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行業的高科技革新纔是未來的發展之道。

文 / 巴九靈

據多家媒體報道,9月以來,一大批原本交給印度的紡織訂單被轉到了中國。

由於印度疫情形勢嚴峻,紡織企業無法正常開工、按期交貨。國際客戶們爲解燃眉之急,把這些訂單交給了中國生產。

比如ZARA,它家的桌布本來是在印度生產的,但今年9月轉給了浙江金華的一家家紡工廠。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這筆訂單包括幾十萬條桌布,佔這家公司今年以來總產量的60%,帶來的營收比去年同期暴漲了5倍。

這背後的趨勢值得我們關注。

對中國來說,紡織品出口約佔出口總額的12%,紡織業規上企業就業人數約佔全國規上企業的10%。無論是“穩外貿”還是“穩就業”,紡織業都是重要陣地。

對印度來說,紡織業同樣重要。在印度,紡織業是僅次於農業的第二大產業,解決超過3500萬的就業(Corporate Catalyst India)。2018年-2019年,印度紡織品出口收入接近375億美元,佔出口總額的11.4%(Televisory Analytics)。

曾經,很多服裝、家紡類國際品牌,比如E-LAND、Levi’s、Mark&Spencer、ZARA等等,都在中國代工生產。不過隨着中國產業轉型升級,人力、材料等成本升高,這些企業相繼換成了印度代工。

而今年,疫情導致印度紡織業大面積停產,無法負荷大量的生產需求,於是品牌方的訂單又迴流到了中國。

印度紡織業因此遭受了極大創傷。印度紡織工業協會早在7月就表示,由於疫情的影響,本財年的整體需求量將大跌25%-50%,四分之一的紡織廠和服裝廠將永久關閉。

圖片來源:印度時報集團

印度服裝製造商協會也曾表示,如果沒有政府的援助,該國紡織產業鏈上可能會有1000萬人失業。

印度如此,反觀中國,訂單暴增,又會給中國紡織業帶來多大的利好呢?

有觀點認爲,中國本身有很完備的供應鏈,而海外品牌一旦與某家代工廠商達成合作,很難在短時間內隨意切換,因此對紡織業的利好將持續2-3年。

但也有觀點認爲,疫情結束以後,訂單應該還會回到印度,短期的回暖並不能給中國紡織業帶來更多利益。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中文媒體講述“疫情導致國際紡織訂單從印度流向中國”的故事時,印度媒體卻在同步講述另外一個故事——“中美貿易摩擦導致國際紡織訂單從中國流向印度”的故事。

印度評級機構ICRA的一份報告指出,近日,美國對中國的某些紡織品實施了進口限制,這將使得印度紡織品出口商在未來半年內受益。報告的觀點被印度媒體廣爲傳播。

所以,究竟會從哪裏轉向哪裏?業內人士對產業轉移又有什麼看法呢?小巴請教了幾位大頭來給大家解答。

其實,紡織業完全從中國轉移到印度等東南亞國家去,在可操作性上不是很強。因爲東南亞地區的確在人力成本上有比較優勢,但在別的一些配套上,成本加起來也許會大於中國。

第一,印度這些地方的交付期長,勞動效率沒有中國高,同樣的訂單,至少要比中國晚三個星期交貨。這就帶來了庫存積壓問題,增加了成本壓力。第二,是印度等國的運輸問題。印度的港口常年堆積嚴重,物流沒有中國快,所以在商品運輸上,也不比中國方便。

這些年,可能的確有一些服裝產業轉移去了東南亞,因爲服裝廠的勞動力需求大。但我們做襪子的廠家,自動化程度高,不需要考慮太多人力成本的問題。如果是像這樣的產業,就沒有轉移到東南亞的必要。

而且近幾年在東南亞地區,比方說在越南,人力成本也在上漲,這是一個趨勢。所以他們的勞動力成本比較優勢,也不是持久的。

其實這次印度的事情,在我們業內並沒有引起多大的風波,感覺是蠻正常的一件事情。

我認爲,印度的紡織業訂單大量轉移到中國的現象,預計將維持兩到三年時間。因爲受制於印度的疫情和供應鏈管理的慣性,海外企業很難在生產者之間隨時切換。

但從長久來看,實現紡織行業的高科技革新纔是未來發展之道。

短期來看,印度的新冠病例已累計突破700萬例。當地的醫學專家預測,印度將會超過美國成爲全球累計病例最多的國家,而且疫情很難在短期內結束。這給印度的生產環境造成了極大的干擾。

圖源:阿里健康,統計截至:2020.10.21 17:30

而從海外企業的角度來講,他們有自己的供應鏈管理,流程上不允許他們在中印之間隨時切換。在建立了穩定的生產流程之後,沒有特殊原因,是不會斷然變化的。而現在就是特殊情況,印度因爲疫情無法交貨,所以這些企業纔會被迫把供應鏈轉到中國來。

