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業進化論》專欄·第115篇
| 浮光掠影
5200 篇深度好文: 5770 字 | 5 分鐘閱讀

劉邦不會打仗,搞不定錢糧,也不擅管理,卻聚集起蕭何、張良、韓信、樊噲等一衆能臣名將;唐僧,一介凡人,卻讓神通廣大的孫悟空一路相隨,完成了西天取經;馬雲落榜3次,服務員、警察夢皆因外貌不達標而被拒,卻一手締造出萬億市值的阿里帝國……

一位資深從業人員曾對比過百度和阿里。

他說,如果各挑10個人,放在一起PK,論單兵作戰能力,百度獲勝的概率是7:3,但如果是團隊協作,百度獲勝的概率就變爲3:7。

10個能力沒有那麼強的人合在一起變強了,10個很強的人合在一起變弱了,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一、 CEO不想累成狗,

就要做一頭雄獅

獅子的戰場在草原,優秀CEO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2017年,王興針對互聯網的下半場發表了自己的洞見:上天、入地、全球化

王興預言:以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爲代表的高科技創業將成爲主流。彼時,美團開始着手打造機器人送餐服務。

美團無人配送車“小袋”

而早在2017年3月,美團外賣平臺日訂單已超1000萬,它的下一步目標:於海外,是佈局東南亞等第三世界新興市場;於國內,在服務C端團購、外賣業務的基礎上,則開始更多介入包括餐廳管理在內的B端業務。

阿里創始人馬雲,也總是先發制人,他善於思考10年後的終局。

2007年,阿里巴巴在寧波召開戰略務虛會,在此次會議中,確定了集團的大數據戰略。

然而,相比很多企業的業務數據化,阿里則是數據業務化

2000年初,通用電氣前中國區總裁關明生選擇加入阿里,也是被其超前的互聯網戰略所吸引。

爲何馬雲總能先人一步?

馬雲定戰略(選方向)有3個關鍵點:你要什麼,你有什麼,你能放棄什麼。

雖然馬雲當時已經放眼全球,但在2002年,他對阿里巴巴的全部幻想,是將其做成一家50億美金的公司。

尤其在當年,剛剛實現收支平衡的阿里,和衆多正處於生存期的企業一樣,面臨着是做小生意還是大事業的抉擇。

事實上,從馬雲辭去大學老師職位,殺入互聯網賽道的那一刻起,就註定了他與小生意的絕緣。

當時的馬雲有什麼?有對互聯網的預見、豐富的創業經驗以及衆多優秀的合作伙伴。

馬雲出任過外經貿部國富通的總經理,也創辦過國內最早的互聯網公司——中國黃頁。

還在民宅裏辦公時,就招徠CFO蔡崇信,此後,阿里把審計交由普華永道來做。後者就曾不無戲謔地說過:我們還從來沒審計過一家在土坯房裏辦公的公司。

當時阿里的CTO吳炯,此前是雅虎搜索引擎的首席設計師;首任COO關明生則有17年通用電氣的工作經歷。

有別於搜狐、新浪選擇做資訊和媒體,騰訊選擇做社交,網易選擇做娛樂,阿里選擇了讓互聯網影響商業,並一直延續至今。

與之相伴,阿里也放棄了服務大企業,而選擇無力參加廣交會(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卻可以通過互聯網降低成本、提升收益的中小企業。

這纔有了此後的中國供應商和淘寶。而伴隨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勢,大品牌商的入駐就變得順理成章。

“假使你有7口缸,但只有5頂蓋,接下來怎麼辦,來回轉?錯!砸掉2口缸。不然你的7口缸都會空空如也,唯有此,有朝一日,才能7口缸配7頂蓋。”馬雲在湖畔大學對學員們說。

也正因此,馬雲沒有同時開展物流和資金流業務,在解決了信息流的問題後,阿里才依次着手資金流(螞蟻)、物流(菜鳥)、雲計算(阿里雲)、企業管理數字化技術(釘釘)等新業務。

伴隨生活水平的提高,中產階級的壯大,阿里又將戰略(方向)瞄準了健康和娛樂兩大領域,在“3流”(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之外再添“2H”——Happiness(快樂)和Health(健康)。

在制定戰略上,阿里慣常的做法是:明確戰略目標,進行戰略佈局,清晰戰略路徑

2011年,菜鳥網絡成立,各種互聯網和物流行業人才加入,大家背景不同,對菜鳥未來的規劃也千差萬別,這就導致前兩年開會效率低下,業務推進艱難。

總裁童文紅首先從“菜鳥到底爲客戶創造什麼價值”入手,全員共識菜鳥是爲提升消費者的物流體驗而生,並由此與團隊共繪出未來三年的一張戰略大圖:打造阿里的天網、地網和人網,即倉配網絡、數據網絡和末端網絡

