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10月19日公佈數據顯示,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長0.7%,上半年爲同比下降1.6%。三季度當季GDP同比增長4.9%,較二季度提高1.7個百分點。從細項數據來看,涉農業、工業、服務業、固定資產投資、貨物進出口等經濟主要指標增速均由負轉正。

這也直接意味着,在經歷了上半年的疫情深度衝擊之後,中國經濟正式迎來“轉正”時刻。

從目前公佈的數據來看,中國也成爲了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唯一一個前三季度經濟增長由負轉正的國家,當之無愧地是“風景這邊獨好”。

這一結果其實並不意外。有效的常態化疫情防控機制賦予經濟巨大的復甦空間。相比全球疫情蔓延趨勢持續、世界經濟遭遇需求低迷和逆全球化的寒潮,無論是火熱的網上購物、直播帶貨這些新業態、新模式,還是十一黃金週的天量出遊、餐飲數據,展現的是中國 範兒的經濟暖流、韌性。

從市場機構的預測來看,各方對疫情陰影下世界經濟走勢判斷各有差異,但對中國經濟復甦已然形成共識。如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9月中旬發佈的經濟展望中指出,按照目前的經濟和疫情態勢,中國將是2020年二十國集團中唯一實現正增長的國家。而據IMF最新預測,今年中國將成爲全球唯一一個經濟維持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中國很可能還將繼續蟬聯全球經濟最大引擎。

在一季度的極端抗疫考驗錘鍊之下,當前的疫情防控機制已經能夠保障正常生產生活的進行;在此基礎上,龐大的內需市場、高效的製造業供應鏈系統、城鎮化進程不斷推進等傳統優勢穩住了中國經濟的基本盤。更需要看到的是,“六穩”、“六保”政策的加速落地保障了特殊時刻的民生穩定;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不斷加碼,爲營商環境和企業生存發展進一步鬆綁;不斷加大的科技創新投入所帶來的技術成果轉化紅利正在逐漸釋放,技術的產業外溢效應也在不斷彰顯。這些都爲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增強之時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內循環基礎。

當然,也必須看到,主要指標的轉正,不代表經濟已經完全走出了危險區域。國內疫情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壓力持續,國際環境不穩定性不確定性依然存在,這對於經濟外循環的暢通提出了巨大挑戰;而且產業鏈和核心技術的攻關挑戰也依然存在,在這種高壓之下,經濟復甦的基礎仍需鞏固。

疫情沒有擊垮中國社會,也沒有擊垮中國經濟,中國已是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唯一一個前三季度經濟增長由負轉正的國家,這彰顯了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和旺盛的活力,是中國硬實力的體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