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關於志願軍的文章。截止1951年12月,參戰的志願軍部隊,已經達到了6個兵團,分別是:第三兵團、第九兵團、第十三兵團、第十九兵團、第二十兵團和第二十三兵團。那麼,下轄的6個兵團,一個兵團擁有多少兵力呢?認真的說,每個兵團的兵力差距很大,因爲下轄的軍不一樣。有的兵團下轄了5個軍,有的兵團只下轄了2個軍,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聊聊兵團這個編制。兵團這個編制在抗戰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在抗戰時期,當時的指揮系統非常複雜。首先是南京的大本營,爲了方面指揮部隊,還建立了幾個行營,例如桂林行營、天水行營,一個行營管理兩三個戰區。當時,全國劃分爲一系列的戰區,例如山西劃入第二戰區,河南劃入第一戰區等等。戰區之下是路軍,例如第19路軍、第3路軍等等,八路軍的稱呼就是這麼來的(後來改爲了第18集團軍)。

進入1938年以後,全國所有的路軍都改爲了集團軍,各個集團軍的兵力差距很大。由於戰爭規模很大,動輒需要出動幾十萬大軍,出現了幾個集團軍聯合作戰的情況。爲了方便指揮,設立了兵團這一編制,兵團的等級在戰區之下、集團軍之上。後來,由於各種指揮等級過於複雜,不利益戰術指揮。到了抗戰的中期,兵團這一編制被撤銷。一轉眼到了1946年,雙方爆發戰爭以後,南京方面先後策劃了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當時,出現了需要幾個軍或者幾個整編師聯合作戰的情況。

後方的戰區機構對於前線實際情況並不清楚,因此,需要建立一個前線統籌機關。1947年兵團這一編制再次建立。起初,僅僅設立了3個兵團,全部投入了山東地區。每個兵團的兵力,都在20萬以上,屬於機動作戰力量。時間進入1948年以後,一系列的兵團先後建立,南京方面總計建立了22個兵團,各個兵團的兵力差距非常大。我們看一下解放軍部隊的情況,起初,解放軍部隊中並沒有兵團的編制,各個野戰軍直接下轄了各個縱隊。但是隨着戰爭規模的擴大,一個縱隊已經無法滿足任務要求。

需要在野戰軍之下,再設立一級編制,這就是兵團。縱隊的數量太大,指揮比較複雜,也是一個主要原因,野戰軍之下是兵團、縱隊、師等等。截止1948年12月,全國出現了17個兵團。起初,各個兵團的兵力差距很大,主要是各個軍、師的兵力就差距明顯。例如第四野戰軍的一個縱隊,兵力可能比第一野戰軍的一個兵團兵力還多。但隨着戰爭的基本結束,時間進入1950年之後,各個軍、師的兵力都進行了調整。雖然各個軍、師的兵力並不完全一樣,但之間的差距非常小。我們看一下陸續參戰的6個兵團,分別是第三兵團、第九兵團、第十三兵團、第十九兵團、第二十兵團和第二十三兵團。

其中,第13兵團最先參戰,撐起了第一次戰役的主體。在6個參戰的兵團中,第13兵團的兵力最多,因爲第13兵團,總計下轄了第38軍、第39軍、第40軍、第42軍、第50軍等五個軍。其中,前4個軍都是東北野戰軍的老底子,分別是東野的1縱、2縱、3縱和5縱。至於50軍,情況有點特殊,前身是滇軍第60軍。我們看一下38軍的兵力情況,截止1950年,38軍總兵力爲44500多人。其他的各個軍,兵力與38軍差不多,或者略微少一點。隨着戰爭規模的擴大,第9兵團開始調動參戰。

第9兵團下轄了第20軍、第26軍和第27軍等三個軍,這三個軍都是華東野戰軍的老底子,分別是華野的1縱、8縱、9縱。參戰的時候,由於第9兵團的各個部隊已經換髮了50式軍服,因此都帶着大檐帽。參戰初期,各個部隊基本上都沒有帶冬裝。時間進入了1951年夏天,第3兵團和第19兵團先後參戰。

第3兵團下轄了第12軍、第15軍和第60軍等三個軍,其中,第12軍和第15軍都是中原野戰軍的老底子,分別是中野的6縱和9縱。至於第60軍,則是第一野戰軍的部隊,更前身則是華北地區的8縱。第19兵團下轄了第63軍、第64軍、第65軍等三個軍,這三個軍都是第一野戰軍的部隊,前身都是華北地區的部隊。時間進入了1951年的秋冬季節,根據前線作戰的需要,第20兵團、第23兵團奉命參戰。

第20兵團下轄了第67軍和第68軍等兩個軍,這兩個軍也都是華北地區野戰部隊的老底子,分別是2縱和6縱。至於第23兵團,則下轄了第36軍和第37軍等兩個軍。這兩個軍,屬於察綏軍的老底子,後來進行了改編。由此可見,志願軍下轄的6個兵團中,有的兵團下轄了5個軍,有的兵團只下轄了2個軍。

不得不說,由於各個兵團下轄部隊的數量差距明顯,因此,各個兵團的兵力也差距很大。例如參戰之初,第13兵團就下轄了5個軍,總兵力超過了20萬人。至於第9兵團、第3兵團和第19兵團,總兵力都在10萬以上。第20兵團和第23兵團,由於只下轄了2個軍,一個兵團只有好幾萬兵力。所以說,各個兵團的兵力差距明顯。隨着時代的發展,兵團這一級別的編制被逐步撤銷。隨後,只剩下了各地幾個建設兵團,與之前的兵團性質不一樣。關於志願軍的故事還有很多,作者在以後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