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君臣变化很尴尬

赵匡胤是个厚道的人,这个是世所公认的,不过这个厚道人有个习惯,爱喝酒。

喝酒这种事,大多数人都经历过,很能体会那种,喝多了嘴上就没个把门的,话特别多的时刻,人之常情,古人当然也不例外。

赵匡胤做了皇帝之后,有一次和手下的大臣们喝酒,这次老赵估计也是喝多了,突然问了王彦超一句话,“爱卿,当年我去投奔你的时候,你为什么不收留我呀”。

这句话问出来,可把这个朝廷大员吓的不轻,五代时期,因为皇帝不停的更换,所以经常会出现那种,昨天还同朝为官,勾肩搭背称兄道弟,今天就变成了君臣,要下跪磕头那种。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在皇帝身边说话,那可是要小心了,指不定哪一句话说的不对,脑袋可就要搬家了,尤其是大多数皇帝都不喜欢别人揭他的老底。

当年范蠡就看透了这一点,所以才在勾践成功灭吴国之后,急流勇退归隐山林去了,据说他是带着西施一起去的。

这种美丽的传说,信一信也无妨,反正没人知道西施最后去了哪里,但范蠡隐退是肯定的,以为他知道很多勾践“不堪回首”的日子。

这里的不堪回首,是在恨的不堪回首,是作为一个国君,完全不想让别人知道的事情,勾践为了麻痹夫差,促成自己早日回国,亲尝夫差的分辨,来为夫差诊病。

吃屎这种事都能做出来,其他的屈辱,那用小指头想一想也都是一箩筐不堪回首的屈辱呀,狠到没有底线的人,往往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所以最后勾践报了仇,弄死了夫差,灭了吴国。

范蠡看懂了人性,勾践是不能容忍知道内情的人好好活着的,因为他要保持在越国人民面前,光辉伟大的形象。

但是另外一个人,可就没有那么通达了,他就是文种,好不容易用尽了各种计谋,终于打败了吴国,他以为他的功劳那绝对是数一数二的,终于可以好好享受一下富贵了。

但很快勾践就下令处死了他,直到死他都没明白,作为君主的心里,还大发感慨,说什么这是只能同患难,不能共富贵。

这完全不是富贵与患难的问题好不好,怪只改你知道的黑历史太多了,你还不知趣的离开,就不能怪君主太无情了。

当下总有人说,你的失败,是因为你的格局不够,格局这种东西,你没到那个地位,你是无论如何都体会不到的。

所以当了皇帝之后,往往一个人,考虑问题的角度就不一样了,就从他登记的那一刻起,人还是那个人,但想法完全就不是下面人能够理解的。

皇帝自古以来都是拥有绝对权威的,所以哪怕是在五代十国那种乱世,做皇帝是件很危险的事情,但是只要是稍微有资格的人,都会去拼命争取这个位置。

这个位置的魔力实在是太大了,一句话就可以要了别人的命,很多人很享受这种生杀予夺的权力,当然赵匡胤显然不是这样的人,但是做臣子的可不知道呀。

所以当赵匡胤问出这个尴尬问题的时候,王彦超内心是慌得一批,寿长则辱,有时候活的太久,并不是一件好事,尤其是对风云变幻的政治环境来说。

谁也没想到,当年那个毛头小子能做皇帝呀,更没想到的是,这个当年被自己拒绝了的毛头小子就站在自己面前。

最让王彦超意外的是,自己活得太久了,当年自己就已经是雄踞一方的节度使了,拒绝你一个毛头小伙不是很正常吗,没想到短短十几年时间,小伙就做了皇帝。

再提起当年的事,这尴尬真叫一个酸爽。

(05)外出讨生活的赵匡胤

王彦超的苦楚,要从许多年前赵匡胤来投奔他说起,这件事本来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就是因为赵匡胤做了皇帝,一切都不一样了。

