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大假期間,回了老家一趟。聽說我假期回家,一個親戚專門帶着孩子登門來訪,主要是爲了孩子學習的事情。

親戚的孩子,是個男生,讀的理科,剛剛進入高三,雖然就讀的是我們當地的重點中學,但成績不太理想,在九月他們學校舉行的摸底考試中,總分僅僅考了490多分,在班上排名靠後。家長很焦慮。

孩子似乎比家長更焦慮。和他交流發現,他,自己定下的明年高考的目標並不低,定下了部屬211的目標,甚至希望能進入985。

我們四川,部級211只有西南交通大學和西南財經大學,985則是電子科技大學和四川大學。這四所院校,高考錄取線相對稍低的是西南交大,但按照2020年的錄取線看,也超過了620分,其他幾所學校都在630分以上。顯然,孩子目前的成績,差了老大一截。

在親戚的請求下,我給孩子上了兩天課,重點是摸底,從孩子對學習的認知、對高考的認知,到具體科目的學習情況,再到學習方法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瞭解和分析。最終,我發現,目前成績在500分左右這個水平的孩子,沒有明顯偏科的情況,也沒有明顯很差的科目,雖然並不突出,但各個科目的學習其實都不差,知識掌握得也不錯,但在學習方法這一塊則明顯有欠缺,最終造成了似乎知識點大多數都懂,但就是理解不深,不太會運用,簡單題目基本都會,但稍微難一些的,就容易卡殼,甚至根本無法下手。

其實,這類問題,是中等水平的學生都有的通病,因爲他們沒有掌握一套有效的學習方法,導致學習上比較盲目,對如何有效一步步提升自己,發現和找到各種問題顯得很迷惘。而這套方法,不但包括怎麼學習才能循序漸進且高效,也包括怎麼去衡量自己學到了什麼程度,還有哪些問題需要解決。

其實這套方法,說起來並不神祕,核心就是“懂會熟巧”。“懂”就是理解知識;“會”就是在經過一系列訓練後能運用知識解決問題,會做題;“熟”就是在前面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進行較多訓練,做到熟練的程度;“巧”則是熟能生巧,在熟練的過程中,不斷思考、歸納、總結、反思,通過多個途徑多種方法解題,最終找到最簡單快捷的方法,最終達到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的目的。

經過幾天的交流和講解,親戚的孩子發現以前確實沒有形成自己良好的學習方法,逐漸接受了這套不錯的方法,對明年高考增強了信心。當然,在實踐過程中還需要他自己反覆摸索和總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