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君臣變化很尷尬

趙匡胤是個厚道的人,這個是世所公認的,不過這個厚道人有個習慣,愛喝酒。

喝酒這種事,大多數人都經歷過,很能體會那種,喝多了嘴上就沒個把門的,話特別多的時刻,人之常情,古人當然也不例外。

趙匡胤做了皇帝之後,有一次和手下的大臣們喝酒,這次老趙估計也是喝多了,突然問了王彥超一句話,“愛卿,當年我去投奔你的時候,你爲什麼不收留我呀”。

這句話問出來,可把這個朝廷大員嚇的不輕,五代時期,因爲皇帝不停的更換,所以經常會出現那種,昨天還同朝爲官,勾肩搭背稱兄道弟,今天就變成了君臣,要下跪磕頭那種。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在皇帝身邊說話,那可是要小心了,指不定哪一句話說的不對,腦袋可就要搬家了,尤其是大多數皇帝都不喜歡別人揭他的老底。

當年范蠡就看透了這一點,所以纔在勾踐成功滅吳國之後,急流勇退歸隱山林去了,據說他是帶着西施一起去的。

這種美麗的傳說,信一信也無妨,反正沒人知道西施最後去了哪裏,但范蠡隱退是肯定的,以爲他知道很多勾踐“不堪回首”的日子。

這裏的不堪回首,是在恨的不堪回首,是作爲一個國君,完全不想讓別人知道的事情,勾踐爲了麻痹夫差,促成自己早日回國,親嘗夫差的分辨,來爲夫差診病。

喫屎這種事都能做出來,其他的屈辱,那用小指頭想一想也都是一籮筐不堪回首的屈辱呀,狠到沒有底線的人,往往能取得最後的勝利,所以最後勾踐報了仇,弄死了夫差,滅了吳國。

范蠡看懂了人性,勾踐是不能容忍知道內情的人好好活着的,因爲他要保持在越國人民面前,光輝偉大的形象。

但是另外一個人,可就沒有那麼通達了,他就是文種,好不容易用盡了各種計謀,終於打敗了吳國,他以爲他的功勞那絕對是數一數二的,終於可以好好享受一下富貴了。

但很快勾踐就下令處死了他,直到死他都沒明白,作爲君主的心裏,還大發感慨,說什麼這是隻能同患難,不能共富貴。

這完全不是富貴與患難的問題好不好,怪只改你知道的黑歷史太多了,你還不知趣的離開,就不能怪君主太無情了。

當下總有人說,你的失敗,是因爲你的格局不夠,格局這種東西,你沒到那個地位,你是無論如何都體會不到的。

所以當了皇帝之後,往往一個人,考慮問題的角度就不一樣了,就從他登記的那一刻起,人還是那個人,但想法完全就不是下面人能夠理解的。

皇帝自古以來都是擁有絕對權威的,所以哪怕是在五代十國那種亂世,做皇帝是件很危險的事情,但是隻要是稍微有資格的人,都會去拼命爭取這個位置。

這個位置的魔力實在是太大了,一句話就可以要了別人的命,很多人很享受這種生殺予奪的權力,當然趙匡胤顯然不是這樣的人,但是做臣子的可不知道呀。

所以當趙匡胤問出這個尷尬問題的時候,王彥超內心是慌得一批,壽長則辱,有時候活的太久,並不是一件好事,尤其是對風雲變幻的政治環境來說。

誰也沒想到,當年那個毛頭小子能做皇帝呀,更沒想到的是,這個當年被自己拒絕了的毛頭小子就站在自己面前。

最讓王彥超意外的是,自己活得太久了,當年自己就已經是雄踞一方的節度使了,拒絕你一個毛頭小夥不是很正常嗎,沒想到短短十幾年時間,小夥就做了皇帝。

再提起當年的事,這尷尬真叫一個酸爽。

(05)外出討生活的趙匡胤

王彥超的苦楚,要從許多年前趙匡胤來投奔他說起,這件事本來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情,就是因爲趙匡胤做了皇帝,一切都不一樣了。

前面我們說過,趙匡胤出生在洛陽夾馬營,少年時代平淡無奇,轉眼間已經二十一歲了,家裏已經爲他娶了媳婦,也算是成年人了,此時的趙匡胤決心出去闖一闖。

這次闖蕩很能反應出趙匡胤的性格,他並沒有在父親手下謀個一官半職,趙匡胤的父親此時是後漢的一箇中層軍官,而且是混跡于禁軍的那種。

之所以用混跡這個詞,並沒有貶低趙匡胤父親趙弘殷的意思,他就像五代十國時期大多數將領一樣,當兵對他們而言只是一種工作而已,哪怕自己做的是保護皇上的禁軍。

趙弘殷先生在後唐李存勖時期,就已經開始在禁軍中任職了,結果經歷了後晉和後漢,此時的他像大多數將領一樣,爲後漢政權服務。

趙匡胤之所以沒有去父親手下當兵,足見他有着自己獨立的簡介,不管是出於史書中宣傳的出於平定天下的偉大抱負,還是出於現實中填飽肚子的考慮,總之趙匡胤這次外出的經歷對他來說至關重要。

