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楚天都市報記者 鄒斌 文/楚天都市報記者 陸緣 視頻剪輯 何婷 金英

武漢江夏紙坊街,盛唐時佛寺雲集,周邊以造紙作坊著稱,故名紙坊,沿用至今。時過境遷,曾經香火雲煙縹緲的青龍山,已被鬱鬱蔥蔥的山水竹林掩蓋,盛極一時的造紙技藝也煙消雲散。但是,近些年,紙坊街幾位年輕人,他們勵志“用古法抄紙技藝傳承造紙之術,用新的理念發揚紙坊之名”。

21日,在青龍山腳下,24歲的“字言紙語”非遺館館長楊鵬帶着記者上山採集隨處可見的構樹皮,這種樹易繁殖,材質潔白,其韌皮纖維是造紙的高級原料。

《天工開物》“殺青”卷載煮徨足火,將採集而來的原材料高溫水煮,“入斧煮糜”後,經舂臼,即反覆捶打至糊狀,再蕩料入簾、覆簾壓紙等前後近十道工序後將簾反覆過去,使溼紙落於板上,即成紙張。

造一張紙,需數日也。從定製造紙器到研習參透抄紙技藝,楊鵬與志同者熊陽之士,完整再現《天工開物》古法造紙流程。

但傳承之餘亦有創新,受力均勻的千斤頂替代石頭壓紙,花草裝扮紙讓年輕人更容易接受和喜愛。

帛紙即成,“不喧譁,自有聲”。非遺館工作室內活字展示區早已虛席以待。兩千餘個常見和非常見字體整齊排列,只需要拿出手機“掃碼識字”,找到您所想組成的詞或詩,放入字框中,將新造而成的紙輕輕放置,通過活字印刷,靈氣的字便躍然紙上。

但楊鵬和他的小夥伴們並不滿足,“通過動手體驗,引發體驗者對古法造紙技藝和傳統文化的興趣。”爲了讓這一古老的非遺文化更貼近年輕人,他們精心設計了一套相關的系列漫畫。

字言紙語,潤物無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