国庆档已经结束了一段时间了,令大家最受欢迎的还是《我和我的家乡》,这部电影里面的五个故事,喜欢的人都各有偏爱,评价很高的还是徐峥导演的《最后一课》,我觉得也十分感人,触动心弦,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吧。

在一个满是搞笑的电影合集里,《最后一课》显得特别催动人心,不仅拿走了我的笑声,还拿走了我的泪水,每个喜剧背后都有一个比较深刻的意义。

对于很早离开家乡的来说《最后一课》无疑是最触动人心的一个环节,家乡不仅是在家长大哺育自己的地方,还有母校更是让自己吸吮知识的一个地方,有着自己童年跟青春的怀念。

乡愁伴随自己长大的童年回忆,还有青葱岁月,《最后一刻》这个故事,这个两种情绪交织在一起,在范老师寻找记忆的过程中,乡情、师生、父子情,在时光里被拉长,这也就成为了我最容易动情的原因。

从“囧系列”的好笑,到《最后一课》的“落泪”,徐峥导演在感情处理方面越发细腻化,在丝绸之路上,导演徐峥也做了一次有趣的分享。

他说自己享受站在“他视”角度去创作时代人文故事,这两部“命题作文”短片都给他带来一种满足感。

“囧系列”是观众脑海中对徐峥搞笑拍戏方式的固有定位,当经常拍喜剧的导演,突然拍得不搞笑了,就会遭到票房的唾弃,任意的一件事情都存在双面性。

徐峥导演是需要突破自我的枷锁,在这种情况之下,徐峥是幸运的,用鲜明的时代故事打开全新的创作大门的钥匙。

《我和我的祖国》、《夺冠》与《我和我的家乡》之《最后一课》,徐峥做得已经不是喜剧成分的剧创了,为他发掘出一个新的发展,带着新的徐峥导演创作。

触动感情《最后一课》留给大家的印象,范伟饰演的乡村师旅在国外居住,生病之际,念念不忘是200年前给村小学孩子们上的最后一堂课,为了帮助范老师找回记忆,村长用全村之力,男女老少齐上阵还原1992年的最后一课。

从故事上来看,它充满能力和温情,伴随的是一个老人对家乡对学生的惦念,也讲了家乡建设者内心对乡土的热爱,在90年代的贫穷破败中,种植了这些人建设家乡的热望。

徐峥导演在故事处理方面真的非常有情感把控里,把握了中国乡村的“人情味儿”,从这种乡土现实出发,在笑与泪的交叠中勾勒了真实。

比如,村民聚在一起开大会的场景中,没有太多语言包袱,而是散落着诸多充满喜剧色彩的人物动作和场景设计,突然倒地的破锣、翻白眼的小男孩等,这些细节制造了几乎是神来之笔的喜剧笑料。

再比如,在那场还原1992年教室的戏中,“笑”的呈现更多依赖拍摄和调度、音乐的节奏配合。

当长镜头拉高,国旗升起,观众脸上的笑容一点点内化成心中的会意。

对这些细节的在意与把控一方面源自创作者的创作自觉,另一方面,也来自于导演与演员之间的沟通与配合。

作为导演,他是懂戏、懂演员的,这种“懂得”,对于年轻演员来说是“调教”,对于有经验的资深演员来说是默契,因为“懂得”本身就已经足够难得了。

在《我不是药神》《幕后玩家》《超时空同居》《宠爱》等影片的监制过程中,在与更年轻导演的合作中,徐峥和他的真乐道给了创作者最大限度的创作自由,又在每一个需要指点的关键节点给予这些青年创作者们真诚的建议与帮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