正是這兩年的歷練和挫折,讓趙匡胤成爲趙宋歷史上唯一一個真正瞭解底層民間真實情況的皇帝,正是這一點使得此後趙宋王朝的任何皇帝都不可能超越他們的太祖皇帝。

基層經驗很重要,尤其是那種社會最底層的經驗,趙匡胤出生在洛陽,這在當時,絕對是中國的一線城市,從先在小康家庭長大,這樣的孩子,就算不是溫室裏的花朵,至少也是不知民間疾苦的驕傲小夥。

趙匡胤出發了,他的目的很明確,那就是先找個安身立命的工作,以他20出頭的年紀,很難說當時就有什麼平天下的報復,至少混出個模樣,是所以這個年紀離家出走年輕人,千百年來不變的心願。

趙匡胤第一站南下去了隨州,投奔他父親的好朋友隨州刺史董宗本,當時作爲地方官隨便安插一個人做事,是毫無難度的。

於是趙匡胤的第一份工作就這麼開始了,就像剛畢業的學生那樣,趙匡胤也努力的做好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儘管我們無從得知他乾的具體是什麼工作,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做的很不錯。

這可完全沒有說是故意捧趙匡胤的意思,沒有任何記錄就說他乾的不錯,人生的第一課就此開始了,當你以爲工作就是簡單的把任務做好就完事兒了,社會會狠狠的給你一個耳光。

而給趙匡胤第一個社會耳光的是董宗本的兒子董遵海,作爲隨州刺史的兒子,自然是隨州城獨一無二的二世祖,身邊圍了一羣溜鬚拍馬的人物。

但這個二世祖慢慢發現,情況似乎發生了變化,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危險,當下隨州最受人矚目的青年並不是自己,而是趙匡胤。

作爲從一線大城市洛陽來的青年,趙匡胤那種見多識廣的氣魄和親和力,讓隨州很多人都很喜歡他,爲他的第一份工作,增添了許多光彩。

趙匡胤是個非常具有個人人格魅力的人,這一點後面會具體論述,但在此時,這種任何魅力給他帶來了不小的麻煩,因爲自己身在隨州,卻處處受到隨州刺史公子的不斷排擠,結果在隨州待了半年,趙匡胤不得已就離開了隨州。

即便是時隔一千多年,我們依然能夠清晰的感受到趙匡胤的那種沮喪,以爲初入社會的我們,大概都經過了這種,明明自己工作做得很好,但就是得不到領導的認可,這種滋味是很多剛參加工作的人都深有體會的。

究其原因,就是因爲工作之前我們受到的教育都是好好做事,認真的把事兒做好,你就能夠獲得成功,等參加了工作你才發現,僅僅是做好工作,是遠遠不夠的,有時候還可能給你帶來滅頂之災,而你渾然不知其中的原因。

從隨州出來,趙匡胤繼續尋找自己的棲身之處,這一次他決定去找父親的老部下王彥超,作爲復州防禦使,武將出身的王彥超在趙匡胤心裏,應該是個好相處的人,畢竟從小在軍隊長大,還是喜歡軍人的那一套作風。

(6)尷尬的王彥超

當風塵僕僕的趙匡胤找到王彥超的時候,身爲軍人的他果然沒讓趙匡胤失望,他痛痛快快的請趙匡胤喫了一頓飯,而且送了趙匡胤不少的銅錢。

喫過飯拿了錢,趙匡胤直接被送走了,果然是痛快,軍人做事就是不一樣,痛痛快快沒有多餘的廢話,而此時的趙匡胤心裏是懵的。

面對着茫茫四野,自己很快陷入了迷茫,是自己不夠好嗎,父親好不容易攢下的這點人脈,可不能就這樣毀在自己手裏呀。

當然這種深度思考,並沒有持續很長時間,因爲他很快面臨一個更爲現實的問題,那就是喫飯,王彥超儘管是個武將,但久經沙場也算是個人精。

他給趙匡胤的錢絕對不少,足以夠他離開復州不至於餓死,但是也絕對不多,剛好是出了復州地界,趙匡胤也就沒什麼錢了,需要爲自己的餓肚子發愁了。

作爲精力旺盛的小夥,那餓的是相當快,於是乎在宋史及各種宋人筆記中,留下個各種太祖皇帝,這個時期各種奇聞異事。

比如說大中午走累了,無處歇腳就躺在一棵樹下,結果在這荒郊野外,樹蔭居然就這麼一直不動,直到趙匡胤睡醒,始終爲他遮陽。

再比如某位和尚正睡午覺,突然做夢,夢見一條金龍從天而降,正落在他種的白菜地裏。這條龍落地之後的行爲非常古怪,很不符合人們印象中的神物形象,它居然馬上張口大嚼,把好幾壟的白菜一掃而空。

