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習記者 沈婷婷

近段時間,長興家盛紡織有限公司總經理殷學元在忙着搬家。爲了響應長興縣夾浦鎮政府提出的“散戶入園”號召,他將老廠的機器設備全部移入新落成的丁新小微產業園裏。

說起園區“織機上樓”的新模式,殷學元表示,自己辦了近二十年紡織廠還是頭一回碰到,“當時還不相信噴水織機可以上樓,也是抱着試試看的心態去做的。”佔地32畝的丁新小微產業園,原本只能放下700臺機器,但解決了機器共振以及污水收集等一系列難題後,“織機上樓”讓這個數字翻了一番。

機器數量增加的同時,得到提升的還有夾浦地區紡織行業的生產質量。如今,老廠房已經變成了倉庫,看着眼前的一磚一瓦,回想夾浦紡織30年的跌宕起伏,殷學元十分感慨。

上世紀九十年代,夾浦鎮紡織產業迅速擴張,75%的家庭從事輕紡及其配套產業。但是噴水織機產生的污染廢水肆意排入河道田地,繼而流入太湖,使得夾浦一度成爲太湖的污染源,多次被太湖管理部門警告。以犧牲環境爲代價的發展已到盡頭,一場徹徹底底的變革勢在必行。長興以夾浦鎮爲重點,全面開展傳統紡織行業轉型升級。

2015年開始,夾浦鎮正式啓動紡織行業轉型升級工作,設立環丁、喜鵲(土鬥)、香山、北村、陶家灣五大集聚區,新建吳城、丁新兩個小微園,將一家家小廠子集聚起來。經過全體村鎮幹部的努力,以及村民的大力支持,夾浦鎮原來的1806戶紡織散戶目前只剩下800戶,33020臺噴水織機目前只剩下17000臺。

按照縣委、縣政府的要求,今年年底,夾浦將完成邊界外散戶全部轉移集聚。

在集聚後的丁新小微產業園,殷學元驕傲地帶着記者參觀他的新工廠。整齊劃一的生產線上,噴水織機高速運轉着,但車間內卻鮮有工人的身影。“以前一個工人管18臺噴水織機,現在可以管26臺。”殷學元指着車間說,不僅如此,所有的污水通過管道進入污水回收站,處理完成後重新返回工廠,實現工業廢水的循環利用。

放錯了位置的生產廠房被移出,落後的生產工藝被移除,換來的是綠色發展的蝶變。不僅是紡織行業,截至目前,長興已完成蓄電池、粉體等多個傳統優勢產業的整治提升。另外,長興還從2006年探索實施生態補償機制,近年來每年用於生態建設的資金更是不少於2億元。如今,長興不僅順利邁入了千億級工業強縣行列,也成爲了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試點縣。環境越來越好,人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也是與日俱增。

來源:浙江法制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