前面我们说过,赵匡胤出生在洛阳夹马营,少年时代平淡无奇,转眼间已经二十一岁了,家里已经为他娶了媳妇,也算是成年人了,此时的赵匡胤决心出去闯一闯。

这次闯荡很能反应出赵匡胤的性格,他并没有在父亲手下谋个一官半职,赵匡胤的父亲此时是后汉的一个中层军官,而且是混迹于禁军的那种。

之所以用混迹这个词,并没有贬低赵匡胤父亲赵弘殷的意思,他就像五代十国时期大多数将领一样,当兵对他们而言只是一种工作而已,哪怕自己做的是保护皇上的禁军。

赵弘殷先生在后唐李存勖时期,就已经开始在禁军中任职了,结果经历了后晋和后汉,此时的他像大多数将领一样,为后汉政权服务。

赵匡胤之所以没有去父亲手下当兵,足见他有着自己独立的简介,不管是出于史书中宣传的出于平定天下的伟大抱负,还是出于现实中填饱肚子的考虑,总之赵匡胤这次外出的经历对他来说至关重要。

正是这两年的历练和挫折,让赵匡胤成为赵宋历史上唯一一个真正了解底层民间真实情况的皇帝,正是这一点使得此后赵宋王朝的任何皇帝都不可能超越他们的太祖皇帝。

基层经验很重要,尤其是那种社会最底层的经验,赵匡胤出生在洛阳,这在当时,绝对是中国的一线城市,从先在小康家庭长大,这样的孩子,就算不是温室里的花朵,至少也是不知民间疾苦的骄傲小伙。

赵匡胤出发了,他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先找个安身立命的工作,以他20出头的年纪,很难说当时就有什么平天下的报复,至少混出个模样,是所以这个年纪离家出走年轻人,千百年来不变的心愿。

赵匡胤第一站南下去了随州,投奔他父亲的好朋友随州刺史董宗本,当时作为地方官随便安插一个人做事,是毫无难度的。

于是赵匡胤的第一份工作就这么开始了,就像刚毕业的学生那样,赵匡胤也努力的做好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尽管我们无从得知他干的具体是什么工作,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做的很不错。

这可完全没有说是故意捧赵匡胤的意思,没有任何记录就说他干的不错,人生的第一课就此开始了,当你以为工作就是简单的把任务做好就完事儿了,社会会狠狠的给你一个耳光。

而给赵匡胤第一个社会耳光的是董宗本的儿子董遵海,作为随州刺史的儿子,自然是随州城独一无二的二世祖,身边围了一群溜须拍马的人物。

但这个二世祖慢慢发现,情况似乎发生了变化,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危险,当下随州最受人瞩目的青年并不是自己,而是赵匡胤。

作为从一线大城市洛阳来的青年,赵匡胤那种见多识广的气魄和亲和力,让随州很多人都很喜欢他,为他的第一份工作,增添了许多光彩。

赵匡胤是个非常具有个人人格魅力的人,这一点后面会具体论述,但在此时,这种任何魅力给他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因为自己身在随州,却处处受到随州刺史公子的不断排挤,结果在随州待了半年,赵匡胤不得已就离开了随州。

即便是时隔一千多年,我们依然能够清晰的感受到赵匡胤的那种沮丧,以为初入社会的我们,大概都经过了这种,明明自己工作做得很好,但就是得不到领导的认可,这种滋味是很多刚参加工作的人都深有体会的。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工作之前我们受到的教育都是好好做事,认真的把事儿做好,你就能够获得成功,等参加了工作你才发现,仅仅是做好工作,是远远不够的,有时候还可能给你带来灭顶之灾,而你浑然不知其中的原因。

从随州出来,赵匡胤继续寻找自己的栖身之处,这一次他决定去找父亲的老部下王彦超,作为复州防御使,武将出身的王彦超在赵匡胤心里,应该是个好相处的人,毕竟从小在军队长大,还是喜欢军人的那一套作风。

(6)尴尬的王彦超

当风尘仆仆的赵匡胤找到王彦超的时候,身为军人的他果然没让赵匡胤失望,他痛痛快快的请赵匡胤吃了一顿饭,而且送了赵匡胤不少的铜钱。

吃过饭拿了钱,赵匡胤直接被送走了,果然是痛快,军人做事就是不一样,痛痛快快没有多余的废话,而此时的赵匡胤心里是懵的。

面对着茫茫四野,自己很快陷入了迷茫,是自己不够好吗,父亲好不容易攒下的这点人脉,可不能就这样毁在自己手里呀。

当然这种深度思考,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因为他很快面临一个更为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吃饭,王彦超尽管是个武将,但久经沙场也算是个人精。

