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璉的晚年生活如何?孫子回憶:你不知道他有多想家!

說到胡璉將軍,大家首先想到的應該是主席評價他的那一段話——“十八軍胡璉,狡如狐,猛如虎”。

胡璉,黃埔四期畢業生,歷任國軍第十一師、第十八軍主官,抗日戰爭時以第十一師師長,於鄂西保衛戰中死守石牌要塞,留下的家書表現了誓死戰鬥的決心,最後成功阻止日軍自長江三峽進窺重慶的舉動,榮獲了青天白日勳章。

解放戰爭時期,胡璉任國民黨五大王牌之一的整編11師師長,和其他四位王牌軍長官的個人命運相比,胡璉算是極其幸運的。

他戎馬一生,前後有3次奇蹟般地化險爲夷,死裏逃生,最後官至陸軍一級上將,是國民黨去臺後少有的“福大命大”的將軍。

1947年,胡璉率領整編第11師,與張靈甫的整編74師一道,加入國民黨重點進攻山東解放區的行列。

後來整編74師被全殲,而胡璉的整編第11師雖然也被重重包圍,但是在其他部隊的死力救援下,終於得以突出重圍,死裏逃生。

孟良崮戰役後,蔣介石重整旗鼓,再次向山東解放區發起新的進攻,胡璉主動請纓,攻陷沂蒙山區南麻根據地,戰事嚴峻,他給陳誠發去“已做破釜沉舟之計,不成功便成仁”。

因一場罕見的七天七夜的大雨,胡璉以9000人的代價突出重圍,華東野戰軍也付出了4000多人的傷亡。

1948年,國民黨成立第十二兵團,胡璉任副司令員,在雙堆集戰鬥中,黃維被俘,而他乘坐着坦克向解放軍駛去,被誤認爲是友軍,再次逃過一劫。

此後,胡璉隨國民黨軍去臺,那麼他的晚年生活又是如何呢?

1964年10月,胡璉出使越南前夕,他的孫子降生,欣喜之餘,親自給這個孫子取名爲“越”,他對於這個孫子很疼愛,自越南迴來後,8歲的胡敏越一直陪伴胡璉到12歲,直到胡璉於1977年病逝。

在他人生的最後幾年,家裏人當中,算是和孫子胡敏越在一起的時間最多,我們不妨通過他的視角,來了解一下晚年的胡璉將軍:

“在我的印象中,他很嚴肅,很有威嚴,不喜歡別人稱呼他爲胡將軍,喜歡人家叫他胡大使,這或許是因爲將軍有很多,既是將軍又是大使的人則很少”。

“他比較佩服哪一個將軍?同時代的,沒有聽他說起過。他喜歡讀歷史,從歷史人物中尋找榜樣,比如說岳飛。他很少和家裏人說起戰爭,抗日戰爭不提,內戰是自己人打自己人,他也從不提起。戰爭是殘忍的,他不喜歡殺戮。”

“他很想念大陸,書房裏有很多巨型油畫,長江啊啊萬里長城啊,你不知道他有多想家!”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胡璉晚年迴歸平靜,愛好文學和歷史,潛心苦讀古籍,研修歷史。

胡璉認爲,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類史實爲戰爭史,“史中自有練兵治軍之道”,他的“多識”,獲益於“勤學”,他自己曾說:我這輩子就幹了兩件事,打仗和讀書。

胡璉讀書兼收幷蓄,涉獵寬泛,但又愛好專一,以史爲主,注重“以史爲鑑,匡正謬弊,歸本人心”。

他以68歲的高齡,本着“學然後知不足”,在臺大註冊,進入臺大歷史研究所,專門選修了宋史和現代史,他對宋史懷有強烈的興趣,在臺大3年間除了因病住院請假的時間,竟然從未缺過一次課。

晚年他還撰寫了不少的回憶錄,直至1977年6月猝然去世,這位黃埔悍將槍林彈雨,一次次化險爲夷,一次次死裏逃生,卻最終沒有逃脫病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