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里可以说有很多修行方法,比如禅宗的参禅悟道。很多禅宗的修行者,都是以修禅为主要修行。但是修禅定释迦牟尼佛曾在《楞严经》里开示过,如果不能完全去掉“淫”的思想和举动。不但不会成功,而且还会入魔道。

佛陀在《楞严经》里是这么说的,“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不仅如此,就算通过参禅大彻大悟,除了再来的大菩萨化身为人大彻大悟的。

梦参老和尚说过“一般人所谓大彻大悟的人,只完成了第一个大劫的修行,以后还要广修利益众生的事”,和释迦牟尼佛的大彻大悟是不同的。因为一般人如果大彻大悟了,只是见性了,就是见到自己本有的佛性。

还是要继续修行的,就是指的“理需顿悟,事须渐修”。顿悟是智慧,渐修是实践。仅有智慧没有实际的修行,没有福德也不能成佛。因为佛是智慧和福德双修,而且智慧和福德圆满而成佛的。只有在开悟之后,加以修行。一步一个阶梯,才能去除心中无明习性,离妄得真才能逐渐成佛。

而且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一个佛出现的国度,只有一尊佛。表面上我们看释迦牟尼佛好像是一生成佛的,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成佛。释迦牟尼佛在今生做佛前,与弥勒菩萨相同,在兜率天内院作为“一生补处菩萨”。“一生补处菩萨”,一般是指等觉菩萨,就是等着机缘成熟了补佛位。就是哪个世界和他有缘,他就在哪个世界下生成佛。

另外释迦牟尼佛最初成佛时,是经历了“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有人算过“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一大阿僧祇为一千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兆。一个大劫为13.44亿年,三大阿僧祇劫就是三千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兆个13.44亿年,这个时间长的无法想象。

达摩祖师曾经在《破相论》里,读到:“佛所说,我于三大阿僧祇劫,无量勤苦,方成佛道”。一般人从初发心算起到成佛,修行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在第一大阿僧祇劫的时间里,是以修信心为主。要修到十信位,修到证悟空性。在第二大阿僧祇劫的时间里,是转凡成圣。修成地前菩萨,修到七地菩萨的果位。

而在最后的第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里,修到八地菩萨,这时候才能做到真正的不退转,也就是“三不退”,即“位不退、念不退、行不退”。这时彻底断尽见思烦恼,从而成为一生补处菩萨,也就是只等着时间成熟了,下生成佛。因为靠自力成佛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所以释迦牟尼佛慈悲众生,因此讲了念“阿弥陀佛”,一生成佛的法门。

曾经有1个故事,佛陀说了放下的重要性,对人来说很有启发性。这个故事是佛陀在世时,有一日一个梵志手拿鲜花来供佛。佛陀对他说“放下”。这个梵志就放下了一只手里的花,而佛陀又说“放下”。梵志又放下了另一只手里的花,这时佛陀还是说“放下”。

这时梵志感到有些疑惑,两只手里的鲜花都放下了,还要放下什么。所以对佛说“我手里已经没有什么了,还要放下什么”。佛陀说“你要放下六根六尘六识,当放无所放的时候,就是你解脱生死之时”。这个故事对人而言很有启发性,有句话是“有舍才能得”。放下不是放下身边所有的,而是放下心中的执著和妄想。

而很多六道众生,当然众生也包括人道。佛在成佛后说过“奇哉!奇哉!奇哉!一切众生,个个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显现。”所以众生和佛的区别,就是众生有妄想和执著,佛让我们放下的不是生活和工作及家庭等,是放下心中的那份执著和妄想。

执著也是“执着”的意思,就是指的我们人有时很执着。有时得不到的还是坚持,就是执着。另外妄想就是虚妄不实的想法或念头,可以说我们人每天每时每刻一个妄想接一个妄想。如果你仔细注意自己的念头,就会发现念头一个接着一个,有些有时都是妄想。

当然在这个社会能做到完全“放下”很难,至少佛陀和梵志的故事,可以让我们知道有些事是不能强求的。就是常说的“是你的,永远都是你的。 不是你的,留也留不住。 命里有时终须有, 命里无时莫强求。”所以不是自己的,该放下的时候就放手,自己也活的可以轻松一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