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偷窃为哪般?都是这种心理在作祟 4种法则可及时控制该行为

“老师,小亮把我漂亮的文具盒拿走了!”小玲向老师告状。

“是真的吗?”老师决定对真相作一番调查。

但是,当老师询问小亮时,他却把书包紧紧地抱在怀里,矢口否认道:“我没拿!”

“那么让我来看看你的书包里有什么,好不好?”老师温和地说。

“不行!我没拿,我书包里什么都没有。”小亮极力维护,把书包抱的更紧了。

当老师费尽心机把书包打开以后,一个漂亮的文具盒被掏了出来。

小亮哭了。

1儿童为什么偷窃?原因大概是这样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儿童的偷窃行为呢?我们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孩子强烈的占有欲。占有欲使某些孩子对某一物品产生了强烈的喜欢心理,但是通过正当的手段满足不了这种强烈的心理需要。

比如看到别人有令人羡慕的新玩具或其他物品,自己想向别人索取遭到拒绝,家长也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于是就采取了这种令人不能接受的手段,以达到心理的满足。

1【心理提示】

儿童偷窃的不良行为是由一种强烈的占有欲引起的,从性质上来说是一种不道德的问题行为,如不及早的正确教育,极易使孩子走向犯法的道路。

但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应该正确看待幼儿的偷窃行为,分清幼儿是否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偷窃行为。因为,当孩子偶尔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拿走时,还不能武断的说明这是偷窃行为,也不能看作是道德品质问题。 

1孩子偷窃的行为如何控制

幼儿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理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因此对孩子偷窃行为的教育应着重于让他明白自己的行为为什么是不对的,通常来说,以下4种教育法则可及时控制孩子的偷窃行为:

法则之一、家长的正面教育应首先从询问孩子“为什么要偷拿别人的东西”入手,如果是因为“那个东西好玩而自己没有”,家长可以教导孩子应该怎样通过正当的途径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法则之二、如果是因为“别人也偷拿过我的东西”,家长可以引导他分析:如果大家都相互报复地偷别人的东西,那么社会生活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法则之三、如果孩子“并没有觉得不好”,家长可以促使他站在被偷者的位置上去考虑他自己的行为,进而认识自己的行为为什么是不好的和应当受到谴责的。

在这个基础上,家长可以针对孩子的心理特点,给孩子提出一些具体的道德要求,并促使他照着去做。这样的教育,孩子通常都能乐意接受。

法则之四、再一点就是诱发孩子的内疚情绪。这种方法就是使孩子了解到自己的偷窃行为对受害者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并通过对受害者处境的同情,使孩子产生内疚心理与良心发现,从而主动改正错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