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消息称,以抗美援朝为背景的电影《最冷的枪》立项备案,已经在筹拍中。电影主角名叫张大弓,是一名出色的狙击手,以精准的枪法、高超的战斗素养与美军展开周旋,并取得最终胜利。这个传奇人物并非杜撰,在真实历史中可以找到原型,即世界十大狙击手之一张桃芳。

世界十大狙击手来自不同国家,排名第一的西蒙·海耶来自芬兰,成名于苏芬战争,4人来自苏联,成名于二战,2人来自苏联德国,同样成名于二战,2名美国人成名于14年越战。张桃芳是唯一一个亚洲国家选手,在十大狙击手中排名第八,在短短33天内用442发子弹毙敌214人。

张桃芳的经历也最为特殊,在上战场前从未接受过专业狙击手,只接受了为期两个月的基础射击训练,武器是一支不带瞄准镜的苏制莫辛纳甘步枪,并非专业狙击步枪。刚开始射击时,张桃芳也没有表现出过人天赋,在一次射击训练中甚至连续三枪脱靶,被连长痛骂“吃了三个大烧饼”。

张桃芳的狙击生涯开始于朝鲜战争中的“冷枪冷炮”运动。第五次战役后,战争进入僵持阶段,双方高层一方面在谈判桌上接触,另一方面也在捕捉战机主动进攻,以求在谈判桌上获得更多筹码。长期对峙的阵地战为狙击手创造了有利条件,从1952年开始,志司下达命令,要求前沿部队选拔优秀射手,开展“冷枪冷炮”运动,力求大量杀伤有生力量。

张桃芳所在的24军72师214团于1952年9月赴朝参战,此时距他参军不过一年零六个月,还是个新兵蛋子。1953年1月,张桃芳随军来到上甘岭阵地前沿597.9高地,老兵把他带到前沿阵地,手把手教他怎么测距、测风速、算提前量,才算和狙击手挂上钩。

最开始,张桃芳无法适应这种打法,在他来之前,友军部队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的冷枪冷炮运动,对面的美军学乖了,轻易不肯露头,而且组织了一大批特等射手与志愿军对射,双方互有损伤。张桃芳第一次实战,对着100米开外的敌人连发数枪都没有命中。老兵告诉他,战场上打人和训练打靶是不一样的,得学会打活靶子。

张桃芳的射击天赋在打活靶子上体现出来,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他越打越顺手,400米之内枪响人倒,打得敌人不敢露头。美军得知志愿军中有个神枪手,于是派出了一名特等射手,专门猎杀张桃芳,但最后也被反杀。24军军长皮定均听说214团有个神枪手,专门派人来到前沿阵地考察张桃芳,嘱咐如果亲眼看到张桃芳打中三个敌人,就送他一双皮靴。张桃芳果然当着他面放倒三个敌人,得到了这双皮军长都舍不得穿的皮靴。

从1953年1月29日到5月25日,张桃芳已经击毙了211人,把弹壳都放在皮军长送的皮靴里,除去集训、集结、开会等活动,实际作战32天,平均每天猎杀6-7人。战争结束前,皮军长特地让他再打3个,凑够214个,和214团对应,于是又返回战场作战一天,击毙3人。

有人曾质疑张桃芳的战绩有水分,但事实上志愿军对毙敌确认标准很高,在至少一个目击者在场的情况下,击倒敌人15分钟不动,或被抬走、拖走算击毙,背走、架走的则算伤,敌人倒地后又自行逃离的不算战绩。所以,张桃芳击毙214人的战绩是实打实的。

同时,张桃芳创下两个奇迹,一是未接受任何正规狙击手训练、未使用专业狙击步枪创下朝战中单兵毙敌最高纪录,二是在狙击作战中毫发无伤,全身而退。故而在其他狙击手因伤退出战争时,张桃芳还能以过人的身体素质通过严苛的战斗机飞行员筛选,成为中国第一代战斗机飞行员,一直在岗位工作到1985年。2007年,张桃芳在潍坊市第一军休所逝世,享年77岁。

如果不是有史可依,《最冷的枪》有很大概率被指为神剧。事实上,真实的历史远比电影小说更具传奇性,一些看似匪夷所思的情节,往往在历史中都能找到原型。后人评说历史,一定要超脱当前环境限制,置身于历史背景下,尽可能了解更多的细节,才能发现历史的精彩之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