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IT時報

IT時報記者 孫妍

頭頂安全、監管“雙劍” 嘀嗒衝擊“共享出行第一股”

100元搶單再“轉單” 150元變“不合規”爲“合規”

兩起命案,一度葬送了滴滴順風車業務,2018年8月27日,滴滴順風車下線,經歷漫長的整改後,直至2020年6月19日才全面迴歸。滴滴順風車消失的一年多時間裏,嘀嗒出行在滴滴出行跌倒的地方喫了個飽。2020年10月8日,嘀嗒出行正式向香港交易所公開遞交招股書,擬在港交所掛牌上市,不出意外,嘀嗒出行將成爲共享出行第一股。

然而,嘀嗒赴港IPO並不意味着逆風翻盤,而將帶着“順風車之問”接受資本市場的考驗。

“轉單”再次敲響生命警鐘

回想起一年前,搭乘嘀嗒順風車途中遭遇車禍,Luna(化名)仍心有餘悸。

交警判定順風車車主全責,車主隨即帶Luna去醫院做了檢查,所幸她只是輕微的軟組織挫傷。之後,車主想要向保險公司申請理賠,這個過程需要Luna將身份證等個人資料交由車主。Luna擔心隱私泄露,希望嘀嗒出行平臺介入,但平臺只回應,此事需要車主和乘客自行解決。前後一個月時間,車主不斷聯繫Luna,甚至上升到人身威脅,平臺還是不願介入,最後不了了之。

“假設今天乘客受傷嚴重呢,是不是隻有涉及生命危險,平臺纔會迫於無奈介入。如果嘀嗒這些平臺不重視安全問題,‘滴滴事件’仍會重演。”沒想到Luna一語成讖,今年7月16日,廣州一乘客梁先生在乘坐哈囉順風車途中遭遇車禍,不幸離世。其妻發現接單的順風車司機私下將訂單轉給了另一位司機程某,而程某今年4月剛過實習期,事故車輛的交強險也正好過期。

哈囉對此回應,平臺在接單前,已對註冊車主進行人臉識別,但司機通過私下方式將訂單轉給其他人,哈囉順風車已第一時間建立事件處置綠色通道和工作小組,專人響應用戶家屬,配合警方調查釐清事件。

在《IT時報》記者長達一年多的體驗中發現, 順風車平臺最應該警惕的是“轉單”(也稱跳單)。

所謂轉單,是指車主搶到單之後和乘客聯繫,要求取消平臺訂單,私下交易。一般車主願意給出一定的優惠,乘客少出錢,車主可以再多接幾單,而且原本給平臺8.3%的抽傭,也可以省下來。“轉單”最大的風險是安全,也有很多車主自己跑不過來將單轉給其他車主,賺取中間費,脫離了平臺監控的訂單,一旦發生糾紛,風險不言而喻。

今年國內疫情控制後,林清(化名)往返滬浙兩地重啓順風車,奇怪的私信時常出現,對方用暗語邀請他加入司機羣。在好奇心驅使下,林清加入了幾個司機羣,摸清門道後才恍然大悟,這些微信羣多是用來轉單的。

有的司機專門用外掛軟件搶單,然後將單子加10元、20元轉給其他司機,“價格較高的長途單,比如三四百元的跨城單,加個100多元都有人搶,因爲羣裏大多是專職跑順風車的司機。”林清說,加入這些司機羣是有門檻的,一週內接滿3單以上纔有資格進羣,這是爲了讓更多“活躍”司機入羣。

一位兜售“搶單神器”的商家給《IT時報》記者發來了三款外掛產品介紹,均支持嘀嗒哈囉雙平臺順風車,3個月168元,1年268元,永久398元。“滴滴不能做,被發現後容易封號,iPhone不能下載,只能用安卓手機”,該商家自稱做了兩年,嘀嗒、哈囉等平臺升級後,外掛也會同步更新,無須擔心外掛被淘汰。

作爲一家科技公司,對於這些外掛、常態化的“搶單後再取消”現象,嘀嗒沒辦法監管嗎?

嘀嗒的確也在行動。從百度貼吧和新浪黑貓投訴來看,今年以來,關於嘀嗒出行被永久封號的申訴越來越密集,招股書上寫着,已經對訂單完成率進行監管,如發現連續跳單,將永久封禁賬號。但嘀嗒同時也坦承,如無法有效管理跳單行爲,業務、經營狀況、財務狀況將可能遇到重大不利影響。

顯然,對於這個順風車“頑疾”,嘀嗒需要做更多。

司機、車輛不合規?150元包過

拉羣的羣主不從轉單中抽水,又如何賺錢?潛水幾天後,羣主來找林清談話:“想在羣裏待下去,要看你的人品,幫我拉幾個生意就行。”

這位手握多個珠三角、長三角司機羣羣主口中的“生意”,便是代辦順風車賬號。“只要500元,駕齡不到一年,想跑順風車或部分城市的網約車,都可以搞定。”至此,林清總算看清了司機羣的套路,在“威逼利誘”之下選擇退羣。

