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角风谈《走向共和》第56期:

继续回归剧情,我们把时间线往前倒,在《走向共和》第一集中,袁世凯从朝鲜跑回北京,求见李鸿章。

在门口接见袁世凯的就是马三俊,袁世凯还亲切地称呼他是“三俊兄弟”,足可见马三俊在李鸿章府上的地位。

如果看完整部剧,我们会发现,盛宣怀就类似于李鸿章的私人秘书,马三俊相当于李鸿章的儿子,侍女红儿则相当于李鸿章的孙女。这么一家子人住在直隶总督府上,也算是其乐融融,可是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这个温馨的家庭被打破了。

而标志性事件,便是马三俊的死……

杨角风谈《走向共和》第56期:袁世凯杀了李鸿章心腹,荣禄为何说彼中堂就是此中堂?

一、

马三俊在剧中是虚拟的人物,但历史上也是有原型的,其父马瑞辰曾被太平军杀害,临死前大喊:

“吾命二子团练乡兵,今仲子死,少子从军,吾岂降贼者耶?”

可知马三俊为少子,因太平军和他有国仇家恨,所以愤而杀敌,但在周瑜城战死,时三十五岁。

在《走向共和》中,马三俊摇身一变成了李鸿章身边的贴身保镖,也是李鸿章曾经淮军部下,曾立下汗马功劳。

甲午战争失败之后,李鸿章也被撤了职,在这种情况下,袁世凯登门谢罪并求得了天津小站练兵的职务。随后,李鸿章将马三俊派往了袁世凯身边,那么他此举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一下袁世凯为什么要来求已经失势的李鸿章?

最开始的时候,袁世凯一直以自己是李鸿章的人而自居,甚至找上门来表忠心:

“我当然是中堂您的人,过去是,将来也是,一辈子惟中堂马首是瞻。”

李鸿章也确实有心在培养袁世凯,所以才会动用自己的能力再次把他送到了朝鲜。后来李鸿章失势,翁同龢得势,袁世凯有巴结翁同龢的嫌疑。实际上这并非是袁世凯的本意,更像是他在替李鸿章出主意,只不过这个主意听起来非常刺耳。

那就是建议李鸿章把协办大学士的位置让给翁同龢,显然,李鸿章并不同意,并把袁世凯骂走了。

二、

把袁世凯骂走是不是代表李鸿章真的生气了呢?

也并不是,李鸿章是把袁世凯当儿子看待的,是在教育他,不能因为教训了几句儿子,儿子就另寻别人当父亲了吧?

实际上,骂走了袁世凯,李鸿章还对身边的吴永说:

“我本来是要传他衣钵的。”

这句话并非是假话,是发自李鸿章内心的声音,只是此时的袁世凯,其能力还没有达到能接受这个衣钵的程度。

而袁世凯当时建议李鸿章以退为进,并非是替翁同龢做说客:

“中堂大人何不暂时告假还乡,颐养天年,亦是欲进先退,他日朝廷有事,必会想起中堂,这样中堂顺势东山再起,岂不是名正言顺?”

别人避之不及,袁世凯还登门拜访,本身就代表了他的态度,并非是他见异思迁,而是他会审时度势。

虽说李鸿章此时职务已被罢免,但他在慈禧太后心中的地位,他对大清国的意义,并没有受到根本损坏。从上到下都清楚,李鸿章不过是背了甲午战争的黑锅,或者说是替慈禧和光绪背锅,这方面,袁世凯也清楚。

更重要的是,袁世凯就算是找靠山,也决不会找到翁同龢头上,比他有权势的人多了去了,袁世凯何必自寻烦恼,自降身价?

即使他去投靠翁同龢,以翁同龢的性格来言,也绝不会派袁世凯去求李鸿章让出大学士的位置,文人的那点骨气,翁同龢还是有的。

三、

所以,李鸿章跟袁世凯有矛盾的说法,并不成立,即使有,也不过是小矛盾,不影响大局:

等到袁世凯再次到贤良寺拜访李鸿章的时候,情况又发生了变化,之前俩人的“矛盾”也算以袁世凯的低头认错而告终。

当时嚷嚷着要揍袁世凯一顿,让李鸿章消消气的就是马三俊,他忠实的贴身侍卫。

袁世凯开门见山,请求李鸿章推荐自己去天津小站练兵,因为慈禧太后开口了,除非李鸿章推荐,不然谁也别去!

李鸿章还想着当初袁世凯让他让位的事呢,于是先破口大骂一顿,随后让马三俊取枪:

“去把我那把手枪拿来!”

这个举动吓得袁世凯就要跑,结果被李鸿章拦住,给他讲了一个“挺经”的故事,末了给他说了一句:

“成大事者,一是要敢于负起责任来,二是要坚毅忍耐。慰亭呀慰亭,这就是我希望于你的!”

随后将金枪赐予了他,并让马三俊跟随他一起到天津练兵,没曾想马三俊还不想去,被李鸿章大骂“糊涂”!

那么就引出题目了,李鸿章为什么要派马三俊跟着袁世凯去天津呢?