而對應集團電商業務的兩個縱深方向,菜鳥又確立了跨境物流農村物流這“兩把刀”。

有了目標和佈局,接下來就是如何將戰略拆解成關鍵戰役,以便找到具體實施的戰略路徑:

1、人工分揀,錯誤率高,菜鳥決定採取“電子面單”的方式提高效率和準確率;

2、通過平臺重構,將各大快遞公司的數據全部打通,加大分發力度,防止購物節期間因負荷超重而出現爆倉;

3、4級地址庫。依託高德地圖,精確到小區樓棟,減少快遞員的配送錯誤和溝通次數。

制定戰略,不能奢求一眼望穿,要在正確方向指引下,通過不斷試錯,尋找正確出口。

在阿里內部就有“看10年,定3年,幹1年,半年1覆盤”的說法:在大趨勢下,不要害怕出錯,但覆盤後,必須即刻改正。

這也是爲什麼阿里全員都知道公司的戰略是什麼,但有些公司的頭部管理者也說不清企業的戰略爲何?

阿里在制定戰略時,通過戰略務虛會明確方向,戰略規劃會確立業務、組織、人才就此所應做出的調整,再通過戰略溝通會,向全員說清戰略背後的意圖,讓其不僅知其然,還能知其所以然,最終實現上下同欲

而有些公司開戰略會,講述人只與CEO一人對話,無關者在玩手機,或者各板塊負責人單獨向最高領導做陳述,這些舉措只會與真正的定戰略背道而馳。

此外,阿里也會藉助思考的模型與工具輔助戰略制定。

曾鳴教授的MVO模型,就從Mission(使命)、Vision(願景)、Organization(組織)三方面切入,來提高戰略決策質量。

選擇服務誰,解決什麼痛點,創造什麼價值,這是Mission(使命)。

企業的商業模式,以及這個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和趨勢,這是Vision(願景)。

戰略不是畫餅充飢,要結合自身實力,做出階段性取捨,如果做不到,企業的戰略就要收縮,這是Organization(組織)。

華爲也有自己的戰略管理模型BLM,左半模塊達成戰略共識,以保證方向大致正確;右半模塊展開戰略執行,以保持組織充滿活力,繼而引導華爲從勝利走向勝利。

二、 一把手成爲獅子後,

還要組建自己的獅羣

戰略,3分靠看,7分靠幹。

所有不可想像,終將化爲尋常;所有看似尋常,終將不可想像,所依靠的正是組織的力量。

因人成事,因事成人,人不利,事難成。因此,知人善任就成爲每一位頭部管理者的必備素養。

蔡崇信拉來2500萬美元融資後,阿里迅速在美國、英國等地設立辦事處,按跨國企業的路徑大步狂奔,這也導致其每月的燒錢速度高達200萬美金。

帶着“我能爲阿里做些什麼”而來的關明生,面對賬面上僅剩的1000萬美元,上任後的當務之急就變爲“殺人放火”。

1月8號入職,23天后,阿里的員工就由365人降至150人,燒錢速度也減至每月50萬美金。

此時的馬雲還嚴重缺乏處理類似問題的相關經驗,於是,他選擇充分信任和授權關明生。

關明生後來回憶,他事先和馬雲取得了共識,未來一個月你能否不要接聽任何同學的電話(阿里稱同事爲同學),很多人會打電話給你,要求刀下留人,如果是這樣,我的工作就無法開展。

馬雲接受,並在隨後兌現承諾。

關明生與受嘉獎的阿里員工

與關明生有類似遭遇的,還有王堅。

2008年,淘寶的GMV逼近1000億,伴隨用戶的幾何式增長,所產生的海量數據也已無限趨向服務器的臨界點。

那時,作爲標準的“三無”國家(沒有自己的操作系統,沒有自己的芯片,沒有自己的計算力系統),阿里和同行以及其他大型國有企業一樣,需要從國外採購IOE。

I:IBM,服務器提供商,所提供的服務器俗稱“小型機”;

O:Oracle,數據庫提供商,其軟件是著名的“甲骨文商業數據庫”;

