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56期:

繼續迴歸劇情,我們把時間線往前倒,在《走向共和》第一集中,袁世凱從朝鮮跑回北京,求見李鴻章。

在門口接見袁世凱的就是馬三俊,袁世凱還親切地稱呼他是“三俊兄弟”,足可見馬三俊在李鴻章府上的地位。

如果看完整部劇,我們會發現,盛宣懷就類似於李鴻章的私人祕書,馬三俊相當於李鴻章的兒子,侍女紅兒則相當於李鴻章的孫女。這麼一家子人住在直隸總督府上,也算是其樂融融,可是隨着甲午戰爭的失敗,這個溫馨的家庭被打破了。

而標誌性事件,便是馬三俊的死……

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56期:袁世凱殺了李鴻章心腹,榮祿爲何說彼中堂就是此中堂?

一、

馬三俊在劇中是虛擬的人物,但歷史上也是有原型的,其父馬瑞辰曾被太平軍殺害,臨死前大喊:

“吾命二子團練鄉兵,今仲子死,少子從軍,吾豈降賊者耶?”

可知馬三俊爲少子,因太平軍和他有國仇家恨,所以憤而殺敵,但在周瑜城戰死,時三十五歲。

在《走向共和》中,馬三俊搖身一變成了李鴻章身邊的貼身保鏢,也是李鴻章曾經淮軍部下,曾立下汗馬功勞。

甲午戰爭失敗之後,李鴻章也被撤了職,在這種情況下,袁世凱登門謝罪並求得了天津小站練兵的職務。隨後,李鴻章將馬三俊派往了袁世凱身邊,那麼他此舉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看一下袁世凱爲什麼要來求已經失勢的李鴻章?

最開始的時候,袁世凱一直以自己是李鴻章的人而自居,甚至找上門來表忠心:

“我當然是中堂您的人,過去是,將來也是,一輩子惟中堂馬首是瞻。”

李鴻章也確實有心在培養袁世凱,所以纔會動用自己的能力再次把他送到了朝鮮。後來李鴻章失勢,翁同龢得勢,袁世凱有巴結翁同龢的嫌疑。實際上這並非是袁世凱的本意,更像是他在替李鴻章出主意,只不過這個主意聽起來非常刺耳。

那就是建議李鴻章把協辦大學士的位置讓給翁同龢,顯然,李鴻章並不同意,並把袁世凱罵走了。

二、

把袁世凱罵走是不是代表李鴻章真的生氣了呢?

也並不是,李鴻章是把袁世凱當兒子看待的,是在教育他,不能因爲教訓了幾句兒子,兒子就另尋別人當父親了吧?

實際上,罵走了袁世凱,李鴻章還對身邊的吳永說:

“我本來是要傳他衣鉢的。”

這句話並非是假話,是發自李鴻章內心的聲音,只是此時的袁世凱,其能力還沒有達到能接受這個衣鉢的程度。

而袁世凱當時建議李鴻章以退爲進,並非是替翁同龢做說客:

“中堂大人何不暫時告假還鄉,頤養天年,亦是欲進先退,他日朝廷有事,必會想起中堂,這樣中堂順勢東山再起,豈不是名正言順?”

別人避之不及,袁世凱還登門拜訪,本身就代表了他的態度,並非是他見異思遷,而是他會審時度勢。

雖說李鴻章此時職務已被罷免,但他在慈禧太后心中的地位,他對大清國的意義,並沒有受到根本損壞。從上到下都清楚,李鴻章不過是背了甲午戰爭的黑鍋,或者說是替慈禧和光緒背鍋,這方面,袁世凱也清楚。

更重要的是,袁世凱就算是找靠山,也決不會找到翁同龢頭上,比他有權勢的人多了去了,袁世凱何必自尋煩惱,自降身價?

即使他去投靠翁同龢,以翁同龢的性格來言,也絕不會派袁世凱去求李鴻章讓出大學士的位置,文人的那點骨氣,翁同龢還是有的。

三、

所以,李鴻章跟袁世凱有矛盾的說法,並不成立,即使有,也不過是小矛盾,不影響大局:

等到袁世凱再次到賢良寺拜訪李鴻章的時候,情況又發生了變化,之前倆人的“矛盾”也算以袁世凱的低頭認錯而告終。

當時嚷嚷着要揍袁世凱一頓,讓李鴻章消消氣的就是馬三俊,他忠實的貼身侍衛。

袁世凱開門見山,請求李鴻章推薦自己去天津小站練兵,因爲慈禧太后開口了,除非李鴻章推薦,不然誰也別去!

李鴻章還想着當初袁世凱讓他讓位的事呢,於是先破口大罵一頓,隨後讓馬三俊取槍:

“去把我那把手槍拿來!”

這個舉動嚇得袁世凱就要跑,結果被李鴻章攔住,給他講了一個“挺經”的故事,末了給他說了一句:

“成大事者,一是要敢於負起責任來,二是要堅毅忍耐。慰亭呀慰亭,這就是我希望於你的!”

隨後將金槍賜予了他,並讓馬三俊跟隨他一起到天津練兵,沒曾想馬三俊還不想去,被李鴻章大罵“糊塗”!

那麼就引出題目了,李鴻章爲什麼要派馬三俊跟着袁世凱去天津呢?

