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首次授銜時,共175名將軍被授予中將軍銜,1956年,又補授聶鶴亭、賀誠二人,所以開國中將總共177名。

雖然肩膀上說都掛着兩顆星,但在後面的發展道路上,不盡相同,有人受到重用,有人原地踏步,有的提前休息。八十年代以前,中將們要獲得重用其實很有難度,因爲上有上將、大將、元帥,都是重量級人物。

不過,軍銜主要是看軍事才能與戰爭年代的貢獻,而建國後,有政治才能的人、在歷史節點上表現突出的人等等更有機會受重用,所以少將、中將裏有人會比大將都發展得好。

言歸正傳。

177名開國中將中,在軍隊系統內最受重用的是張震。開國中將裏面,只有他擔任了中央軍委副主席一職。要知道,他超過了老上級、開國大將榜首的粟裕,包括粟總在內的十大將中無一人擔任過中央軍委副主席一職。由此可見,張震在177名開國中將無疑是最受重用的。

同時,他也是最後去世、最高壽的開國中將,2015年去世,享年101歲。四個兒子加女婿都是將軍,而且有一個叫張海陽的兒子是上將。1988年,張震晉升上將,因此得父子雙上將殊榮。因此,用他湖南老家的話來說:福命太好了!

另外,177名開國中將中,在黨政系統內最受重用的是獨臂將軍餘秋裏。開國中將裏面,只有他既擔任了政治局委員又擔任了國務院副總理。林彪愛將邱作會、李作鵬、吳法憲三位中將也入了政治局,但未跨國務院。政治局委員地位極高,一般人很難獲得,就連粟裕、陳賡、張震等都沒進過政治局,所以餘秋裏是妥妥的黨政重量級人物。

在軍隊系統,餘秋裏是總政治部主任、軍委委員,但沒有擔任過軍委副主席的張震那麼突出。不過,張震類似於粟裕,在軍隊系統受重用,但在黨政系統內地位相對不高。

在軍隊系統裏,受重用程度僅次於張震的,應該是秦基偉了。秦基偉也於1988年升了上將,還擔任了國防部長,另外還是政治局委員。那麼問題來了,秦基偉與餘秋裏相比呢?貌似差不多,都是政治局委員,人大副委員長與副總理也平級,而且升了上將比餘秋裏要高,還擔國防部長要職。

不過,餘秋裏1975年就擔任副總理,1977年入政治局,1980年擔任書記處書記,所以受重用時間比秦基偉要早,資歷要深一些,同級別就比較資歷了。

所以永宣認爲,在黨政系統,餘秋裏比秦基偉與張震突出,在軍隊系統,依次爲張震、秦基偉、餘秋裏。

總體來說,177名開國中將無人攀登上正國級,但位至副國級者共有10人。他們是:

1、張震:1988年升上將,曾任中央軍委副主席等職。

2、秦基偉:1988年升上將,曾任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等職。

3、餘秋裏:曾任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等職。

4、廖漢生:曾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等職。

5、賽福鼎·艾則孜:曾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

6、阿沛·阿旺晉美:曾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

7、李作鵬:曾任中央政治局委員等職。

8、吳法憲:曾任中央政治局委員等職。

9、邱會作:曾任中央政治局委員等職。

10、王恩茂:曾任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

當然,中將當中,永宣最敬佩張震。

1990年前後拍攝的電影《大決戰:淮海戰役》中,有這麼有趣的一段。

杜聿明離開徐州後,張震提議派北線7個縱隊圍追堵截,而粟裕則是一陣批評:“7個縱隊,7個縱隊,好像7個縱隊可以保打天下一樣”,這一段可沒有爲賢(尊)者諱。這部電影張震可是總顧問。

而且此時張震執掌國防大學,擔任過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在軍內地位日增,1992年,他還榮升軍委副主席,這方面超越了老上級粟裕。

如果不是張震本人提供的素材,任何一個導演都不敢這麼編造吧。由此可見,張震值得尊敬。

張震不但不像一些人刻意淡化粟裕的功績,而且還主動爲粟裕平反、恢復名譽而做大量工作。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纔有了1994年12月25日,他與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聯名發表了題爲《追憶粟裕同志》的文章,同時在黨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和中央軍委機關報《解放軍報》刊登。

文章中特別明確指出:“1958年,粟裕同志在軍委擴大會議上受到錯誤批判,並因此長期受到不公正的對待。這是歷史上的一個失誤。這個看法,也是中央軍事委員會的意見。”

這意味着,他與劉代表中央軍委爲粟裕正式、公開的平反。

歷史終於還了粟裕一個清白。

因此,張震老將軍非常令人敬佩

在177名開國中將中,他也是特別值得銘記的一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