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歷史#

原創不易,請隨手關注!

作者:毅品文團體(文定),無授權禁轉!

從11世紀末葉起,歐洲教俗封建主對有名無實的阿拉伯帝國治下的近東地區,發動了長達200年的斷斷續續的戰爭。這場戰爭由羅馬教會挑起,打的旗號是“十字架反對彎月”(即基督教徒反對伊斯蘭教徒),每個出征者都帶有十字標記,故史稱“十字軍東征”。

然而,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絕非爭奪宗教聖地那麼簡單,在宗教外衣下面,有着錯綜複雜的深層原因和動機。

(油畫中的十字軍騎士)

從長時段的廣闊背景來看,這場戰爭是東西方軍事交往歷程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在東方和西方之間相互作用的長期歷史中,古代的特洛伊戰爭和希波戰爭構成了序幕,十字軍戰爭成爲中間的一章,近現代西歐帝國主義領土擴張構成了最後的一章。

這場戰爭是基督教的歐洲對穆斯林的亞洲的反作用,是伊斯蘭教與基督教之間的第三次衝突:第一次是穆斯林征服敘利亞及其後在小亞細亞的長期邊界戰爭;第二次是穆斯林征服西班牙和西西里以及在法國和意大利的軍事行動;前兩次都是穆斯林的亞洲處於攻勢,十字軍東征標誌着基督教的歐洲轉入反攻。

阿拉伯的聲譽,東方富庶輝煌的神話,不脛而走,在西方到處流傳,在歐洲人看來,東方是塊浪漫之地,是“地上天堂”,充滿着神祕和財富,對它進行一次勝利的遠征,定會帶來無盡的財富和榮耀。

(備戰中的阿拉伯人)

西方羅馬教會有着世俗封建主同樣的貪慾,此外,還有其特殊的目的,即吞併1054年分離出去的拜佔廷東方教會,並佔領耶路撒冷。按基督教的傳統說法,巴勒斯坦是基督耶穌誕生、生活和殉道的地方,耶路撒冷是“聖地”,然而這一地區長期爲穆斯林所控制。

羅馬教廷爲建立基督教的世界帝國,對巴勒斯坦地區早懷吞併之心,尤其自11世紀以來,到耶路撒冷朝聖的基督教徒,越來越多,成羣結隊,絡繹不絕,他們既朝聖祈神赦罪,同時也兼做貿易,希望得到奢侈品和貴重物品,宗教感情和物質利益融合在一起。

近東地區政治形勢的變化也爲十字軍東征提供了有利條件。當時的近東有兩大帝國:阿拉伯帝國和拜佔廷帝國。11世紀,阿拉伯帝國被塞爾柱突厥人征服,徒有虛名,塞爾柱人大肆征伐,打敗拜佔廷帝國和法蒂瑪王朝,佔領敘利亞、巴勒斯坦和小亞細亞,然而,塞爾柱人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家,分裂爲各自獨立的小王國,相互攻伐,內訌不已,迅速分崩離析。

拜佔廷帝國的日子也不好過,處境困難,佩徹涅格人、諾曼人和塞爾柱突厥人從幾方面向它進逼,使其腹背受敵,危在旦夕。近東國家在不斷混戰中削弱了實力,由盛及衰,西歐封建主決定利用這一有利的客觀形勢,加速東征的步伐。

(十字軍國家示意圖)

就在這時,拜佔廷皇帝向羅馬教皇求援,請求派兵趕走塞爾柱人,解除塞爾柱人對君士坦丁堡的威脅,於是,羅馬教皇便決定借援助拜佔廷驅逐塞爾柱人、解救東方教胞、恢復聖地之名,把西歐各種力量糾集起來,遠征東方。

1095年,教皇烏爾班二世在法國的克列芒召開宗教會議,會議結束時,他發表了激昂慷慨、蠱惑人心的演說,號召領主、騎士和普通人拿起武器,共同對付東方的異教徒,奪回“主的陵墓”。凡是參加遠征的人,都可赦免罪孽,靈魂得救,享受天國幸福,他把東方描繪成到處都是蜜乳的樂土,耶路撒冷有如第二天堂,一到東方,立可發財致富。