四、

李鴻章派馬三俊去跟隨袁世凱,當然是有目的的:

馬三俊跟隨李鴻章多年,是他的絕對心腹,派他去監視袁世凱是最合適的人選。當然,他也不指望馬三俊能看得住袁世凱,最起碼可以一五一十彙報袁世凱在天津練兵的情況。

其次,馬三俊不管是職務還是能力上,都比不上袁世凱,派他去,也是爲了鍛鍊他,爲了給他博一個前程,畢竟馬三俊是軍伍出身。

最後,天津練兵的基本盤還是駐紮在這裏的舊淮軍,袁世凱一時難以服衆,派馬三俊去,也是爲了幫他管理這堆舊人。

當然,也不排除李鴻章發現了馬三俊跟丫環紅兒的感情,大丈夫當沙場報國,不能糾結於兒女情長,提前給他們拆散,也算是爲了馬三俊好。

後來紅兒就問過:

“我三俊哥去哪了?”

紅兒是慈禧太后送給李鴻章的小妾,如果是這層關係的話,紅兒稱呼馬三俊爲哥是不對的,也不符合禮儀的。除非李鴻章沒有把紅兒當妾,而是當成了孫女或者女兒,這才符合倆人的關係。

那麼,袁世凱清楚不清楚馬三俊被李鴻章派來的原因呢?

他也是很清楚的,但殺馬三俊,並非袁世凱本意,也不完全是爲了排除異己,或者叫跟李鴻章切割,從而投靠榮祿。

主要原因還是馬三俊,該死,而且他的死離不開李鴻章的因素!

五、

馬三俊的死,代表着一箇舊時代的結束,一個新時代的到來:

所謂的舊時代,就是指淮軍時代,馬三俊的身上帶着一堆惡習,這種惡習是在征討太平軍的時候就存在了。

在袁世凱或者我們外人看來,強姦民女,行兇殺人,肯定是大罪,肯定會軍法處置。但在馬三俊等舊淮軍將領看來,並非如此,當年他們這種事沒少做,燒殺搶掠,強搶民女。

他們潛意識中就不認爲有錯,當年李鴻章去北洋水師閱兵時,嫖娼的、走私的、吸食鴉片的、打架鬥毆的……等等等等,一抓一大片。

但最終李鴻章只殺了一個貪污炮彈銀子的黃瑞蘭,其他的人都放過了,雖說在當時能最大限度保持戰鬥力,但噁心是積重難返,很難解決的,病根也在於此。

馬三俊恰恰就犯了這個毛病,不管他冤枉不冤枉,背鍋不背鍋,總之他是喫酒誤事,強姦了民女,還行兇殺人。罪行被翁同龢獲知,從而引起了朝廷對榮祿,對袁世凱的彈劾。

袁世凱根本沒得選,只能選擇殺掉他,以正軍紀!

整個軍中沒有人比馬三俊的靠山更硬了,沒有人比馬三俊跟袁世凱的感情深了,也沒有人比馬三俊的資格老了,他都被殺了,其他人還敢放肆嗎?

而殺了馬三俊,袁世凱也清楚,自己是再也沒臉去見李鴻章了,也只能轉而抱住榮祿的大腿。

那麼,榮祿願意讓袁世凱抱大腿嗎?

六、

實際上,榮祿並看不起袁世凱,覺得他兩面三刀:

當初爲了求得小站練兵的機會,袁世凱也去拜訪了榮祿,進了府上磕頭行禮,說盡了好話,但榮祿說了一句:

“此中堂非彼中堂!”

這句話也算是一語雙關,一方面告知袁世凱,你是李中堂的人,你拜錯人了吧,怎麼跑我這裏來了?

另一層含義則是,你這一套對付李鴻章管用,但是我這個中堂也不喫你這一套!

等於是榮祿諷刺了袁世凱這種背叛李鴻章的行爲,換別人估計臉一紅就走了,但袁世凱不會,他回了一句:

“此中堂就是彼中堂!”

等於是說,我沒有拜錯,我拜的就是你!

而等到袁世凱殺掉了馬三俊,還是用李鴻章送他的那把金槍殺的,殺完後隨手就扔到了地上,也宣告了與李鴻章的決裂。

榮祿問袁世凱,你殺了馬三俊,怎麼跟李鴻章交代?

袁世凱回答,大人不是跟我說過嗎:

“此中堂非彼中堂!”

榮祿這下火了:

“彼中堂也就是此中堂!”

意思就是說,你今天可以這樣對待李鴻章,改天也會這樣對待我榮祿,我們這兩個中堂,不過是你往上爬的梯子。

由此可知,袁世凱殺掉馬三俊,也算是跟李鴻章的徹底決裂,從此,淮軍正式退出歷史舞臺,登上臺的,就是袁世凱的新軍。

得知消息的李鴻章,也不過是抱着紅兒大哭一場:

“蘇東坡有朝雲姑娘,我李鴻章有紅兒姑娘,老天待我不薄。”

朝雲姑娘是蘇東坡的妾,由此可知,李鴻章也把紅兒當妾了,畢竟馬三俊死了嘛。

所以,馬三俊之死,是李鴻章沒有教育好,他的傲慢和壞毛病害死了自己,同時他的死,也代表着歷史前進的方向,成就了袁世凱!

而李鴻章並沒有因此怪罪於袁世凱,臨終前,他仍然向慈禧太后舉薦了袁世凱繼承自己的衣鉢,就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

我叫楊角風,我們講的並非《走向共和》,而是這段沉重的歷史,以及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第56期到此結束,下期更精彩,喜歡就請關注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