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40種貓科動物,我國有13種,除了我們所熟悉的家貓、老虎、金錢豹、雪豹、猞猁、兔猻、豹貓之外,還有云豹、叢林貓、石紋貓、荒漠貓、亞洲金貓以及野貓(非流浪家貓)。

貓科動物總是給人一種很神祕的印象,它們大多數獨居,喜歡在一些人跡罕見的環境下出沒,所捕食的獵物體型不等,但多數爲比自身小的動物。比如東北虎的主要獵物是馬鹿及野豬,雪豹的主要獵物則是岩羊、盤羊等。

我國的貓科動物類型

在我國的所有貓科動物中,有一種我認爲是極爲特殊的存在,那就是雲豹,雲豹在我國的分佈範圍主要是秦嶺以南地區,曾經廣泛存在,如今已經極度瀕危了。

20世紀以前,學術界普遍認爲雲豹屬僅有一個物種,但可分4個亞種,其中在我國內陸分佈的是指名亞種,也是狹義上的雲豹。

2006年過後,此時的分類方法已經更爲先進,更爲科學了,經一些科學家研究之後發現,巽他羣島上的雲豹在基因層面上已經超出亞種的範疇了,應該獨立爲一個物種,所以如今雲豹屬共分兩個物種:雲豹(指名亞種),巽他雲豹(也叫馬來雲豹)。

雲豹

雲豹不是豹

很多時候,我們都將名字帶有“豹”的貓科動物認爲是豹子的一種,其實嚴格上來說,豹只有一種,就是花豹,在國內則稱爲金錢豹。

獵豹、雪豹、美洲豹、雲豹等雖然外形與花豹相似,名字也有豹字,但它們都不屬於豹種。

在現代分類學裏面,廣義上的豹,指的是豹屬裏面的所有物種,而狹義上就僅指花豹了。雲豹與“豹”的關係稍微遠一些,它屬於豹亞科雲豹屬,所以我們不能將其稱爲豹子。

花豹

雲豹是豹亞科裏面最小的一類,或許從體型上看,它都不能算是大貓,體重通常在11.5-23千克之間,比雪豹還要小33%左右。

雲豹算得上是貓科動物裏的“美男子”,它身上的斑紋很漂亮,呈大塊雲朵狀,因此得名。

雲豹有着粗短但很強壯的四肢,一條長長的尾巴,這樣的身體構造讓它具備了很強的攀爬能力,樹上的本事甚至比花豹還要強一些,所以雲豹一天之中大多數時候都是待在樹上的,呈現一定的樹棲型。

在樹上休息的雲豹

雲豹曾在亞洲東南部分佈很廣泛,從西部的尼泊爾一直延伸至我國臺灣省,從秦嶺以南一直到中南半島,都是它的棲息地。後來經歷了大規模地砍伐森林、商業性捕殺之後,雲豹數量銳減,如今成了稀有的野生動物。

目前來說,威脅雲豹的主要因素是棲息呈斑塊狀分佈,且範圍太小,不利於種羣的長期發展,其次在東南亞一些國家裏面,對偷獵盜獵及皮毛骨頭等非法貿易的打擊力度不夠。

比如1991-2006年間,在緬甸的4個市場裏面,共發現了279只雲豹的301個身體部位,雲豹的皮毛及骨頭,依然被不少人覬覦着。

雲豹的可能分佈範圍

豹亞科的成員,但云豹也不會咆哮

關於如何區分豹亞科及貓亞科的問題上,相信不少人會告訴你,只需聽聽它們的叫聲就可以了,會咆哮的就是豹亞科裏的動物,不會咆哮的則是貓亞科。

其實這句話在大多數時候都是適用的,但並不完全正確,貓亞科裏面的所有物種的確都不會咆哮,但豹亞科裏面的物種也不全都會咆哮的,比如雪豹,及雲豹屬裏面的兩種動物。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雪豹與雲豹雖不能咆哮,但它們不能咆哮的原因卻不太一樣。

雪豹

決定貓科動物能不能咆哮的因素,是它們的發生構造,簡單來說獅子、老虎等能咆哮的動物,是因爲其舌骨未完全骨化,延展性和靈活性都相對較強,其聲帶與聲道側壁所形成的結構爲方形,不是那麼穩固,有很高的拉伸性能,所以當氣流穿過聲道,舌骨就會震動,方形聲帶拉伸更大,震動產生的聲音就更低沉,所以獅子老虎的吼聲就如同發動機咆哮般震撼。