一旦轉移到中國來,這些訂單就將維持一段時間,哪怕印度生產商表示可以重新接單,切換也將是個緩慢的過程。因爲企業需要進行認真考察,如果他們已經適應了中國的生產體系,包括物流、檢驗、報關等流程,很有可能會把訂單長期留在中國。當然,前提是企業能最終接受中國的成本。

紡織品行業是個很特殊的行業,因爲它的進入門檻很低。像生產毛巾、牀單等家紡產品,幾乎所有國家都有這一生產能力。近年來,隨着中國人力成本的提高,確實有產業轉移的壓力。

但是,傳統行業未必就是低科技行業,將高科技與傳統產業相結合,是中國所擅長的。紡織行業也正在經歷科技革新,實現更高水平的自動化降低成本。

智能化紡織車間

除了降低成本,隨着這個行業科技的發展,生產的品類也在變化。比如中國通過5G技術的運用,通過高端製造,能提供更高級別的品類,滿足更高層次的需求。我們有能力去細分市場競爭,或者創造細分市場。

從這個角度來講,相比於印度的人力成本比較優勢,我們有科技管理產業鏈的綜合優勢;而我們在同樣的價格上,能提供更高科技、更高端的產品。這纔是將訂單留在中國的長久之策。

另一方面,如果印度等國的紡織科技在加強,效率有提升,那也會對中國產生挑戰。但是這個競爭不能被看作是中國紡織業的困難。

我們的紡織業一直有非常強的競爭力,只是說,要面對競爭,要提升自己的科技管理和產業鏈來戰勝挑戰。這個方面我們做得非常好,我們因爲產業升級,將一些低端紡織業轉移出去,不能算是對紡織業的損傷。

比如原來西方國家,把製造業轉移到中國來,這不能說是西方企業的競爭力不行了,而是他們的公司產業升級了,這對他們是好事。對中國企業來說也同理。

我覺得印度的訂單大量回流中國,起碼說明了幾個問題。第一,中國政府關於疫情的戰略決策是正確的。當初我們通過短痛,換得了整個經濟的持久發展。

第二,這讓我們看到了在這個後疫情時代,疫情防控仍需特別重視。只有疫情防控好了,我們的經濟發展纔有一個外在的、比較好的環境。實際上從長遠來講,疫情防控與經濟要協同發展。

第三,這件事再一次反映了中國製造業的韌勁和韌性。因爲我們製造業的韌性,才能在這次中美貿易摩擦加之疫情的聯合襲擊下,還能夠保持一個比較好的增長態勢。最新數據顯示,前三季度終於實現了GDP的增長。

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一個問題,就是當遇到一些外商投資企業或者本國的一些企業要外移到東南亞國家或者其他市場的時候,我們應該以怎樣的心態來對待?其實我覺得更重要的是要保持淡定。

所謂淡定,就是要從客觀理性的角度來分析,這些產業和企業的外遷到底意味着什麼。

那些被市場直接淘汰的、低附加值的,或者是高污染、高耗能的產業,對它們的外移,我們不要有太多的不捨。

但同時,我們也不能因爲一個產業是勞動密集型,就輕易放棄。而是應當從長遠發展的角度,對其進行改造,讓它實現現代化,纔是我們需要努力的方向。

另外一個,我覺得我們還要對自己本國的經濟、本國的製造業有一定的信心。尤其是對像江蘇浙江一帶製造業有較強實力和較充分發展的地方,要有充分的信心。因爲我們是靠能力的提升,才具有了製造業的競爭力。有這個競爭力在,市場自然還是會回來的。

所以說到底還是要做好自己的事情,提高自己的競爭力,那麼訂單也好,市場也好,就一定會迴轉到我們這裏來。

至於江浙一帶紡織業近幾年最大的困擾,是不是因爲成本問題被其他國家“搶單”,以及我們的紡織業是否要依靠技術升級,而不去與印度等地競爭價格,這兩個問題我認爲不能一刀切地去看待。

因爲產品是多樣化的,實際上不同層次的產品有它不同的針對市場。高端化當然是我們的一個競爭力所在,但是我覺得那些傳統的低端紡織品,也有它的市場。如果說中國在這個方面不具有價格優勢的話,那我們可以少發展一點,但不能完全不發展。

在雙循環格局下,我們也可以把一些價格附加值比較低的東西、把勞動密集型產業利用起來。通過與內陸中西部地區合作,帶動內陸的經濟,這對於我們江浙地區來講也是一個拓展的途徑,同時也響應了國家的號召。

作者 | 周倩雯|當值編輯 | 麻醬

責任編輯 |何夢飛| 主編 | 鄭媛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