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麼一羣人,他們從中央紀委國家監委機關奔赴馬邊、雷波扶貧一線,在那揮灑青春汗水,用滿腔熱血爲脫貧攻堅事業傾盡韶華。他們自詡是脫貧攻堅的小卒,但他們的故事,將因匯入脫貧攻堅偉大浪潮而動人。

馬邊勞動鎮福來村茶園吸引衆多遊客前來觀光遊覽。

出發,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

2018年4月23日,裴啓斌踏上了去涼山的列車,從北京到涼山的十幾個小時,他聽着轟隆轟隆的列車聲,輾轉反側、難以入眠。這一夜,他把微信名改爲了“西南方向”。

陳勁松比裴啓斌晚了3個月出發,7月23日到達涼山彝區的那天,正好是他的41週歲生日。無巧不成書,他想,這可能就預示着他今後的兩年多時光,就是爲了獻給小涼山的彝漢各族羣衆。

前者趕赴西昌,掛職涼山彝族自治州委常委、副州長,後者前往馬邊,掛職樂山市馬邊彝族自治縣委副書記、副縣長。不同的地點,離北京同樣的遙遠。

馬邊、雷波地處大小涼山腹地,在那裏生活着典型的“直過民族”——彝族,他們從奴隸社會一步跨千年來到社會主義社會,一隻腳跨進來了,但另一隻腳還在後面。一座又一座高山,隔開的不僅是空間,更是時間,是文明。住的是人畜混居的木板、竹編、土坯房;喫的看似選擇不少,土豆、馬鈴薯、洋芋換着來,其實就是一樣東西。千年來,彝族的祖祖輩輩生活皆是如此,這裏的人本以爲自己的生活也將如此繼續下去。

但隨着脫貧攻堅的號角吹響,雷勤、裴啓斌、王世峯、陳勁松來了,前前後後,委機關共派出12位掛職扶貧幹部,他們從北京出發,投身馬邊、雷波定點扶貧一線。他們來了,帶着黨對人民的莊嚴承諾——“無論這場攻堅戰有多難打都必須打贏,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記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家庭。”

既然出發,又何懼遠方?

掛職馬邊勞動鎮柏香村第一書記的帥志聰,冒雨踩點小學生上學的崎嶇山路,差點一腳踩空、摔下懸崖;掛職馬邊榮丁鎮後池村第一書記的穆偉,爲了修通村路,帶領駐村工作隊晝夜不停地幹,勞累過度導致右耳鼓膜穿孔;掛職雷波縣委副書記的劉二偉,因飲食不習慣導致鹼中毒,某天下鄉回縣城路上,身體逐漸發麻、失去知覺……

許許多多的偶然與未知的風險在路上,但他們仍然夜以繼日地忙碌着、奔走着。不是他們不要命、不惜命,而是使命在心、責任在肩,脫貧攻堅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總有人必須衝鋒在前,總有人需要負重前行。

既然出發,便只顧風雨兼程。

奮鬥,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

因爲少見的姓氏,帥志聰剛到柏香村時,還鬧出過笑話。村民私下嘀咕,“帥書記,很帥的書記?有多帥?”

幾個月過去了,對於這位來自北京的書記,“帥不帥”大家各有審美,但“有點怪”倒是一致認同。每天在村裏“亂竄”,不是翻山越嶺走村串戶,就是和村民坐在田坎上、大樹下“扯殼子擺龍門陣”,反正左看右看都不像是個大機關出來的幹部。

沾染了一身“鄉土氣”的不僅是帥志聰,還有穆偉。在後池村的兩年,他曬黑了許多,卻始終幹勁滿滿。爲了快速融入,他逐家逐戶與村民合影,把照片洗出來並在背後寫下自己的名字和聯繫方式,送給村民;爲了選對最適合村裏的扶貧產業項目,他敢於對盲目的投資項目說“不”,力求“把錢花對地方”……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2017年底,柏香村高質量退出貧困村序列;2019年10月,後池村順利通過樂山市考覈驗收。伴隨二村成功脫貧摘帽的,是帥志聰和穆偉的離開,但一茬接着一茬幹、一棒接着一棒跑,他們還有後繼者,這是一份薪火相傳的使命擔當。

