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5月,法國前總統戴高樂在《紐約時報雜誌》上發表了這樣一個觀點:“名副其實的國家是沒有朋友的,有的只是利益(利害關係)”。當時,蘇美對抗日趨激烈,這句名言,則折射了冷戰格局下充滿變數的國際關係。而同樣在冷戰時期,美國、蘇聯分別建立了北約、華約這兩大軍事集團。其中,在蘇聯主導的華約集團中,有一個國家,由於在國際事務中時刻緊跟着蘇聯,而被稱爲對蘇聯最忠誠的國家之一。

這個國家就是保加利亞。二戰早期,保加利亞最初追隨德國,由此實現了國土擴張;1944年9月,德國敗象已顯,保加利亞則憑藉遠離德國本土等優勢,及時舉行武裝起義,轉而投靠蘇聯。二戰結束後,保加利亞模仿蘇聯,建立起社會主義體制,成爲了蘇聯陣營的一員。由於保共和蘇共關係密切,並且保加利亞人和俄羅斯人同文同宗,加之保、蘇兩國曆史糾葛較少。所以在冷戰時期,保加利亞走上了親蘇道路。

在冷戰時期,每逢蘇東陣營發生重大事件,保加利亞總是會和蘇聯站在一起。50年代,東德、波蘭和匈牙利相繼出現亂局,保加利亞則保持了相對穩定;6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發生“布拉格之春”,保加利亞配合蘇聯進行干預;70年代,蘇聯在全球範圍內進行擴張,保加利亞積極策應蘇聯這一戰略;80年代後期,東歐各國相繼發生劇變,保加利亞仍盡力維持着對蘇聯的忠誠,並且是最後一個發生政權更迭的國家。

保加利亞走親蘇路線,最大的好處,便是綜合國力的迅猛增長。二戰之前,保加利亞還是一個相當落後的農業國,全國大部分民衆以農業爲生。二戰結束後,保加利亞在蘇聯的援助和支持下,經濟快速發展。50~80年代,保加利亞建立起較完備的工業體系,其電子工業成就尤其矚目,一度自稱“世界第六大電子生產國”。與此同時,保加利亞還是東歐少數生產香菸和巧克力的國家。整體來看,保加利亞的國民經濟有了質的提升。

在蘇聯的支持與幫助下,保加利亞還建立起一支實力不俗的人民軍隊。由於同土耳其、希臘這兩個北約國家接壤,保加利亞獲得了大量的蘇式武器裝備,並且在軍事建設上也不敢怠慢。部分資料顯示,冷戰後期,保加利亞武裝力量擁有20餘萬兵力,裝備着3000輛坦克、2000輛裝甲車、2500門大口徑火炮,在巴爾幹半島地區頗具軍事威懾力。整體來看,保加利亞的軍事力量不可小覷。

可是,即便是這樣一個親蘇的國家,在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後,卻也逐漸倒向了西方的“懷抱”。1989年下旬,在東歐各國相繼崩潰後,保加利亞的“變色”也不可避免。1989年11月10日,日夫科夫被迫辭職,保共逐漸被排擠出政權。1990年初,保共失勢,保加利亞的政權性質徹底發生了變化:由原來的社會主義國家,變成了一個西方附庸化的資產階級共和國。而隨着政權的更替,保加利亞同蘇聯/俄羅斯的關係也越來越遠。

整個90年代,西方國家對保加利亞境內的投資越來越多,保加利亞日漸“向西方看齊”。與此同時,北約集團的不斷東擴,讓保加利亞感覺到了壓力。21世紀初,在“西方壓倒東風”的大環境下,保加利亞加入了北約集團,成爲了西方陣營的“馬前卒”。在此之後,保加利亞同俄羅斯的摩擦日漸增多,最近幾年更是有增無減。近日,俄羅斯宣佈驅逐保加利亞外交官,引發各方熱議,便是這一複雜矛盾的表象化。

從昔日蘇聯的親密盟友,到如今俄羅斯的冤家,保加利亞的變化既在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首先,學會左右逢源,幾乎是小國的生存之道。保加利亞自19世紀俄土戰爭獨立以來,在經歷了第二次巴爾幹戰爭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失敗後,最終在二戰時期學會了站隊的技巧。於是,德國強盛時,保加利亞追隨德國;蘇聯興盛時,保加利亞追隨蘇聯;蘇聯解體後,在西方的不斷滲透下,保加利亞則逐漸向西方靠攏。

其次,現實利益,往往會勝過歷史情懷。不可否認,保加利亞人和俄羅斯人宗教文化趨近,保共和蘇共的關係也相當密切,保加利亞人對蘇聯的感情更是不一般。但是在蘇東劇變後的國際大環境中,恢復與發展乃是第一要務。當時,保加利亞經濟連年衰退,原蘇聯各加盟國也自顧不暇。在此情況下,只有西方發達國家能幫助保加利亞渡過難關。於是,在西方資本的影響下,保加利亞和西方越走越近。

總體來說,保加利亞在冷戰時期站在蘇聯一方,在蘇聯解體後又逐漸向西方接近,這其中涉及經濟、政治、外交等各方面因素,體現出國際關係是在不斷變化的。換用一句更通俗的名言,就是“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

參考資料:《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列國志·華沙條約組織和經濟互助委員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