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的五一小長假, 我把遊玩目的地圈定在義烏周邊的老式村莊, 來一次探訪古建築, 感受古風情的文化之旅。位於塘下洋村的敦厚堂作爲我市近現代重要的代表性建築, 成爲此次探訪的首選之地。

精美老宅舒適宜人

從城區一路向南行駛約 40 分 鍾, 便到了佛堂鎮塘下洋村。塘下洋村 還保留着江南村落的原貌, 一股清溪 潺潺穿過村莊, 不時可見老人在家門 口的溪邊洗菜淘米。村中的大樟樹下, 坐着幾位閒聊的老人。

我上前詢問敦厚堂的所在。老人們面面相覷, 竟無人知曉。突然一位老人靈光一閃:“你說的敦厚堂就是這兒的‘花廳’吧, 前些年有人來立了一塊石碑, 說是市級文保單位, 石碑上面確實是敦厚堂三個字。”其餘老人也恍然大悟, 紛紛贊同: “一定是‘花廳’了,‘花廳’的木雕、窗 門確實很漂亮, 值得一看。”

在老人們的指引下, 我來到“花 廳”門前。門前立着的石碑表明了這裏就是此次探訪的目的地—— 敦厚堂。

從外觀看, 敦厚堂坐西北朝東南, 是典型的民國大戶風格建築。拾級進 入堂內, 只見一進正屋三間, 左右廂房 各三間, 平面呈“凹”字形, 前廊式天井 院結構。三間廂房的窗戶、對開式房門 均用精緻的木雕裝飾, 而且每扇門上 的木雕形態都不同, 有女子賞花圖、男 子吹笛圖、孩童放牛圖……最讓人稱奇的是形態各異的窗欞, 窗欞上雕刻有線槽和各種花紋, 構成種類繁多的 優美圖案。正屋的梁、柱也一律雕有精美的人像、動物像。與其他一些古建築不同, 敦厚堂牛腿、牛角上雕刻的生物統統和顏悅色, 溫潤和美。

網絡圖片(圖文無關)

當時的氣溫已經相當悶熱, 但立足敦厚堂內, 卻感到清新涼爽。整個 天井被植物包圍, 有翠綠的萬年青、茂 盛的爬牆虎、含苞待放的蘭花……

敢闖敢試澤被後人

這時, 一位老人推門而入。看那自 然篤定的模樣必是老宅主人無疑。得 知我的來意後, 老人笑呵呵地表示: “這些年, 我這老房子吸引了不少年輕 朋友, 他們來參觀後都說還可以, 希望 也沒有讓你失望。”

老人名叫金榮林, 如今他與哥哥 金允福共享着這清淨美麗的老宅。老 人介紹, 敦厚堂是祖父金爾輝於1925 年興建的,。說起祖父, 年逾古稀的金榮林像個孩子崇拜英雄般的充滿憧憬:“我祖父真是個了不起的人, 三百六十行做了一大半, 留 給我們後人這麼多寶貴的東西。”

最早, 金爾輝只是個種田的莊稼 漢, 種出的稻穀賣給碾米商。幾年後, 有了初步資金積累的他不顧母親、妻子的反對毅然購買了碾米機, 將賣稻 谷進化成賣米, 還收購農戶的稻穀制米出售。如此經營了幾年後, 耐不住空 閒的他又選擇在農閒季節做豆腐, 用 剩下的豆腐渣養豬, 三管齊下。等有了 更多的資金後, 他又開始嘗試做酒、醃 火腿等不 同的行當。說到 這裏, 金榮林老人岔開 話題:“如今孫子輩的幾位年 輕人分佈於不同的行業, 有的上班、有的做生意、有的從事水產養殖。 就像他們的太爺爺一樣, 敢嘗試、敢闖蕩。”

一連串的闖蕩給金爾輝帶來了一 筆財富, 當時的塘下洋村尚未有什麼 講究的房子, 金爾輝就決定在村子裏 造一座講究的新房, 成爲村子的地標 建築。他開始物色工匠、物色地址、物 色選材。據瞭解, 當時1 個牛腿要1 個 東陽的木工師傅花費整整1 年才能雕 刻而成, 而且都是整木雕刻, 沒有一處 是粘連、拼接而成。歷經3 年, 新房拔地而起。金爾輝爲房子取名敦厚堂, 希 望後人能敦實厚道。

細心的金榮林將老宅照顧得很 好, 他說:“這老房子真是運氣, 在特殊 時期沒有受到過一點破壞, 所以我們 後人更要好好保護它。每半年就要樓 上樓下除塵一次, 這麼大的房子, 每次 除塵都要花費一週時間, 雖然辛苦但 我很堅持而且樂意。”

“老房子裏沒有電腦也沒有網絡, 但 一到暑 假我孫輩的 孩子們總喜歡來老 房子裏住幾天。他們說住在這裏涼爽, 心也沉靜。”老人 樂呵呵地說。

這樣充滿人情味的精美建築, 何嘗不是每個人的精神家園? 文/譚祉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