2019年8月,連續3年申請掛職扶貧的柴傑終於如願以償。馬邊乃至樂山的貧中之貧、堅中之堅——民主鎮小谷溪村,成了他的戰場。沒有帥志聰一米八幾的大高個,不像穆偉笑起來憨厚可親,這個軍人家庭出身的第一書記,自有一股雷厲風行的氣質。

“必須打衝鋒”,是柴傑上任後的第一感受。打衝鋒就要有打衝鋒的樣子,他自掏腰包給駐村工作隊、村幹部配上了迷彩服,旗幟鮮明地向百姓亮出身份,“哪裏有迷彩服,哪裏有自己人”。一身迷彩服,穿出了自身的責任,也穿出了百姓的信任。

去年冬,柴傑有天在縣城一家小商鋪躲雨,老闆娘看着身着迷彩服、長得卻不像本地人的柴傑,問道,“你是不是那個到民主鎮的第一書記?聽說那裏變化可大咧。”

是啊,“現在小谷溪村每週都有新變化”,而這樣的變化還將繼續。不信你看,幾年前搬到隔壁蘇壩鎮的馬赫阿合,現在天天回村裏轉悠,瞅着日新月異的好日子,他琢磨着是時候該搬回來了。

馬邊桐華班學生暢享課間時光。

堅守,風雨過後是彩虹

陳勁松曾給柴傑佈置過一份“作業”,讓村裏的老百姓自己出錢修一條800米的路,修成了,意味着他們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就足了。

誰知,爲貫通全村上、中、下三個片區,沿線18戶羣衆自發籌集資金,竟修成了一條長達3.13公里的十八好漢路。

不惟如此,勝天組道路垮塌後,組內的村民耍惹羅龍更是自己想辦法找了挖掘機把路挖通,村委聯繫他報銷,羅龍卻拒絕了:“這條路我自己也得走,通了我也方便。”

變化在堅持中發生。從過去有些村民每天閒着沒事不是喝酒就是打牌,到如今的自立自強、不等不靠不要,柴傑等扶貧幹部改變的不僅是貧困村民的物質生活,還改變了他們的精神面貌。

脫貧攻堅,把這12位掛職扶貧幹部推到了馬邊、雷波的土地上;赤誠、奉獻、堅守,讓這羣紀檢監察干部真正融入大小涼山,讓他們從外鄉人變成了馬邊、雷波的自家人。

在雷波縣甲谷村採訪時,小姑娘日吉拉作聽聞第一書記宋剛年底將離開,內向的她分外不捨,怯生生反問道:“你可以不走嗎?”那一瞬間,揪住的不僅是小姑娘的心,更是宋剛的心。

宋剛尚未離開,但他深知,如同已經離開的穆偉、裴啓斌一樣,無論走多遠,他們的心,有一塊將永遠地落在這裏。因爲這裏,有他們牽掛的、同時也惦記着他們的親人。

後池村的失依兒童阿牛阿里、阿牛馬裏,天天唸叨着多次給他們倆參加家長會的穆爸爸;今年考上大學的吉牛阿古,立志要成爲一名像穆叔叔一樣的紀檢幹部。

甲谷村的吉木金洛老人,希望“親兒子”裴啓斌能有時間回家喫頓飯,她遺憾於過去自己沒能強留他坐下來一起喫頓飯;小孫女惹格公果則時不時地和自己的忘年交裴伯伯發微信訴說自己的想念。

……

涼山是涼,“羣峯嵯峨,四時多寒”曾是古人對涼山的描述,亦是“涼山”名稱的由來。但涼山又不涼,這是一片充滿希望的熱土。日月爲鑑,山水作證,這羣中央紀委國家監委機關掛職扶貧幹部的足跡,將永遠被烙印在這片熱土上。(記者王詩雨)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掛職扶貧幹部與村民在新家前合影。 何爲/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