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兩次“蛇吞象”豪賭,成就了天齊鋰業全球鋰業巨頭之名,巔峯時市值曾超800億元;卻不料猝於槓桿之下,不到兩年淨利虧損70億元、負債高企,跌落神壇的鋰業巨頭還能否翻身?

10月20日,天齊鋰業(002466)股價報收20.73元,漲幅1.12%。

10月19日晚間,天齊鋰業公佈了2020年三季報,公司前三季度實現營收24.3億元,同比下降36.09%,實現淨利潤爲-11.0億元;同時,公司預計2020年度淨利虧損13.6億元至22.7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9年天齊鋰業淨利潤已經虧損59.83億元,這也意味着,待2020年財報落地後,天齊鋰業或將化身爲ST股一員了!

連續“蛇吞象”豪賭躋身全球鋰業巨頭

資料顯示,天齊鋰業前身是射洪鋰業,成立於1995年10月16日,成立時射洪國資持股75%,金川縣國資持有25%股權。

2001年12月,金川縣以股抵債,將持有的20%股權轉讓給了射洪國資。2004年9月,射洪鋰業改制。射洪縣國資與金川縣國資將所持有的射洪鋰業全部股權轉讓給了成都天齊實業,至此國有股權全部退出,蔣衛平成爲射洪鋰業實控人。

2010年8月31日,天齊鋰業登陸A股市場。彼時,天齊鋰業的總資產還不到11億元,淨利潤也只是3888.41萬元。隨後,歷時近2年時間,在2014年天齊鋰業耗資30.41億元完成了併購全球最大的鋰輝石礦泰利森。

自2014年開始,受新能源汽車浪潮的推動,天齊鋰業供應的鋰電池價格暴漲,其業績也是水漲船高,營業收入從上市時的2.94億元,到2018年已飆升至62.4億元,同時,淨利潤也從2010年的3888.41萬元增至2018年的22億元,公司市值巔峯時曾最高超800億元……

有了第一次“蛇吞象”經驗,2018年天齊鋰業又故技重施,用65美元/股的價格,耗資40.66億美元,約人民幣278.4億元完成了對SQM公司23.77%股權的收購,實現了從礦山鋰向鹽湖鋰的拓展。

然而,由於爲了購買SQM23.77%股權,其中收購資金來源中有35億美元屬於跨境併購境內、境外銀團貸款,財務槓桿非常之大。直接導致公司財務狀況飛快惡化,"雷"也接踵而至。

負債率超80%深陷鉅額虧損

雖然劍指全球鋰業巨頭,但驚人的利息支出,直接將天齊鋰業拉進了虧損泥潭。

2019年,天齊鋰業營業收入降至48.4億元,同比下降超22%,淨利潤則虧損高達59.8億億元,扣非淨利潤爲-62.2億元。

在年報披露之前,天齊鋰業曾預計2019年淨利潤盈利0.8億元至1.2億元,隨後又下修至-38億元至--26億元;然而在年報披露前夕,天齊鋰業再一次下修業績,預計虧損59.83億元……

其中,對公司持有的SQM 的長期股權投資可收回金額調減,增加了計提資產減值準備;以及併購貸款導致公司資產負債率大幅上升, 財務費用大幅增加,對公司利潤造成了較大影響。

根據2019年財報,截至報告期末,公司資產總額爲466億,負債高達377億元,資產負債率爲80.88%,要知道在2017年末僅爲40.39%!不僅如此,2019年天齊鋰業利息支出約20.45億元,其中併購貸款產生利息費用合計約16.50億元,在2018年公司利息支出僅爲4.15億元……

如今,天齊鋰業仍正在不斷爲前期的高槓杆收購“填窟窿”……

根據2020年三季報顯示,截至9月末,公司流動資產合計爲29.63億元,而流動負債合計高達185.3億元,其中短期借款31.32億元、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133.0億元,但公司賬上貨幣資金僅爲12.95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天齊鋰業併購貸款中的18.84億美元將於2020年11月底到期,儘管公司已向銀團正式提交了調整貸款期限結構的申請,但目前尚在審批中,仍存在無法及時、足額償付導致違約的可能性。

爲徹底化解公司風險,天齊鋰業和控股股東以及實際控制人蔣衛平一直致力於通過引進有實力且具有協同效應的戰略投資者進行戰略重組,但截至目前,暫未簽署任何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或合同。

與此同時,控股股東天齊集團通過循環貸款、股份減持等方式獲取資金,向公司提供財務資助;其中,2020年初以來,天齊集團累計向公司提供借款3.58億元爲公司新增融資提供擔保1億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10月9日公告,在7月3日至7月23日期間,控股股東天齊集團減持4430.01萬股,減持價格爲19.86元/股至26.23元/股,合計套現約10億元,用於償還股票質押融資。

此外,公司成功從中信銀行成都分行申請新增綜合授信不超過1億美元,用於結清逾期未支付的鋰精礦貨款,以及公司暫停或減緩了所有在建工程項目,下調了全年的成本費用預算……

不過,天齊鋰業在9月30日公告中坦言,截至目前,公司現金流水平並未得到實質性提高,流動性緊張的局面也暫未出現實質性改善!!!

截至9月末,持有天齊鋰業的股東數近19萬戶,大部分持股成本在20元上方,不曉得天齊鋰業還能否翻身,又能否讓衆多投資者挽回損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