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说贵州是苗族的大本营,是因为中国的苗族有近一半世居贵州。贵州之所以成为苗族的大本营,是历史形成的。

众所周知,明成祖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明朝置贵州布政使司,派兵部侍郎蒋廷瓒出任布政使,使贵州成为当时全国的第13个行省。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部,高耸于四川盆地、两湖丘陵和广西丘陵之间,境内山岭重叠,地势十分险要。元代以前,中央王朝的统治势力,尚不足以直接控制西南边疆,在贵州独立建省之前,所属之地分属于云南、四川、广西和湖广。因为地处偏僻,属于中央不管、地方不管、土司难管的地方。苗族作为一个战败迁徙逃亡的民族,几不管的贵州地方即成为了他们首选地。

诚如翦伯赞在《中国史纲》中说:“秦代吞巴并蜀灭楚,于是,川湘鄂的诸蛮,遂相率避入深山穷谷之中,与鸟兽处,而不肯投降,但他们仍然在艰苦的环境中,继续其族类的繁衍。”

大概至唐宋开始,苗族就逐渐地大量在贵州地方聚集,居住在贵州的这块土地上。虽然后来经过清朝时期的几次起义失败后的迁徙与逃亡,但至今贵州仍然还是苗族的大本营,中国境内的苗族仍有一半世居在贵州。

贵州省简称黔或贵。北宋初年,黔地土著首领普贵以所领矩州(今贵阳及邻近地)内附,当地土语将矩讹读为贵,宋王朝因就其所语,命普贵为贵州之长。宋太祖赵匡胤在敕普贵书中称:“惟尔贵州,远在要荒”。从当时看,贵州离中原实在是太遥远了,贵州的名称也由此始见于文献。

贵州地处西南边陲,可谓是西南的腹心地带。境内山重水复,形势险要,自来是“西南之奥区”。

|西南苗族聚居区

贵州未建省前,四方因地势关联而分属邻近各郡、路、省。秦代时,当时黔地北有巴郡、蜀郡,东有黔中郡,南有象郡,今贵州分属四郡范围。

隋代分属沅陵郡、黔安郡、巴东郡、明阳郡、样柯郡和泸川郡。宋代隶属夔州路、荆湖北路、广南西路和潼川路。元代在地方设行中书省,贵州分属湖广、四川、云南、广西四行省管辖。直至明永乐十一年建省。

在贵州这块土地上,早在几十万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活动。现已确定的古人类有“桐梓人”“水城人”“兴义人”等等。

贵州境内的民族,溯其渊源,大都与西南古代的四大族系有关。

据专家考证,西南古代有“百濮”、“百越”、“氐羌”和“南蛮”四大族系,贵州是四大族系的交汇之地。濮人土著,越人北上,氐羌东进,南蛮西迁。现贵州各个民族,除回族、蒙古族、满族是元代以后从北方或西北迁入外,都与四大族系有密切关系。

贵州最早的居民是濮人,其后裔如仡佬、羿子、拉基等,其语言大抵属仡基语族。濮人是我国古代人口众多、支系纷繁,分布辽阔的强大族群之一,当时是分布在东起今湘、鄂、川、黔交接一带,西迄今滇、黔、川、桂交接地区,谓之“百濮”。

贵州操壮侗语的民族,如布依族、侗族、壮族、水族、毛南族、仫佬族等,均出自百越族系,系越人北上西进而进入贵州。操藏缅语的民族,如彝族、羌族、白族等,均出自氐羌族系,系夷人东进南下而进行贵州。

操苗瑶语的苗族、瑶族、畲族,属苗瑶族系,系“荆蛮”、“南蛮”、“五溪蛮”西迁而进入贵州。“苗族并非起源于高山,也并非贵州土著先民,而是从江湖之畔,千里沃野迁徙到云贵高原定居。这在学术界已成定论。”

史籍记载,苗族于秦、汉时期即已进入贵州。法人司马帛乐的《秦象郡考》称:“竹王统治下之夜郎国,亦苗种也。”当然这不能理解为夜郎国为苗族所建立,但却说明夜郎境内已经有了苗族。

古彝文《夜郎竹王》就记载:“竹王在以濮人和僚人作战中,建立了九十九座城,苗族分三城,汉族分十九城,其余属于彝兵管。”《黔南识略》载:“汉时思南等地,尚陷武陵蛮中。”

《思南府志》载:“府旧为蛮夷相居,自(田)佑恭克服之后,芟夷殆尽。”这些史料足以证明,“荆蛮”、“武陵蛮”于秦、汉时期,即已有一部分进入贵州境内。

强大的楚国在夜郎地区拓地移民,“武陵蛮”、“五溪蛮”陆续迁入黔地。楚国大将庄轿入滇,即带有“武陵蛮”、“五溪蛮”入黔入滇。大批的苗族进入现贵州境地,是在秦灭楚以后。唐、宋、元时期,苗族逐渐向现贵州属地聚集。贵州于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建省时,苗族已大部分居住在贵州境内。

正如《贵州通志·土民志》记载:“古代苗族,右洞庭左彭蠡……屡经挞伐之后,始见西移。秦汉时犹以湖南为中心……此后乃愈益穷蹙,聚息于黔粤川桂滇,而以贵州为其集中地。”

