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首次授衔时,共175名将军被授予中将军衔,1956年,又补授聂鹤亭、贺诚二人,所以开国中将总共177名。

虽然肩膀上说都挂着两颗星,但在后面的发展道路上,不尽相同,有人受到重用,有人原地踏步,有的提前休息。八十年代以前,中将们要获得重用其实很有难度,因为上有上将、大将、元帅,都是重量级人物。

不过,军衔主要是看军事才能与战争年代的贡献,而建国后,有政治才能的人、在历史节点上表现突出的人等等更有机会受重用,所以少将、中将里有人会比大将都发展得好。

言归正传。

177名开国中将中,在军队系统内最受重用的是张震。开国中将里面,只有他担任了中央军委副主席一职。要知道,他超过了老上级、开国大将榜首的粟裕,包括粟总在内的十大将中无一人担任过中央军委副主席一职。由此可见,张震在177名开国中将无疑是最受重用的。

同时,他也是最后去世、最高寿的开国中将,2015年去世,享年101岁。四个儿子加女婿都是将军,而且有一个叫张海阳的儿子是上将。1988年,张震晋升上将,因此得父子双上将殊荣。因此,用他湖南老家的话来说:福命太好了!

另外,177名开国中将中,在党政系统内最受重用的是独臂将军余秋里。开国中将里面,只有他既担任了政治局委员又担任了国务院副总理。林彪爱将邱作会、李作鹏、吴法宪三位中将也入了政治局,但未跨国务院。政治局委员地位极高,一般人很难获得,就连粟裕、陈赓、张震等都没进过政治局,所以余秋里是妥妥的党政重量级人物。

在军队系统,余秋里是总政治部主任、军委委员,但没有担任过军委副主席的张震那么突出。不过,张震类似于粟裕,在军队系统受重用,但在党政系统内地位相对不高。

在军队系统里,受重用程度仅次于张震的,应该是秦基伟了。秦基伟也于1988年升了上将,还担任了国防部长,另外还是政治局委员。那么问题来了,秦基伟与余秋里相比呢?貌似差不多,都是政治局委员,人大副委员长与副总理也平级,而且升了上将比余秋里要高,还担国防部长要职。

不过,余秋里1975年就担任副总理,1977年入政治局,1980年担任书记处书记,所以受重用时间比秦基伟要早,资历要深一些,同级别就比较资历了。

所以永宣认为,在党政系统,余秋里比秦基伟与张震突出,在军队系统,依次为张震、秦基伟、余秋里。

总体来说,177名开国中将无人攀登上正国级,但位至副国级者共有10人。他们是:

1、张震:1988年升上将,曾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

2、秦基伟:1988年升上将,曾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职。

3、余秋里:曾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等职。

4、廖汉生:曾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职。

5、赛福鼎·艾则孜:曾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6、阿沛·阿旺晋美:曾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7、李作鹏:曾任中央政治局委员等职。

8、吴法宪:曾任中央政治局委员等职。

9、邱会作:曾任中央政治局委员等职。

10、王恩茂: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当然,中将当中,永宣最敬佩张震。

1990年前后拍摄的电影《大决战:淮海战役》中,有这么有趣的一段。

杜聿明离开徐州后,张震提议派北线7个纵队围追堵截,而粟裕则是一阵批评:“7个纵队,7个纵队,好像7个纵队可以保打天下一样”,这一段可没有为贤(尊)者讳。这部电影张震可是总顾问。

而且此时张震执掌国防大学,担任过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在军内地位日增,1992年,他还荣升军委副主席,这方面超越了老上级粟裕。

如果不是张震本人提供的素材,任何一个导演都不敢这么编造吧。由此可见,张震值得尊敬。

张震不但不像一些人刻意淡化粟裕的功绩,而且还主动为粟裕平反、恢复名誉而做大量工作。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才有了1994年12月25日,他与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联名发表了题为《追忆粟裕同志》的文章,同时在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和中央军委机关报《解放军报》刊登。

文章中特别明确指出:“1958年,粟裕同志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错误批判,并因此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这是历史上的一个失误。这个看法,也是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意见。”

这意味着,他与刘代表中央军委为粟裕正式、公开的平反。

历史终于还了粟裕一个清白。

因此,张震老将军非常令人敬佩

在177名开国中将中,他也是特别值得铭记的一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