教皇的演說煽起了與會者的宗教狂熱和貪財的慾念,人們羣情激昂,全場響起“上帝所願”的喊聲。

1096年秋,以歐洲封建主和騎士爲主的15萬隊伍,從諾曼底、洛林、法國南部和意大利南部,分四路向東方進發,1097年春,各路十字軍會師君士坦丁堡。十字軍渡過博斯普魯斯海峽後,踏上艱苦的征途,遭遇巨大的困難,他們時而越過陡峭的山脈,時而渡過廣闊的沙漠,又兼氣候酷熱,飲水缺乏,加之突厥輕騎的襲擊,每天都有幾十名身穿笨重甲冑的騎士喪生。

十字軍好不容易踏上小亞細亞的土地,首先包圍了羅馬塞爾柱王朝的舊都尼西亞。經過一個月的圍攻,尼西亞守軍投降拜佔廷,成爲皇帝的附庸,城市免遭浩劫,接着,十字軍征服了西部大部分城鎮,小亞細亞西部被重新歸併於拜佔廷帝國。

這時,十字軍的首領之洛林的包德溫率領一個分遣隊,越過陶魯斯山脈,南進攻佔了亞美尼亞的埃德薩,攻克魯哈城。當時的亞美尼亞位於西里西亞東部、現代敘利亞西北,亞美尼亞人大都是基督徒,因此歡迎十字軍的佔領。包德溫在亞美尼亞開創了第一個拉丁殖民地,建立了第一個拉丁國家,即埃德薩伯國,成爲這個國家的君主。

十字軍的主力沿海岸繼續南進,抵達安條克,這座城市的守將是大塞爾柱王朝的第三位統治者馬里克所任命的艾米爾,名叫亞西·西園。十字軍包圍了安條克,進行了長達8個月之久的長期艱苦的圍攻,穆斯林拼死抵抗,同時向阿拔斯王朝的哈里發求救,但哈里發派不出援軍。

前來援助的只有阿勒頗的統治者艾米爾·裏旺,但爲時過晚,由於一個亞美尼亞籍基督徒堡壘指揮官的叛變,安條克終於失守,被十字軍佔領,所有的穆斯林都慘遭屠殺。就在這時,毛綏裏的艾米爾卡布克率領援軍趕到,包圍了安條克,據說,被圍攻的基督教徒在安條克的教堂裏發掘出當年救世主耶穌吊在十字架上時敵人插入他的肋下的那支“長矛”,因此軍心大振,他們勇猛突圍,解圍而出,反過來把卡布克的穆斯林軍隊幾乎全部殲滅。

此後,再沒有其他援助者敢於冒險援助遭圍攻的敘利亞穆斯林,由於敘利亞控制權輾轉於突厥人和法蒂瑪人、遜尼派和什葉派之間,人民飽經憂患,士氣極爲低落,在老百姓中已無法組織有效的抵抗,帶狀的敘利亞沿海領土只能聽天由命了。十字軍在這裏建立了第二個拉丁國家即安條克公國,統治安條克達180年之久。

十字軍的另一個將領雷蒙繼續向南挺進,他的部隊進入馬拉特努曼城,屠殺“居民十萬,而且放火把全城燒成一片焦土”,這是一件駭人聽聞的行爲,它在敘利亞人的腦海裏久久不能忘卻。接着,雷蒙佔領了艾克拉德城,這個城的意思是“庫爾德人的堡壘”,這座城市俯視着阿綏河平原與地中海之間的戰略性關隘,他還圍攻了北黎巴嫩山西面斜坡上的阿爾蓋,並佔領濱海的安塔爾突斯。1099年,雷蒙放棄已經征服的城市,率部與十字軍另一首領哥德夫利會合,向主要目標、聖地耶路撒冷挺進。6月27日,十字軍兵臨耶路撒冷城下,這裏僅有1000名埃及守軍,十字軍對耶路撒冷進行了1個月的圍攻,他們赤着腳,吹着號,繞着城牆進軍,希望耶路撒冷的城牆會像傑里科的城牆那樣自己塌陷。據《聖經》記載,以色列人進攻傑里科城時,曾按照耶和華的曉諭,繞城七次,祭司吹角,百姓呼喊,於是城牆塌陷,以色列人將城奪取,又將城中的男女老少和牛羊驢子用刀殺盡。