贵州初建省时,布政司之下仅辖8府、4州、15卫、1安抚司,地盘只有约现在的三分之二。清朝时将隶属湖广的黎平和隶属四川的遵义两府划属贵州。民国时将府、厅、州一律改为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其内部行政区划不断有所调整。时下贵州辖6地级市,3自治州,总人口为3860万人。

解放以来苗族人口发展变化的情况,据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分别为:1953年251万人,1964年278万,1982年503万,1990年739万,2000年894万。

根据1990年和200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苗族人口仅次于汉族、壮族、回族和满族,在全国56个民族中居于第五位。从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看,1953年至2000年的47年间,全国苗族人口增长近3倍。当然,这里面有许多人是恢复了民族成份。

苗族世居的主要在黔、湘、滇、渝、桂、鄂、川及海南、陕西、北京10省市自治区。其中:贵州省430万,湖南省192万,云南省104万,重庆市50万,广西自治区46万,湖北省21万,四川省15万,海南省6万,北京市5千多,陕西省1千多。

目前,苗族仍以明清时期的两大“生苗”区为主要聚居区。以雷公山为中心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最大聚居区,苗族人口超过200万,其次是以腊尔山为中心的湘、鄂、黔、渝边界联成一片的聚居区,苗族人口超过150万。

雷公山聚居区主要与汉族、侗族等交错杂居。

腊尔山聚居区主要与汉族、土家族等交错杂居。两大聚居区以外的苗族,与其他兄弟民族交错杂居,显得更为分散。

|贵州雷山千户苗寨

除苗族世居的贵州、湖南、云南、重庆、广西、湖北、四川、海南等省市区外,全国所有其它省市区都有苗族人口分布。

这反映出,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苗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有了很大的进步,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不少苗族男女青年,从山沟走出家门到全国各地尤其是到沿海政治、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学习、工作、当兵、经商或与外族通婚等,使苗族人口分布出现了新变化,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民工潮”,使得不是苗族世居省份的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等,苗族人口突增到几万或十几万,这多数都是打工人员。

随着国家逐步取消户籍,鼓励农村人口流动和加快城市化建设等,打工人员相当一部人都会在流入地区建家立业。可以预料,今后苗族人口分布还会不断产生新变化。

中国苗族一半居住在贵州,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国苗族人口为7398035人,其中居住贵州的苗族为3686900人,占全国苗族总人口的51.3%;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苗族人口为894万多人,贵州苗族人口为4299954人,占全国苗族总人口的48.1%。比例下降的原因主要是贵州部分苗族人口流向沿海发达地区打工。贵州86个县、市、区、特区都有苗族定居。

贵州的苗族又一半居住在黔东南。

目前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有苗族人口210多万人,分布在全州16个县、市。其中被视为苗疆腹地的台江县,苗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5.54%,全县几乎都是苗族。

雷山县苗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2.89%,丹寨县占75.16%,凯里市占62.85%,剑河县占56.16%,黄平县占53.95%,施秉县占46.78%,从江县占41.06%,锦屏县占36.25%,天柱县占30.99%,麻江县占30.71%,榕江县占28.07%,三穗县占19.26%,黎平县占14.94%,镇远县占8.89%,岑巩县占6.00%。

贵州苗族人口除黔东南比较集中连片外,还有如下一些片区相对集中:贵定西南经龙里南部至贵阳东南,惠水东部的云雾山至高坡居住的苗族,大体连成一片;贵定、龙里北部、开阳东南和福泉西部的苗族也大体连成一片;紫云东南部、望谟东北部、罗甸西北部和望谟北部的麻山又连成一片;北盘江中游又为一片,是苗族较多地区。

此外,织金、纳雍、黔西、大方的苗族,多分布在六冲河流域,大体连成一片区。威宁、赫章的苗族主要分布在乌蒙山脉。贞丰西北部、关岭南部、镇宁西北部、兴仁东南和安龙西北的部分苗族,是清朝中下叶时由今黄平、台江等县迁入,操苗语黔东方言,这些地方也住有川黔滇方言的苗族。晴隆及其邻县居住的一支苗族,系明初由湖南城步迁来,与部分川黔滇方言的苗族穿插连成一片。

六盘水市的苗族主要分布在三岔河上游的水城县、六枝特区及钟山区。铜仁地区的苗族分布散居在各县,其中以松挑苗族自治县最为集中,遵义市、贵阳市的苗族分散在各县、市、区。

在贵州,旧时有民间俗语说:“苗家住山头,仲家(布依族旧称)住水头,客家(少数民族对汉族的称呼)住街头”。“高山彝苗水仲家,仡佬住在石旮旯”。

这是对贵州民族主体分布格局的概括。汉族多分布在城镇及交通沿线附近,少数民族多住在农村及远离交通沿线的边远山区。

布依族、侗族、水族等大部分傍水而居,仡佬族多住在山谷,苗族、瑶族、彝族则主要住在山上。

正如我国民族学泰斗凌纯声先生在其所著《苗族的地理分布》中说:“苗族老家的贵州平均海拔1000公尺以上,西南诸省中,山坡较好之地,早为先至诸山居民族占有,苗族后至,只得居住在山巅,故其垂直最高,有‘高山苗’之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