他给赵匡胤的钱绝对不少,足以够他离开复州不至于饿死,但是也绝对不多,刚好是出了复州地界,赵匡胤也就没什么钱了,需要为自己的饿肚子发愁了。

作为精力旺盛的小伙,那饿的是相当快,于是乎在宋史及各种宋人笔记中,留下个各种太祖皇帝,这个时期各种奇闻异事。

比如说大中午走累了,无处歇脚就躺在一棵树下,结果在这荒郊野外,树荫居然就这么一直不动,直到赵匡胤睡醒,始终为他遮阳。

再比如某位和尚正睡午觉,突然做梦,梦见一条金龙从天而降,正落在他种的白菜地里。这条龙落地之后的行为非常古怪,很不符合人们印象中的神物形象,它居然马上张口大嚼,把好几垄的白菜一扫而空。

不用说你也能猜到,这个金龙就是赵匡胤,这类描述还有很多,大多数都是绘声绘色的讲述宋太祖这个阶段,穷困潦倒而已被演绎成各种传说的故事。

最精彩的是赵匡胤卖华山的故事,作为历史类写作,应当尽量避免这种完全荒诞附会的不靠谱的小故事,不过这个故事很有趣,同时也能反应出当时人们的普遍心态。

故事里赵匡胤是饥又饿,结果看到一个卖桃的道士,赵匡胤风卷残云吃了很多,道士看赵匡胤器宇不凡,就说看你的样子,将来一定大富大贵,这样吧,你吃我这些桃,就算你一文钱算了。

这时候赵匡胤体会到什么叫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了,以为他兜比脸都干净,一分钱也没有,弄得空有一身武艺的赵匡胤很尴尬。

结果这个道士也不恼,说我们来下盘棋,你赢了我就不用掏钱了,结果赵匡胤又输了棋,一般人到这个时候,可能真的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了。

这个道士也不是普通人,直接来了一句,不如你把这华山卖与我如何,正好我需要一个道场修炼,不过需要立一个字据,赵匡胤心想,还有这等好事。

于是赵匡胤很痛快的立了卖华山给道士的字据,后来等赵匡胤做了皇帝,道士真的就拿着字据过来了,赵匡胤也很诚实守信,就真的把华山给了这个道士,这个道士就是大名鼎鼎的陈抟老祖。

根据故事越往后越详细和精彩的规律,这种故事极有可能是假的,但事实上的假,却存在着另一种观念上的真,那就是赵匡胤这段时期,日子的确过的很惨。

而这类故事之所以能够广为流传,也反应出,赵匡胤做了皇帝之后,对这种事并不忌讳,他认为这是人生一段宝贵的财富。

对比一下朱元璋你就明白宋太祖的胸襟了,朱元璋也穷过,但是他的穷完全是赤贫,是穷到每时每刻都威胁生命那种穷困,所以朱元璋从一开始心就是硬的,因为不硬不狠,不足以生存。

饿肚子的经历,对于赵匡胤来说是经历,但对于朱元璋来说,就是那就是十足的“地狱”,这也造就了宋与明,完全就是两个风格的朝代。

明太祖也有穷困时期的故事,不过他的故事明显很残忍,有个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故事,当年一起落难的伙伴,就是因为很直白的说出了这件事,结果就被朱元璋砍了头,因为这种地狱般的经历,做了皇帝的朱元璋,很忌讳别人再提起,跟勾践完全是同一个心理。

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反应的心里状态确实真实的,赵匡胤从来不讳言这段经历,因为他应该是很感谢这次磨难,让他第一次认识到了中国的底层社会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的。

让我们把目光拉回到宋朝成立后的酒席上,喝多了的赵匡胤问了王彦超为什么自己当初投奔他,而且,没有被收留。

尽管场面很尴尬,但王彦超岁数大也不是白活的,他很快想出了如何回话,“启禀陛下,臣自知能力有限,容不下陛下这条飞龙”,话说的很漂亮。

奏不奏效当然还得看人,在顶级的政治角逐中,说话漂亮肯定不是决定性因素,南唐的事办的再好,话说的再漂亮,依然免不了覆灭的命运,因为赵匡胤说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王彦超与赵匡胤失之交臂,这是王彦超的损失,但也是赵匡胤的幸运,因为正是王彦超的拒绝,才有了再次的投奔。

王彦超说的没错,自己的庙的确是太小,容不下太祖这尊真佛,能容的下赵匡胤的大庙,此刻也正愁眉不展,因为他也遇到难事了,他和赵匡胤的相遇,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