莹莹为什么偷偷地哭泣——了解儿童的心理特征,不伤害稚嫩的心灵

莹莹读小学三年级,她的各门成绩都名列前茅,也深得老师的喜爱;在家里也比较乖巧懂事、听从父母的话,父母也为有这样的宝贝女儿骄傲。

可就是让老师与父母常常闹不明白的是,莹莹常常无缘无故的一个人偷偷地、小声的哭泣,问她,她什么也不说,只是一个劲地摇头。这种情绪持续一会,就会慢慢停止。这样,女儿虽然乖巧,但父母心里还是慌慌不安,觉得孩子心里可能有什么“痛苦”的心事。

后来,莹莹的父母就委托了一位心理医生去了解自己的女儿。在这位心理医生细心慈爱的关怀下,莹莹便诉说了埋藏在心里的“痛苦”。

面对父母的疼爱与老师的关心按说莹莹应该很开心、很快乐,可是,老师与父母越是对她好,她心里就越不安,惟恐自己学得或表现得不够好而对不起老师,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周围所有对她好的人。

这样她的心事越来沉重,思想上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每当她想起这些,便不安的悄悄哭泣。

幼小的心灵不能承受之重!作为父母也要对儿童心理障碍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正视孩子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请教心理治疗师,将心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使孩子能够德、智、体全方位的发展成长!

【儿童心理提示】

父母疼爱自己的孩子是人之常情,盼望孩子成为人中的龙凤也是正常的理念。但是,却忽略了心理不能承受之“最”,这个道理。不知道孩子稚嫩的心灵承不起这样期望过重的负荷。就造成了你越是对他好,他就感到你对的他的期望越大,这种期望慢慢的就形成了一种巨大的心理压力,最终会把孩子压迫的透不过气来。

孩子是不同与大人的,那么,合格的父母要早些了解儿童的心理特征与个性特点,才能对孩子进行有的放矢的合理教育:

1、儿童的心理特征

儿童期是人生发展变化较大较快的时期,神经系统发展迅速。大脑结构在不断发展完善,逐渐接近成人水平。

儿童的大脑机能会有进一步的发展,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兴奋和抑制过程在同时发展,机能在不断增强并渐趋平衡。但是抑制过程的发展会落后于兴奋过程,尤其在无人指导时,儿童会表现出高度兴奋和缺乏自制力。

儿童的心理,主要是在与成人交际的过程中吸取人类经验而发展起来的。而交际主要是靠语言来进行的。所以语言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儿童的语言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随着儿童生理的不断成熟、发音器官的不断完善及通过与人接触交往而习得的。儿童期可以说是人的语言发展变化最快的时期,它从不能说话到咿呀学语、口头语言发展、内部语言发展、书面语言的掌握。逐步掌握了正确的发音,通过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运用较丰富的词汇、正确的语法连贯完整地表述一件事情,和与人进行交流。

美国心理学家Bloom曾根据近千名幼儿期一直跟踪到少年期的研究提出:如果把17岁达到的心智健全水平作为100%,那么从0~4岁就获得了50%,4~8岁又发展了30%,8~17岁只获得20%,换言之,人生最初4年中智力的发展等于随后13年中的发展。所以说1~4岁是人的心智发展的最佳时期。那么,我们一定要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 ,从而对孩子进行更有效的教育。

2、儿童的性格特点

儿童大都有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周围的一切事物特别是新鲜事物都感兴趣,什么都想探个究竟,常出现一些成人不理解的“好笑”行为,这就是人在儿童期共有的性格特点。

儿童正处在性格形成发展的时期,因而具有可塑性强的特点。在这段时间内,老师、父母及其他经常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员的言行、性格及教育方式对儿童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加上儿童知识经验贫乏,辨别是非能力差,模仿性又强,对成人的言行、性格常常是良莠并收,易形成一些不良性格和行为。

儿童期的性格、情绪很不稳定,处理事情易情绪化,控制能力差,表现出一定的冲动行为。取得一点成绩就得意忘形,而受一点挫折失败又灰心丧气。

在一般情况下,心理健康的儿童性格上都能很好的与人相处。情绪上也是愉快、稳定的,不会经常发怒,没有吮吸手指的习惯;能按时入睡,睡眠安稳;基本上能听从成人的合理嘱咐,不过分地挑食,不经常无理取闹。

儿童应该喜爱与小同伴交往,在集体中能愉快地生活;不随便打骂他人,不过分妒忌同伴;对人有同情心和友好行为,在成人指导下,愿意做好事。

心理正常的儿童有自尊心和一定的自信心。对称赞感到高兴,对批评、指责感到羞愧,希望做受人欢迎的事,不愿被责骂;不过分地畏难、胆怯;诚实而不说谎,肯承认错误,做错事不隐瞒等健康的行为表现。

不过,还有一部分儿童的性格脾气就大不相同,他们在情绪上会表现出恐惧,焦虑与不安,不愿上学,容易发脾气,到处充满敌意,兴趣减少或多变、情绪低落等一些性格异常变化;喜爱离群独处,不与同年龄小朋友一起玩;沉默寡言,精神不集中或是过分活跃与少动;有暴力倾向,出现逃学、偷窃等行为。

儿童在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性格就会受到刺激,生理上会出现头部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厌食或者贪食、入睡困难或者早醒、耳鸣、尿频甚至全身不适,但是检查不出任何躯体疾病。这些外在表现可以看作心理求助信号,预示着儿童可能患有心理疾病。

家长应该尽早地认识到孩子心理保健的重要性,尽可能地多了解儿童心理特点及性格特点,以更于及早的对心理疾病进行预防,并对自己孩子的智力水平、兴趣爱好及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进行早期的教导。

但是,作为家长,最好我们还要根据自己孩子的气质类型及特长兴趣,从而因材施教,进行不同的教育;尤其是对对孩子的期望,一定要应有适当的水平标准,切不可盲目攀比模仿,使孩子难以承受,而产生了心理障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