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國家統計局公佈了一系列的經濟數據。從公佈的這些數據來看,儘管不及市場預期,但是有一些亮點,特別是全球主要國家經濟都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中國公佈的數據更是顯得鶴立雞羣。國家統計局公佈,中國第三季GDP按年增長4.9%,略低市場預期的5.2%,但比第二季的3.2%升幅已明顯加快。累計前三個季度,中國GDP終於恢復到正增長,錄得0.7%的按年升幅。而且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進出口貿易、規模以上工業增長值、消費零售額、國內投資等都由負轉爲正增長。所以最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佈的報告也顯示,預計2020年全球經濟將萎縮4.4%,中國將是今年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增幅有望達1.9%;2021年中國經濟增幅有望達8.2%,成爲全球經濟復甦的主要推動力。從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來看,IFM預測基本上是正確的。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公佈之後,國內輿論一片看好,認爲中國經濟有韌性,能夠應對來自各方的巨大風險。不過,當前中國經濟之所以能夠逐漸走出今年全球新冠病毒疫情陰影的衝擊與影響,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原因。一是今年的新冠病毒疫情後,最爲重要的是中國政府對疫情能夠以科學的方式得到控制,這是整個國家經濟能夠逐漸的復工復產、從疫情危機中走出的前提。中國在新冠病毒疫情的大流行上控制比其他經濟體要好,所以,中國經濟能夠最早從疫情的經濟危機中走出。

二是利益於進出口貿易增長並遠好於預期。本來,新冠病毒疫情爆發之後,全球各國的許多商業活動突然停止,需求萎縮、供給中斷,全球之間的貿易立即停止。新冠病毒疫情爆發後,中國進出口貿易垂直式下降,但是中國作爲貿易大國職能並沒有由此減弱。反之,中國出口從4月份開始連續6個月出現了正增長。其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前三個季度防疫物資拉動出口增長2.2個百分點,海外對防疫物資的需求急增,當中包括口罩在內的紡織品、醫療器械、藥品的出口增長36.5%至1.04萬億元;二是同樣是由於疫情爆發,導致“宅經濟”的出現,其商品推動出口增長1.1個百分點,這個時期手提電腦、平板電腦、家電等相關商品出口達8808億元,上升17.8%;第三是中國復工復產有序推進,令出口訂單增加。可以說,就目前全球的情況來看,估計疫情在短期內難完全得到控制,全球各國在這些方面對中國商品需求只會增加而不會減少,中國出口仍然會保持一定的增長勢頭。這對短期內中國出口仍然是有利因素。

三是在政府託市下,中國的房地產市場迅速復甦。第三季度中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5.6%,增速比上半年提高3.7個百分點。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下降1.8%,降幅比上半年收窄;商品房銷售額115647億元,增長3.7%,上半年爲下降5.4%。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到,由於從2016年以來中國的住房銷售每年都在歷史記錄,住房銷售規模越來越大。而中國的住房交易是採取預售制,即先收款後交貨。所以,只要疫情得到控制及復工復產,住房開發投資增長是必然(即收款後要建造好房子交貨)。還有,儘管中央政府的房地產政策一直在強調“三穩”(即穩房價、穩地價、穩預期),但無論是信用過度擴張的貨幣政策,還是地方政府各種託市刺激,從而使得疫情後各地的房地產投機炒作還是盛行。從上面的數據可以看到,住房的銷售面積是在下降,而住房銷售金額則在增長。這就意味着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價格還在上漲;意味中國房地產市場的性質並沒有由於新冠病毒疫情爆發而改變,反之這個市場同樣是投機炒作爲主導的市場。在這樣一個市場,只要房價在上漲,投機炒作者就會利用銀行優惠的金融槓桿湧入這個市場。所以,中國房地產市場仍然是拉動各地經濟增長的最主要的動力。

四是同全球各國一樣,數字經濟同樣成了應付疫情保證經濟基本運行的重要方式。比如,前三季度,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行業增加值增長15.9%。“宅經濟”同樣成了國內經濟增長髮展最快部門。而且就目前的情況而言,中國數字經濟的大衆化遠超過其他國家主體經濟,它在疫情爆發後對經濟增長所發揮的作用會更大。再加上中國號稱爲“世界工廠”,具有完整現代製造業體系,這些因素都成了能夠保證中國走出疫情困境的動力。

但是,中國這種經濟格局能夠一直保持下去嗎?未來中國經濟增長隱患又在哪裏?可以說,儘管中國的新冠病毒疫情得到有效的控制,中國經濟與消費也在全面恢復,但進入秋冬季節後,中國疫情的防控同樣面臨着再起風險,加上全球疫情居高不下,還在擴散蔓延,這將加劇全球經濟衰退,也可能衝擊中國外部需求,拖累未來中國出口。

當然更爲重要的是國內居民消費仍然是十分疲弱的。比如9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按年增長3.3%,仍處於低水平恢復,而且首三季仍按年下降7.2%。還有,從前三季度中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來看,儘管這個數據同比名義增長了3.9%,由負增長轉爲正增長,但其水平之低難以刺激居民消費的增長。比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821元(每月3600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97元(每月1360)。這樣的一種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與加拿大相比,實在是低得可憐。今年疫情爆發以來,加拿大的失業人口每個星期可領取政府補助500加元(每月2000加元以上,以現在匯率計算相當人民幣1萬元以上),一直可維持到2021年3月底。就目前的物價來說,以摺合人民幣計算,加拿大的豬肉、牛肉、糧食、品牌衣物等價格都比中國的價格低。加拿大居民這種一般性消費根本不是問題。加拿大是這樣,歐美髮達國家的情況也是如此。但中國居民如此低的可支配收入,其消費力從何而來?所以,最近中國政府提出要建立起內循環爲主導的經濟模式,而中國居民可支配收入如此之低,其消費力增強成爲最大障礙。再加上中國城市的年青人受住房、教育、醫療等因素的擠壓,更是讓其消費力降低。可以說,這既是確定國內內需爲導的內循環經濟的主要障礙,也是中國經濟得以持續穩定發展的重大隱患。

所以,中國要發展以內需爲主導的內循環經濟,並非僅讓經濟循環流暢,更重要的在於提高絕大多數居民的消費力,特別是農民居民的消費力。就目前絕大多數居民的收入水平而言,他們的收入水平遠無法啓動消費爲主導的內循環。中國只有進行一系列的重大制度改革,增加絕大多數居民收入、改善收入分配關係、提升公共服務水平等,這樣才能真正提升整個國民的消費力水平,保持中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