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則消息備受關注,那就是在原本趨向火熱的金九銀十期間,南京、東莞等14個城市陸續出臺穩地價政策,其涉及到競拍規則、限制地價、加大土地供應等。僅從這一點看,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出當前政策調控的決心,衆所周知,土地市場一直是樓市的命脈,當地城市藉此獲取大量現金流,不管結局如何,至少土地財政數據十分亮眼,而對於開發商而言,土地供應規模直接決定市場份額的多少,有房子賣纔是最關鍵部分。其次幾乎所有人都明白高房價的本質就是高地價,如果按照這個邏輯來思考,土地將會是本輪調控最核心因素,或者說使其土地和住房需求正確對應纔是當務之急。

本質上上來說,現階段樓市佈局更多呈現多變趨勢,例如資金層面,截止8月份,我國M2餘額爲213.68萬億元,同比漲幅爲10.4%。表面上來看,增速從過去的1位數提升至2位數,但事實上由於今年特殊行情,資金的大量流入更多的是實體經濟,樓市相反入不敷出。但從底層邏輯上來看,M2的漲跌和房價有着直接掛鉤關係,上漲就意味着資金快速集中化,一旦無法找到良好的投資產物,房子極有可能是最後的被迫選擇。

而正是因爲當前貨幣政策的穩健,不少開發商正在焦頭爛額,原因無非就是今年開發商整體債務規模到達頂峯,這一點似乎證明了最近恒大動作不斷的緣由。對於投資性經濟來說,現金流就宛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從以上特殊背景來看,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此時樓市某種維度已然存在天花板,也許是政策,也許是資金,若再結合當下市場行情,多地市場橫盤,即使是有着優質房源,也逃脫不了降價的結局。僅從這些動向來看,不少人抱有疑問,那就是房價能回到6年前嗎?或者說在住房需求、土地規模同期水平下,房價是否存在一定拐點。

首先大家得明白一個道理,房價下行就意味着財富蒸發,在家庭財富70%都聚集在房產的背景下,過快的跌幅顯然會直接用影響社會結構性問題;其次開發商槓桿率直接上升,對此融創董事長孫宏斌表示,房價跌幅超30%,大多數開發商直接破產;最重要的是土地財政的降低,城市整體資金投入比必然會延緩。

客觀來講,此次房價下行的壓力更多來源於市場。據央行數據顯示城鎮居民住房擁有率爲96%、戶均資產接近300萬,戶均套1.5,當大家看到這一則數據時,請問大家最直觀感受是什麼?在我看來,我不禁感嘆又拖後腿了,其次在城鎮化進程接近60%的同時,住房集中化的背後卻是人房分離,換句話來說此時城鎮居民更多的是以小換大羣體,一旦周邊城市房價有所起伏,必然會拋房出手。

而在另一邊消費規模增長乏力使其市場內需動力不足,對此我國6億人月收入近千元,這也許纔是最真實的寫照。而90後羣體平均負債2萬,更是無法支撐當前住房規模,不買房的背後實則是真的買不起。

在市場層面因素低迷的格局下,房價能否回到6年前的最關鍵因素,無非就剩下當地城市核心競爭力的拐點,例如人口淨流入率、產業結構是否單一,僅從這一點來說,三四線城市將首當其衝。而與此同時高層下達2道“鐵令”,在原本火熱城市澆上一盆涼水,主要內容如下:一是資金鍊再加上“一道紅線”,原本相關部門出臺“三道紅線”限制開發商有息債務前提下,監管部門對銀行機構明確表示,控制住房貸款增量,佔比儘量控制在30%以下,也就說貸款資格審批資格會再度升級。

二是剛需政策接踵而至,例如取消預售制呼聲愈演愈烈,官媒明確表示長遠來看利大於弊;住房交易保障再添助力,例如自建房、陽光房等違建的房子不能賣,針對違規出售房子的中介追究法律責任。

總的來說,未來樓市走向相對很清晰,市場層面迎來天花板,並不存在太多拐點,更多的是宏觀因素髮生本質變化。而對於這一點黃奇帆道出真相,表示近些年調控加碼,房價卻未出現實質性下行,最本質原因就是城市經濟對土地財政的依賴性,僅去年賣地收入超千億的城市就超過16個。

在我看來,商品的價值應該基於正常市場流動,買房本身初衷是爲了更好地生活,如果爲了硬上車提高槓杆,有點得不償失,畢竟償還房貸還有十幾年。也許在過去套數能證明一切,但現在我只能說現金流纔是王道,不虧錢就算賺錢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