四、

李鸿章派马三俊去跟随袁世凯,当然是有目的的:

马三俊跟随李鸿章多年,是他的绝对心腹,派他去监视袁世凯是最合适的人选。当然,他也不指望马三俊能看得住袁世凯,最起码可以一五一十汇报袁世凯在天津练兵的情况。

其次,马三俊不管是职务还是能力上,都比不上袁世凯,派他去,也是为了锻炼他,为了给他博一个前程,毕竟马三俊是军伍出身。

最后,天津练兵的基本盘还是驻扎在这里的旧淮军,袁世凯一时难以服众,派马三俊去,也是为了帮他管理这堆旧人。

当然,也不排除李鸿章发现了马三俊跟丫环红儿的感情,大丈夫当沙场报国,不能纠结于儿女情长,提前给他们拆散,也算是为了马三俊好。

后来红儿就问过:

“我三俊哥去哪了?”

红儿是慈禧太后送给李鸿章的小妾,如果是这层关系的话,红儿称呼马三俊为哥是不对的,也不符合礼仪的。除非李鸿章没有把红儿当妾,而是当成了孙女或者女儿,这才符合俩人的关系。

那么,袁世凯清楚不清楚马三俊被李鸿章派来的原因呢?

他也是很清楚的,但杀马三俊,并非袁世凯本意,也不完全是为了排除异己,或者叫跟李鸿章切割,从而投靠荣禄。

主要原因还是马三俊,该死,而且他的死离不开李鸿章的因素!

五、

马三俊的死,代表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所谓的旧时代,就是指淮军时代,马三俊的身上带着一堆恶习,这种恶习是在征讨太平军的时候就存在了。

在袁世凯或者我们外人看来,强奸民女,行凶杀人,肯定是大罪,肯定会军法处置。但在马三俊等旧淮军将领看来,并非如此,当年他们这种事没少做,烧杀抢掠,强抢民女。

他们潜意识中就不认为有错,当年李鸿章去北洋水师阅兵时,嫖娼的、走私的、吸食鸦片的、打架斗殴的……等等等等,一抓一大片。

但最终李鸿章只杀了一个贪污炮弹银子的黄瑞兰,其他的人都放过了,虽说在当时能最大限度保持战斗力,但恶心是积重难返,很难解决的,病根也在于此。

马三俊恰恰就犯了这个毛病,不管他冤枉不冤枉,背锅不背锅,总之他是吃酒误事,强奸了民女,还行凶杀人。罪行被翁同龢获知,从而引起了朝廷对荣禄,对袁世凯的弹劾。

袁世凯根本没得选,只能选择杀掉他,以正军纪!

整个军中没有人比马三俊的靠山更硬了,没有人比马三俊跟袁世凯的感情深了,也没有人比马三俊的资格老了,他都被杀了,其他人还敢放肆吗?

而杀了马三俊,袁世凯也清楚,自己是再也没脸去见李鸿章了,也只能转而抱住荣禄的大腿。

那么,荣禄愿意让袁世凯抱大腿吗?

六、

实际上,荣禄并看不起袁世凯,觉得他两面三刀:

当初为了求得小站练兵的机会,袁世凯也去拜访了荣禄,进了府上磕头行礼,说尽了好话,但荣禄说了一句:

“此中堂非彼中堂!”

这句话也算是一语双关,一方面告知袁世凯,你是李中堂的人,你拜错人了吧,怎么跑我这里来了?

另一层含义则是,你这一套对付李鸿章管用,但是我这个中堂也不吃你这一套!

等于是荣禄讽刺了袁世凯这种背叛李鸿章的行为,换别人估计脸一红就走了,但袁世凯不会,他回了一句:

“此中堂就是彼中堂!”

等于是说,我没有拜错,我拜的就是你!

而等到袁世凯杀掉了马三俊,还是用李鸿章送他的那把金枪杀的,杀完后随手就扔到了地上,也宣告了与李鸿章的决裂。

荣禄问袁世凯,你杀了马三俊,怎么跟李鸿章交代?

袁世凯回答,大人不是跟我说过吗:

“此中堂非彼中堂!”

荣禄这下火了:

“彼中堂也就是此中堂!”

意思就是说,你今天可以这样对待李鸿章,改天也会这样对待我荣禄,我们这两个中堂,不过是你往上爬的梯子。

由此可知,袁世凯杀掉马三俊,也算是跟李鸿章的彻底决裂,从此,淮军正式退出历史舞台,登上台的,就是袁世凯的新军。

得知消息的李鸿章,也不过是抱着红儿大哭一场:

“苏东坡有朝云姑娘,我李鸿章有红儿姑娘,老天待我不薄。”

朝云姑娘是苏东坡的妾,由此可知,李鸿章也把红儿当妾了,毕竟马三俊死了嘛。

所以,马三俊之死,是李鸿章没有教育好,他的傲慢和坏毛病害死了自己,同时他的死,也代表着历史前进的方向,成就了袁世凯!

而李鸿章并没有因此怪罪于袁世凯,临终前,他仍然向慈禧太后举荐了袁世凯继承自己的衣钵,就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我叫杨角风,我们讲的并非《走向共和》,而是这段沉重的历史,以及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第56期到此结束,下期更精彩,喜欢就请关注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