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挺进东北的曾克林,为何后来职务越来越低,仅授少将军衔?

有人说,如果没有辽沈战役的胜利,就没有平津战役的成功,也就没有淮海战役的凯旋,以至整个中国大陆的全面解放。而在解放战争中最先打开山海关城门,率军进驻东北的第一人,就是海军航空兵原司令员曾克林将军,当年他是抢占东北的"先锋官"。

曾克林,江西兴国县人,1929年参加红军,1931年入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红三军团第四师十二团连政治指导员、第三军第七师二十一团连副政治指导员。

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参加了突破四道封锁线、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大渡河等战役战斗。长征到陕北后,任红二十八军三团参谋长。

抗日战争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冀热辽军区第十六军分区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四十四军副军长等职。

1945年8月9日,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号召下,冀辽热军区成立“东北前进委员会”,决定由第十六军分区所属十二团、十八团等部四千余人,组成八路军挺进东北先遣纵队,曾克林担任先遣纵队的党委书记和指挥员。

曾克林从抚宁县出发,向锦州、沈阳方向前进,8月30日顺利收复山海关,打开进驻东北的大门,随后又接管了绥中、兴城等地,于9月5日抵达沈阳市郊。

当时,沈阳还驻扎着不少苏军,因为实现没有照会,所以看到曾克林的部队时,对他的身份产生怀疑。

曾克林前往苏联驻扎沈阳的司令部据理力争,最后接受建议,改称“东北人民自治军”,全面接管沈阳城的防务。

除了第一个率军挺进东北外,曾克林将军的军事生涯还创造了我军史上的很多个“第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个战车师师长、参与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一个航空混成旅、海军第一个歼击师……是出了名了的“全能将军”。

平津战役结束后,曾克林所在的七纵编为第44军,他被任命为副军长。参加完北平阅兵式后,东北野战军司令林总找他谈话,野战军要组建一个战车师,由他出任师长,保留军职干部待遇。

对于这一点,曾克林没有任何怨言,表示一切服从组织安排。那么,为什么他的职务越来越低呢?

大多数人的看法是,曾克林指挥部队打仗的水平和能力一般,可以用中规中矩来形容。

任命下达后,曾克林来到位于天津英租借跑马场的战车师报道,他把后调来的部队编成了两个装甲团,一个战车团,一个对空火炮团。

在几个月后,曾克林又接到新的任务,告别陆军,受命作为军代表,代表空军党委立即南下组建第一个航空兵混成旅,后来他为了提高自己的指挥艺术,被调到航校学习飞行。

1952年3月毕业后回到北京,他又从空军调到海军,在海军,他一干就是30多年。

“全能将军"的戎马一生,在每一军种都留下一串串的战争传奇,其中陆战的故事最多。

在陕北吴起镇,长征途中的最后一战中,曾克林引起了主席的注意。

那天凌晨,马鸿逵的骑兵尾追而至,此时,镇上担任保卫主席、党中央任务的,只有曾克林任教导员的警卫通讯营。

曾克林一面派人掩护中央领导撒退,一面带领3个连的战士迎击马鸿逵的千余骑兵。

曾克林指挥部队以弱胜强,射人先射马,一下撂倒300多,敌方大败而归。

一里多远外的山坡上,主席用望远镜目睹了这场战斗,连夸:“打得好,打的好呀!”

在以后的岁月里,曾克林参加了反“扫荡”作战、东大剿匪、本溪保卫战、四平保卫战、临江保卫战以及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而其中,“四保临江”是他最难忘的一次战役。

即使多年过去,他仍然记忆犹新:“当时气温下降到零下40多度,战士们吃的是冻得硬邦邦的窝窝头,喝的是雪水。有时一连十多天爬冰卧雪,部队冻伤减员很多。由于奇寒。有的枪打不响,有的连枪栓都拉不开。”

就是在这样险恶的情势下,“四保临江”战役打响了。

经过100多天的艰难作战,“四保临江”战役以胜利告终,击毙4万多敌人,使得敌我力量对比发生根本变化,从根本上扭转了东北的战局。

1955年,曾克林被授予少将军衔,著有《戎马生涯的回忆》等回忆性著作,2007年病逝于北京,享年94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