不用說你也能猜到,這個金龍就是趙匡胤,這類描述還有很多,大多數都是繪聲繪色的講述宋太祖這個階段,窮困潦倒而已被演繹成各種傳說的故事。

最精彩的是趙匡胤賣華山的故事,作爲歷史類寫作,應當儘量避免這種完全荒誕附會的不靠譜的小故事,不過這個故事很有趣,同時也能反應出當時人們的普遍心態。

故事裏趙匡胤是飢又餓,結果看到一個賣桃的道士,趙匡胤風捲殘雲喫了很多,道士看趙匡胤器宇不凡,就說看你的樣子,將來一定大富大貴,這樣吧,你喫我這些桃,就算你一文錢算了。

這時候趙匡胤體會到什麼叫一分錢難倒英雄漢了,以爲他兜比臉都乾淨,一分錢也沒有,弄得空有一身武藝的趙匡胤很尷尬。

結果這個道士也不惱,說我們來下盤棋,你贏了我就不用掏錢了,結果趙匡胤又輸了棋,一般人到這個時候,可能真的不知道怎麼辦纔好了。

這個道士也不是普通人,直接來了一句,不如你把這華山賣與我如何,正好我需要一個道場修煉,不過需要立一個字據,趙匡胤心想,還有這等好事。

於是趙匡胤很痛快的立了賣華山給道士的字據,後來等趙匡胤做了皇帝,道士真的就拿着字據過來了,趙匡胤也很誠實守信,就真的把華山給了這個道士,這個道士就是大名鼎鼎的陳摶老祖。

根據故事越往後越詳細和精彩的規律,這種故事極有可能是假的,但事實上的假,卻存在着另一種觀念上的真,那就是趙匡胤這段時期,日子的確過的很慘。

而這類故事之所以能夠廣爲流傳,也反應出,趙匡胤做了皇帝之後,對這種事並不忌諱,他認爲這是人生一段寶貴的財富。

對比一下朱元璋你就明白宋太祖的胸襟了,朱元璋也窮過,但是他的窮完全是赤貧,是窮到每時每刻都威脅生命那種窮困,所以朱元璋從一開始心就是硬的,因爲不硬不狠,不足以生存。

餓肚子的經歷,對於趙匡胤來說是經歷,但對於朱元璋來說,就是那就是十足的“地獄”,這也造就了宋與明,完全就是兩個風格的朝代。

明太祖也有窮困時期的故事,不過他的故事明顯很殘忍,有個珍珠翡翠白玉湯的故事,當年一起落難的夥伴,就是因爲很直白的說出了這件事,結果就被朱元璋砍了頭,因爲這種地獄般的經歷,做了皇帝的朱元璋,很忌諱別人再提起,跟勾踐完全是同一個心理。

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反應的心裏狀態確實真實的,趙匡胤從來不諱言這段經歷,因爲他應該是很感謝這次磨難,讓他第一次認識到了中國的底層社會到底是個什麼樣子的。

讓我們把目光拉回到宋朝成立後的酒席上,喝多了的趙匡胤問了王彥超爲什麼自己當初投奔他,而且,沒有被收留。

儘管場面很尷尬,但王彥超歲數大也不是白活的,他很快想出瞭如何回話,“啓稟陛下,臣自知能力有限,容不下陛下這條飛龍”,話說的很漂亮。

奏不奏效當然還得看人,在頂級的政治角逐中,說話漂亮肯定不是決定性因素,南唐的事辦的再好,話說的再漂亮,依然免不了覆滅的命運,因爲趙匡胤說了,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王彥超與趙匡胤失之交臂,這是王彥超的損失,但也是趙匡胤的幸運,因爲正是王彥超的拒絕,纔有了再次的投奔。

王彥超說的沒錯,自己的廟的確是太小,容不下太祖這尊真佛,能容的下趙匡胤的大廟,此刻也正愁眉不展,因爲他也遇到難事了,他和趙匡胤的相遇,又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