而大多數不能咆哮的貓科動物,其舌骨已經完全骨化,其聲帶與聲道側壁所形成的結構是三角形的,較爲穩固,故而發不出咆哮聲,不過卻能發出“咕嚕聲”。

咕嚕聲和咆哮聲是相對立的存在,即會咆哮的就不能發出咕嚕聲,能發出咕嚕聲的就不能咆哮。

能咆哮的老虎

再來看看雲豹,它的舌骨已經完全骨化了,與貓亞科裏面的物種相似,所以雖然屬豹亞科裏的物種,但亦不會咆哮。

雪豹的舌骨比較特殊,它比起獅虎來說,骨化程度較高,但並未跟其他“小貓”一樣完全骨化,所以雪豹的發生在貓科裏最特殊,既不能咆哮也不能發出咕嚕聲,倒像是介於二者之間的聲音,類似於喘粗氣的樣子。當然雪豹生活在雪山環境中,也的確不適合咆哮。

小云豹

上到飛鳥下至走獸,皆在雲豹的食物清單內

由於雲豹是高度樹棲性的物種,所以可以預知,它的部分獵物一定在樹上。事實也的確如此,在泰國,人們就曾觀察到雲豹捕殺了豚尾猴、孟加拉蜂猴等動物。

雲豹通常採取跟蹤或者伏擊的方式捕獲獵物,它會依託自身的僞裝,匍匐在樹上,等獵物通過時跳下擊殺。

由於雲豹的犬齒很長,其比例是現存所有貓科動物裏面最大的,與已經滅絕的劍齒虎類動物相似,所以即便體型較小,雲豹也能獵殺一些中大型的有蹄類動物。比如野豬、豚鹿、赤麂、帚尾豪豬等。

樹上匍匐着的雲豹

雲豹主要在夜間活動,其行爲具有一定的晨昏性,粗長的尾巴有利於在樹上行走跳躍時保持身體平衡。

由於如今雲豹的數量較爲稀少,且其性格謹慎不近人,所以人們很少在野外觀察到它們,目前人們對雲豹的一些行爲認知及資料,大多數都是基於人工飼養下的雲豹觀測所得

雲豹的食性較廣,生境內的中小型動物基本上都在它的食物清單內,上到飛鳥下至走獸,雲豹皆能夠將其捕食。而在一項針對雲豹糞便的研究裏面,發現裏面含有魚類的成分,人們推測它還具備了一定的游泳技能,可以下水捕魚。

嘴巴張角能達90度,能充分發揮牙長優勢

雲豹之所以會被稱爲“現代小劍齒虎”,主要的原因就是它的犬齒比例在貓科動物裏是最長的,且與前臼齒的距離較大,這點與已經滅絕的劍齒類動物相似,因此得名。

很多人會想:像劍齒虎這類犬齒這麼長的動物,它們是怎麼捕食獵物的呢?其長長的犬齒不會稱爲撕咬時的阻礙嗎?其實人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想法,多是以對現代動物的認知,去衡量這類史前動物的。

劍齒類動物形象圖

簡單來說就是劍齒類動物嘴巴的張角幅度,要遠遠大於現代我們所知的貓科動物。目前多數貓科動物的嘴巴張角在65-70度,而多數劍齒類動物卻能夠輕鬆達到85度。

比如著名的刃齒虎,在捕獵時,其頜骨及顱骨特殊的咬合構造,能夠使嘴巴張角達到驚人的122度。在這中機制作用下,長長的犬齒不僅沒有成爲阻礙,反而成了能深入獵物皮下組織的利刃,使得它們成了史前環境下令人聞風喪膽的存在。

雲豹的嘴巴張角能夠達到90度,已經冠絕現代所有貓科動物了,配合長長的尖牙,較寬的犬齒與前臼齒距離,使得體型小小的雲豹,能獵殺許多比自身還大的獵物。

咬力對於捕食者來說十分重要,至今人們在比較獅虎實力差距的時候都會引用這一數值。由於咬力跟體型、身體狀態、年齡、性別等多種因素有關,所以在對比不同物種之間的咬力時,往往會引入咬力商這一概念。

張大嘴巴的雲豹

咬力商簡單來說指體重和咬力的比值,雲豹的咬力商爲137,而老虎的爲127,獅子則只有112,在現存貓科動物裏面,只有美洲虎的咬力商與雲豹相當,並列爲貓科第一。

好的犬齒長度及嘴巴張角我們可以看成是符合空氣動力學的完美車身,而咬力則堪稱是發動機,在強大咬力的加持下,雲豹的戰鬥性能直接飆升,所以在如今南方森林普遍缺乏大型食肉動物的前提下,雲豹在其生境內,就是活脫脫的一隻小獸王。

(關注我,瞭解野生動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