7月15日,十字軍發動猛攻,突入耶路撒冷城內,他們猶如貪婪的狐狸,撲向手無寸鐵的居民,不分男女老幼,見人就殺,男人、女人、老人、兒童,紛紛倒在血泊之中,“成堆的頭顱和手腳,在城裏大街小巷和廣場上,到處可見”,僅在艾克薩清真寺裏被屠殺的人,就達七萬之衆。瘋狂的屠殺過後,十字軍便大肆搶劫,這座聖城頓時被洗劫一空。

十字軍在這裏建立了第三個拉丁國家,即耶路撒冷王國,傳說王位本來要交給雷蒙,但他拒絕了,因爲救世主耶穌曾在這座城裏戴過荊棘的冠冕,而他不願在這裏戴黃金的冠冕,最後,哥德夫利被選爲國王,他的頭銜是“伯爵兼聖陵的保衛者”。聖陵既已奪取,許多十字軍覺得誓願已經實現,便坐船返回故鄉。

哥德夫利接着在意大利商船隊的幫助下,征服了沿海諸城。哥德夫利死後,他的弟弟包德溫繼位,他從愛德薩的魯哈來到伯利恆,加冕爲耶路撒冷王國國王。包德溫進一步把王國的疆域從紅海擴展到貝魯特,他的侄子包德溫二世繼位後,又征服了地中海東岸的一些城鎮。

雷蒙從安條克向着耶路撒冷蜿蜒南進的時候,就已垂涎於敘利亞的重鎮的黎波里,攻克耶路撒冷不久,他便回師圍攻的黎波里,爲了孤立這座城市,兩年之後,他在嗄底舍河河谷附近的香客山上建築了一個堡壘,的黎波里在長期抵抗之後落入雷蒙之手。他還在熱那亞艦隊的幫助下,攻佔珠貝爾港,並建立第四個拉丁國家,即的黎波里伯國。

這樣,十字軍佔領了整個地中海東岸的狹長地帶,即以前的腓尼基、敘利亞和巴勒斯坦,領土從南至北有1200公里。在所佔領的土地上,仿照西歐封建制度,建立起四個十字軍國家,其中最大的是耶路撒冷王國,從名義上看,另外三個國家臣屬於它,但實際上是獨立的。

西歐的教會和城市非常關心十字軍國家的鞏固,教會將十字軍國家視爲打進伊斯蘭教世界和拜佔廷帝國原有領土的楔子,先後建立幾個僧侶騎士團,派往東方,作爲常備軍事力量,保衛十字軍領地。第一個僧侶騎士團稱爲神殿騎士團,由法國騎士組成,隨後又建立了意大利的醫院騎士團,即約翰騎士團,還有德國騎士組成的條頓騎士團。

(東征後的中東局勢)

騎士團直接隸屬於教皇,擁有大量土地和財富,其內部有嚴格的紀律。西歐城市,首先是意大利城市把十字軍國家視爲壟斷東方貿易、打擊君士坦丁堡的戰略據點,他們竭力支持十字軍國家,向十字軍提供糧食和武器,左右他們的政策,控制同東方的貿易。

這些基督教徒到聖地來的時候,有這樣一種想法,他們認爲自己比本地人優越得多,一旦接觸之後,他們才恍然大悟,自愧弗如。穆斯林的禮節和文化,高超的技藝和文雅的情趣,給歐洲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們開始僱傭穆斯林工藝師和雕刻家;建造阿拉伯式的房屋;穿戴阿拉伯人的服飾;食用阿拉伯人的食品;禮拜阿拉伯人的聖墓;跟本地人通婚;基督徒之間互相爭鬥時,甚至召來穆斯林予以援助;基督教徒與穆斯林互相貿易,互相拜訪,甚至互相狩獵。參考資料:《十字軍——中世紀的世界》《十字軍東征簡史》《耶路撒冷史》

有什麼意見,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