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则消息备受关注,那就是在原本趋向火热的金九银十期间,南京、东莞等14个城市陆续出台稳地价政策,其涉及到竞拍规则、限制地价、加大土地供应等。仅从这一点看,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政策调控的决心,众所周知,土地市场一直是楼市的命脉,当地城市借此获取大量现金流,不管结局如何,至少土地财政数据十分亮眼,而对于开发商而言,土地供应规模直接决定市场份额的多少,有房子卖才是最关键部分。其次几乎所有人都明白高房价的本质就是高地价,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来思考,土地将会是本轮调控最核心因素,或者说使其土地和住房需求正确对应才是当务之急。

本质上上来说,现阶段楼市布局更多呈现多变趋势,例如资金层面,截止8月份,我国M2余额为213.68万亿元,同比涨幅为10.4%。表面上来看,增速从过去的1位数提升至2位数,但事实上由于今年特殊行情,资金的大量流入更多的是实体经济,楼市相反入不敷出。但从底层逻辑上来看,M2的涨跌和房价有着直接挂钩关系,上涨就意味着资金快速集中化,一旦无法找到良好的投资产物,房子极有可能是最后的被迫选择。

而正是因为当前货币政策的稳健,不少开发商正在焦头烂额,原因无非就是今年开发商整体债务规模到达顶峰,这一点似乎证明了最近恒大动作不断的缘由。对于投资性经济来说,现金流就宛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从以上特殊背景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此时楼市某种维度已然存在天花板,也许是政策,也许是资金,若再结合当下市场行情,多地市场横盘,即使是有着优质房源,也逃脱不了降价的结局。仅从这些动向来看,不少人抱有疑问,那就是房价能回到6年前吗?或者说在住房需求、土地规模同期水平下,房价是否存在一定拐点。

首先大家得明白一个道理,房价下行就意味着财富蒸发,在家庭财富70%都聚集在房产的背景下,过快的跌幅显然会直接用影响社会结构性问题;其次开发商杠杆率直接上升,对此融创董事长孙宏斌表示,房价跌幅超30%,大多数开发商直接破产;最重要的是土地财政的降低,城市整体资金投入比必然会延缓。

客观来讲,此次房价下行的压力更多来源于市场。据央行数据显示城镇居民住房拥有率为96%、户均资产接近300万,户均套1.5,当大家看到这一则数据时,请问大家最直观感受是什么?在我看来,我不禁感叹又拖后腿了,其次在城镇化进程接近60%的同时,住房集中化的背后却是人房分离,换句话来说此时城镇居民更多的是以小换大群体,一旦周边城市房价有所起伏,必然会抛房出手。

而在另一边消费规模增长乏力使其市场内需动力不足,对此我国6亿人月收入近千元,这也许才是最真实的写照。而90后群体平均负债2万,更是无法支撑当前住房规模,不买房的背后实则是真的买不起。

在市场层面因素低迷的格局下,房价能否回到6年前的最关键因素,无非就剩下当地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拐点,例如人口净流入率、产业结构是否单一,仅从这一点来说,三四线城市将首当其冲。而与此同时高层下达2道“铁令”,在原本火热城市浇上一盆凉水,主要内容如下:一是资金链再加上“一道红线”,原本相关部门出台“三道红线”限制开发商有息债务前提下,监管部门对银行机构明确表示,控制住房贷款增量,占比尽量控制在30%以下,也就说贷款资格审批资格会再度升级。

二是刚需政策接踵而至,例如取消预售制呼声愈演愈烈,官媒明确表示长远来看利大于弊;住房交易保障再添助力,例如自建房、阳光房等违建的房子不能卖,针对违规出售房子的中介追究法律责任。

总的来说,未来楼市走向相对很清晰,市场层面迎来天花板,并不存在太多拐点,更多的是宏观因素发生本质变化。而对于这一点黄奇帆道出真相,表示近些年调控加码,房价却未出现实质性下行,最本质原因就是城市经济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性,仅去年卖地收入超千亿的城市就超过16个。

在我看来,商品的价值应该基于正常市场流动,买房本身初衷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如果为了硬上车提高杠杆,有点得不偿失,毕竟偿还房贷还有十几年。也许在过去套数能证明一切,但现在我只能说现金流才是王道,不亏钱就算赚钱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