《IT時報》記者發現,在淘寶等平臺上,很多賣家堂而皇之地打出代辦嘀嗒、哈囉等賬號的廣告,價格從150元至500元不等。

嘀嗒車主註冊的條件是駕齡1年以上,駕駛證C2及以上,車齡不超過15年,非營運性質小型汽車,車輛需按期年檢。

代辦中介表示,只要安全背景篩查沒有問題,沒有違法犯罪記錄,駕齡不滿1年,車齡超過15年都可以順利通過。在記者的追問之下,對方還表示:“平臺裏面有人,包過”。

在外掛商家和代辦中介來看,滴滴在安全審覈方面是最爲嚴格的,這點從投入上可以看出,2019年,滴滴投入了20億元安全成本。反觀嘀嗒,儘管安全成本也在逐漸增加,但量級上相差甚遠,2018年、2019年、2020年上半年分別支出100.5萬元、949萬元、484萬元。

招股書顯示,2019年,嘀嗒平臺交易總額(GTV)爲110億元人民幣。截至2020年6月30日,應用程序註冊用戶總數達1.8億,順風車搭乘次數達1.79億。滴滴此前透露,(包括網約車)日均單量2400萬,照此計算,全年87.6億單。也就是說,以2019年計算,滴滴訂單數量是嘀嗒的49倍,而安全成本是200倍左右。

市場、監管和平臺的博弈

滴滴8年虧損超500億,嘀嗒竟在2019年便扭虧爲盈。

招股書顯示,2018年嘀嗒出行調整後淨虧損高達10.68億元。2018年8月,滴滴順風車下線,2019年,嘀嗒出行實現了盈利,調整後淨利潤1.72億元,淨利潤高達30%。

嘀嗒的盈利主要歸功於補貼的驟減和抽成的提升,“用戶獎勵”費用從2018年的9.398億元降至2019年的1.054億元,減少了88%。抽成則從2017年的3.7%提升到2020年的8.3%,目前順風車抽成比例普遍在10%左右,通過提高抽成來提升盈利能力的路徑已經觸到天花板。

招股書中,嘀嗒引用了弗若斯特沙利文的報告,2019年,按順風車搭乘次數計算,嘀嗒出行名列中國順風車市場第一,所佔市場份額爲66.5%。

毫無疑問,順風車是嘀嗒出行的現金牛,順風車收益佔平臺總收益的87%以上。

然而,包裹在這些利好數據之下,順風車是一門受政策波動影響極強的生意,如果沒有其他長尾且穩妥的盈利模式,即便上市成功,嘀嗒也難免風雨飄搖。所以業內一直說,安全與合規是懸在嘀嗒頭上的兩把達摩克利斯之劍。

2020年9月2日,在貴陽高鐵東站,龍先生的車被交通運輸稽查大隊扣下了,至今還未能取回,因爲需要先繳納3萬元罰款。扣車的理由是非法營運,一是嘀嗒順風車並沒有在貴陽備案,二是貴陽市也不允許順風車或網約車營運。

被扣車後,龍先生當即聯繫嘀嗒出行客服,當時對方表示會有專員協助解決。沒想到的是,第二天他的嘀嗒賬號居然被封了。“此前您被投訴引導乘客線下交易,如今賬號查封,我們無法協助您處理非法營運一事。”嘀嗒客服回應。

龍先生向《IT時報》記者坦言,8月的確曾引導乘客私下交易,賬號被封3天后,平臺予以解封,他被扣車的那天,便是賬號解封的第二天。

《IT時報》記者就扣車、交通事故、賬號被封等投訴案例諮詢嘀嗒出行,但截至發稿,嘀嗒出行仍無回應。

在新浪黑貓投訴平臺上,數十位順風車車主投訴平臺不協助解決被交警扣車的問題,這意味着車主需要自掏上萬元的罰款。這些事件發生在上海、四川、重慶、河南、河北等省市,也不只發生在嘀嗒出行車主身上,滴滴、哈囉等平臺的車主也時有遭遇。

出租車,下一站?

基於不可控的政策風險,嘀嗒將出租車作爲另一條腿,只不過這條腿還沒有發育完全,目前還未實現盈利。招股書顯示,嘀嗒在86個城市上線了出租車網約服務,2019年度完成出租車搭乘網約訂單1.1億筆。

除了嘀嗒App上的出租車業務外,嘀嗒還在西安試點智慧出租車服務,2019年推出的出租車智慧碼,乘客上車後掃一掃這個智慧碼,可以實時獲取出租車信息和司機信息,看到車輛實時定位軌跡等。

出租車是下一個戰場,短兵相接,還是下一塊蛋糕,大家一起把它做大?目前看來,各個平臺都在試圖避免零和博弈,畢竟再掀起一場補貼大戰,必然會有流血和死傷。

順風車無疑是嘀嗒的現金牛,但安全、合規仍是順風車未解之惑,着急奔赴資本市場,無異於拔苗助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