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旅生涯中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夠像祖輩一樣上陣禦敵,沙場立功!”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70週年紀念日來臨之際,在戰略支援部隊某部開展的“抗美援朝故事會”上,上等兵湯瑜一家五代跨越90年接續從軍報國的故事引起了在場官兵的強烈反響,掌聲不絕於耳。

五代從軍志,一脈家國情。翻開湯瑜的家譜,一個個英雄的姓名,一串串耀眼的榮譽展現在眼前。在偉大事業的感召下,一代代湯家人先後穿上軍裝,肩負起保家衛國的重任,傳承着生生不息的紅色基因。

“跟黨走永遠沒錯,希望子孫後代去當兵,爲民族復興貢獻力量。”這是1993年,湯瑜的高祖父湯振連臨終前給家人留下的遺訓。

湯瑜的高祖父——開國大校湯振連

1929年,參加革命的湯振連於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是當地出名的老紅軍、老英雄。在湘江戰役的一次戰鬥中,身爲排長的湯振連迎着敵人的槍林彈雨衝鋒在前,頭部負傷仍堅持戰鬥,直至暈厥才被抬了下來。1934年,在擔任紅一軍團少共國際師43團二營6連指導員期間,他曾先後動員近4000名有志青年參加紅軍,爲擴大紅軍隊伍貢獻了力量,並受到了中央軍委的高度讚揚。

湯振連在紅軍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各個時期都作出了傑出貢獻,他身上忠誠使命、英勇戰鬥的精神,更是始終鼓舞着一代代湯氏後人。

在湯瑜的家鄉,一直流傳着一則“三枚銅錢”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正是湯瑜的曾祖父湯道森。

湯瑜的曾祖父湯道森

在父親湯振連的感召下,湯道森在1948年參軍入伍,1950年,他隨部隊入朝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一次戰鬥前,湯道森的戰友把欠他許久的三枚銅錢還給了他,他隨即就放入了口袋。戰爭打響後,湯道森被槍彈擊中,卻毫髮無損。原來,是那三枚銅錢擋住了子彈,其中兩枚銅錢被擊穿,彈頭直直卡在了第三枚銅錢上。曾經慷慨解囊幫助戰友的綿薄善意,竟然保住了湯道森的命。湯道森作戰英勇,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多次光榮負傷立功,“勿以善小而不爲”更是成爲了湯瑜的家族信條。

湯瑜的祖父湯欽輝

湯瑜的父親湯禮平

湯瑜的祖父湯欽輝、父親湯禮平也不例外,作爲湯家男兒,他們分別於1960年、1994年參軍。在一次任務中,父親爲了保護戰友,右大腿被裝備壓傷,後以七級傷殘軍人身份復員返鄉。這幾年,他數次帶領村民參加搶險救災,儘管有傷在身,但湯禮平軍人本色未改,兵的影子永遠都在,而在湯瑜的家鄉,哪裏有需要,哪裏就有他們湯家人的身影。

追隨祖輩腳步參軍入伍的信念伴隨着湯瑜的成長而愈發堅定。在高祖父湯振連參加革命整整90年之際,2019年的盛夏,才進入大學不久的湯瑜便接過祖輩們的鋼槍,踏入了夢寐以求的軍營。

出發前一晚,父親並沒有對湯瑜囑咐太多,唯獨這樣一番話始終在湯瑜腦海中揮之不去:“兒子,你去部隊後一定要努力,當不了軍官,就當個士官;當不了士官,就當個好兵,總之,不要給咱老湯家丟臉!”

湯瑜

初入軍營,湯瑜“兵五代”的身份很快便在連隊傳開。“對我來說,這樣的身份是壓力,但更是拼搏進取、積極訓練的動力。”湯瑜告訴記者,“祖輩們的經歷讓我深知做人應該勇敢、正直、真誠、上進,入伍的這一年裏,我的心中時刻想的都是怎麼樣才能像他們一樣優秀。”

最近,湯瑜因工作能力出衆,暫時放下了警衛崗位的頭盔和鋼槍,戴上了安全帽扛起了鐵鍬,投身到新營區建設工作中。

湯瑜正在維護設備

湯瑜在施工現場“監工”

綠化種植、道路鋪設……面對堆積如山的文件材料和日漸枯燥單調的工作生活,湯瑜總能“樂在其中”,因爲對他而言,只有在從未涉足的領域上鍛鍊過,才能學到真本事。而作爲“監工”隊伍中唯一一名義務兵,湯瑜展現出了與他年齡極不相稱的老練與嚴謹。施工方也曾對他頻頻豎起過大拇指:“這個兵娃子不簡單!”

“家庭帶給我的不僅是榮譽,更是沉甸甸的責任。”湯瑜激動地說,“在我們家,從來沒有孬兵!”

攝影:羅志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