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記者 闞純裕 及玥 邢明):白雪皚皚的山川、奔騰不息的河流、成羣結隊的牛羊,遊客眼中的美麗風景卻是從前困住新疆阿克陶縣恰爾隆鄉牧人的樊籠——用水全靠背,放牧沒有草,簡陋的房屋撐不過洪水的侵襲。地處祖國西部邊陲,96%的土地爲高寒山區,貧困曾是這裏的人民難以逾越的障礙。

但現在,這些煩惱對於恰爾隆鄉的人們來說都已是過去式,現在已經很難找到貧困生活留下的印記。搬進易地扶貧搬遷點崑崙佳苑社區後,他們的日子蒸蒸日上。

走進崑崙佳苑社區,幼兒園、小學、社區幹部週轉房、衛生服務中心、警務站、商鋪應有盡有,供水、供電、供氣、供暖、網絡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悠揚的庫姆孜琴聲在廣場上回蕩,老人們眯着眼曬太陽,社區對面就是農業大棚,青壯年大都在那裏勞作。

恰爾隆鄉黨委書記侯振旗介紹說,崑崙佳苑社區自2015年開始規劃,2017年7月首批民衆搬遷入住,至2019年9月,1665戶、6750人全部搬遷完畢。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557戶、10632人。

在建設之初,阿克陶縣就把後續產業發展項目同步規劃、同步建設。搬遷前,阿克陶縣提前摸底、謀劃就業服務,採取“易地扶貧搬遷+產業園區+就業”模式,爲搬遷勞動力提供標準化、規範化、系統化就業創業服務,實現有勞動力的搬遷家庭“一戶一人”“一戶多人”穩定就業。

爲了使村民們“穩得住,能致富”,崑崙佳苑社區附近建有配套的現代農業大棚和牲畜養殖基地,除此之外,還發展壯大傳統畜牧業,探索確立以“集中聯牧式”爲主的畜牧業發展新模式。通過風險共擔、紅利共享和股份合作等方式,由聯牧人集中養殖或合作社統一管理和生產經營,在爲搬遷的牧民解決後顧之憂的同時實現盈利分紅。

麥麥提烏吉·西爾艾力是2017年搬遷的首批貧困戶,2018年,他免費分到了一座農業大棚。阿克陶縣現代設施農業扶貧示範基地園區爲他提供了西紅柿幼苗。然而,初次放下牧鞭拿起鋤頭,麥麥提烏吉感到很不適應。有很多次,他都想要放棄種植,但政府持續爲他和同伴們進行培訓,內地專家、行業部門技術骨幹、“土專家”都來爲他和村民們開班授課。一年辛苦勞作,麥麥提烏吉掙到了3萬塊錢。第二年,他便承包了3座大棚,收入超過了8萬元。今年,他承包的大棚數量翻番,他期待着收入也能加倍。

麥麥提烏吉笑着說:“以前我們很少喫西紅柿,路太遠了,西紅柿賣得又太貴,但現在,我們想喫就喫!”西紅柿成熟後,當地政府還會幫忙聯繫外地收購商、大型農貿市場,以批量收購、市場集中供應等多種方式拓寬銷售渠道,麥麥提烏吉不出小區就能把菜賣掉。

麥麥提烏吉的家中還有1頭牛和8只羊,但他並不擔心,聯牧人會幫忙照看,他只需要等待分紅到賬。

在崑崙佳苑社區,居民們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社區通過“黨建+鄉鎮+屬地”的管理模式,隔三岔五開展各式各樣的文化活動,增強搬遷羣衆對社區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形成相互幫助、相互關照的良好風尚。

易地搬遷不僅讓特困山區羣衆實現了從“牧區”到“城區”到“產城融合新區”的平穩着陸,更讓搬遷羣衆實現了由“牧民”到“居民”到“新型職業農民”的華麗轉身。正如侯振旗總結的:“從來沒從事過農業生產的牧民種大棚,我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們通過勤勞改變了自己以前的產業結構,我相信他們的致富路是越走越寬廣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