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22日電 題:污水處理系統成景觀 廣西昔日“空心村”年吸引遊客近十萬人

作者 儲瑋瑋

走進廣西北流市新圩鎮河村,彷彿置身於一幅巨大的田園油畫中。屋舍錯落有致,庭院古樸幽靜,路旁三角梅競相綻放,菜園內蔬菜鬱鬱蔥蔥,長勢喜人。河村的整潔美麗體現在每一個細微之處,連污水處理系統都被“藏”在了花叢和稻田中,打造成可供人觀賞的景觀。

然而,一年多前,該村還是一個破舊不堪的“空心村”。

走在村子裏,乍一看路邊的美人蕉還以爲是僅供觀賞的小花園,走近細看花叢底部,才發現其中的玄機與奧妙。這是河村特殊的三水(雨水、生活污水、化糞池水)生態處理系統中的過濾環節——植物人工溼地。

河村村支書陳家平近日介紹,在美人蕉的底部自下而上鋪設了煤渣、鵝卵石、碎石、細沙、種植土。生活污水通過排水管道進入人工溼地,經過植物的過濾吸收再流入蓄水池,用於田地的灌溉。糞水經過三級化糞池沉澱,溢出的黑水經過片區黑水總管流入黑水收集池,經過二次沉澱和收集後,可以就近消納和轉運還田還林。河村目前處理過的水遠遠不能滿足復墾地塊的需求,河村老村生活污水達到零排放。

河村矩陣消化道集成人工生態溼地 儲瑋瑋 攝

在保證污水淨化效果的基礎上,同時兼顧具有地方特色的良好生態景觀。河村除了建設三水小型污水處理系統外,還利用浮法種植的方式,將三畝多的稻田打造成矩陣消化道集成人工生態溼地。“這裏面現在養了魚、泥鰍、水稻、空心菜,都養得很好。”溼地工作人員郭金枝說。

今年8月,河村啓用矩陣消化道集成人工生態溼地的全新技術手段,利用高密度浮法種植高效去污的植物(蔬菜、花卉、水稻),在水下高密度養殖濾食性(河蚌、鰱鱅魚)、捕食性(泥鰍、土鰱魚)、刮食性(石螺)等水生動物。經過淨化後的污水中的富營養物質成爲生物生長的“營養源”。同時,這些水生動物和水生植物成了污水處理的經濟來源。

新圩鎮鎮長劉慶雨表示,這套系統每天處理80噸農村生活污水,並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預計每年從生活污水治理中獲得的經濟收入爲10萬元左右,可以補貼污水處理設施運營的費用,破解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運營維護費用來源的難題。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轉化爲生態生產的循環經濟,是鄉村振興的“新型經濟業態”。

河村的這些大變樣,得益於各級人大代表的努力。

據瞭解,在去年開展的“助力清水行動,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堅戰”主題活動中,河村人大代表聯絡站的四級人大代表(自治區、玉林市、北流市及新圩鎮一級)結合當前的鄉村振興工作,先後提出了《關於實施南流江支流河道清淤及生態修復工程的意見》和《關於村莊實施黑水、灰水改造工程的建議》。同時,代表們不定期對該村的河道修復項目、農村環境連片整治項目、三水小型污水處理設施項目等實施監督,有效推動了該村生態環保設施的落地,助推美麗鄉村建設。

河村一角。 儲瑋瑋 攝

河村河是南流江的源頭,治理好河村水源就是保衛南流江。目前,經過河村人大代表聯絡站的代表們的大力推動,村裏建立垃圾分類中心1個;建成農村環境連片整治項目1個;實施“矩陣消化道集成人工生態溼地”項目1個;三水小型污水處理設施21個,受益農戶60多戶300餘人;投入約500萬元,修復河村河道1.2公里。

河村屬兩廣地區典型聚族而居的傳統村落,房屋多建於清末民初。隨着經濟的發展,老村逐漸荒廢,佔地100多畝的老村成了空心村。河村按照“修舊如舊,就地取材”理念,將保存完好的房屋充分利用,改造成共享農莊、民宿客棧、茶館、圖書館、咖啡館、藝術工作室等,保留原村莊獨有風貌的同時進行了藝術化的提升。

水淨了,村莊變得更美了。昔日“空心村”逐漸變成當地特色“網紅村”。當地政府提供的信息顯示,該村每年吸引遊客近10萬人次。

近年來,廣西壯族自治區大力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及鄉村風貌提升工作。重點實施基本整治型、設施完善型、精品示範型等三類村莊建設和農村污水處理、村莊規劃等項目。2019年,全區共完成2.65萬個基本整治型村莊、548個設施完善型村莊、102個精品示範型村莊項目竣工,逐步形成“整潔、美麗、和諧、宜居”的鄉村風貌。(完)

【編輯:周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