E:EMC,存儲設備提供商,所提供的是“集中式存儲”。

IBM的服務器幾十萬到百萬人民幣不等,Oracle數據庫軟件費幾千萬,外加鉅額維護費,EMC的集中式存儲也所費不貲。

王堅爲阿里算過一筆賬,按照這樣的速度“剁手”,光是買機器和軟件就足以讓阿里破產,後者必須找到一種成本更低、能經受幾億人大規模使用的系統。

那時,王堅還供職於微軟亞洲研究院,請王堅來阿里,就成爲馬雲賦予彭蕾的新使命。

王堅隨後加入。然而,序幕拉開後,終曲卻遲遲不肯到來。

從2009到2012的3年時間裏,阿里雲業務止步不前,人員流失嚴重。

阿里雲的架構彰顯着王堅的理想主義

王堅的一位得力干將對他說過這樣一句話:“做雲計算的感覺就像集體合抱一棵大樹,誰都知道最終大家的手會連在一起,但誰也不知道那一刻會在什麼時候發生,”說完,遞上辭呈,“真的真的對不起,我撐不住了”。

那一時期,阿里內部對王堅是否是騙子的討論也由幕後轉向臺前,流傳甚廣的一句嘲諷便是:一個學心理的博士居然當上阿里巴巴的CTO,心理學學得還真不錯

內憂外患下,王堅淚灑2012年阿里雲年會現場。

但該來的總歸要來,“阿里雲即將裁撤”的消息不脛而走。

但關鍵時刻,馬雲一句,“我每年給阿里雲投10個億,連續投十年,做不出來再說”,瞬間讓流言灰飛煙滅,並在2013年的阿里雲年會上,竭力爲王堅團隊加油打氣:

“我知道,所有留下來的人都是阿里雲真正的精髓。”

“有的時候不是看技術有多強,而是看我們有多團結,互相有多配合,有多支持,有多理解。”

“換作任何一個團隊,也喫不消內網上那麼多人的謾罵。”

“但是你們都扛過來了,我深以爲傲,你們能抗過那麼多人的指責,未來5年,還有什麼不能扛過來呢?”

後來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阿里雲發展爲全球第二大雲計算平臺,阿里巴巴這臺戰車,在超高速行駛中,未踩剎車,卻成功更換引擎。

此後,新的淘寶系統實現零故障,巨大的計算力讓阿里金融實現“秒級”放貸,單賬戶每年的 IT 成本壓縮至1元以內……

阿里再次開啓“萬物互聯”的下一個20年

阿里雲締造者王堅院士

創立21年,阿里信奉:游泳的過程中得出的真實感受才代表未來,這也成爲其斷事用人的參照標準。

2011年,阿里將淘寶拆分成三家獨立子公司——淘寶、天貓、一淘,並分別委派3名強將前去掌舵。

集團對這3名候選人說,按照自己的理解拼命往前闖,看最終誰能成爲倖存者。

一年後,效果一目瞭然,一淘所採用的“購物搜索”模式明顯難成氣候,隨即,一淘被降級。

爲了保證任何風口來時,一定有人可用,阿里要求關鍵部門要做到best people for the right job(最合適的人做最正確的事)。

這個人招來以後,要保證2-3年,甚至3-5年,都足以帶動業務的持續增長。

這就是有別於其他企業“填坑式招聘”的“堆土式招聘”。

牛人進來,不僅能把坑填平,還能冒出一截,等到業務井噴,他(她)也恰好等來屬於自己的爆發之時。

三、 組建獅羣后,

還要建起能夠繁衍生息的永久棲息地

雲計算能產出一種具有極強彈性的計算力。

這種計算力一方面可以爲阿里巴巴添置家當,另一方面還可以“批發零售”給無數中小企業,爲未來世界搭建起一整套“基礎設施”。

如此一來,又一“獨善其身的工”變成了“兼濟天下的生意”,繼續延展着馬雲創建阿里巴巴的基本信念。

“企業文化就是創始人的文化,如果創始人自己沒有想清楚,職業經理人很難幫上忙。”

關明生至今感嘆,入職第一天,與馬雲及其聯合創始人們第一次暢談阿里文化時的震撼。

關明生問:阿里的目標和願景是什麼?

馬雲立刻回答:80、10和1。80就是持續讓企業發展80年;10就是成爲世界十大網站之一;1就是隻要是商人,一定會用阿里巴巴。

而關於價值觀,則是關明生與其他5位阿里元老,先將馬雲先前的觀點寫滿六七十張A4紙,隨後耗時7小時將其濃縮爲9個詞。

彭蕾又歷時3個月,將第一版價值觀——“獨孤九劍”,擴充爲上下認同的行動指南,並將其列入員工績效考覈,所佔比重爲50%

彭蕾與阿里同仁

針對每一項價值觀,都設定有從1到5的評分標準。

被考覈者要通過寫案例,證明自己具備這些價值觀所折射的行爲,然後根據實施的程度和產生的效果,進行打分。

在書寫案例的過程中,員工會一次次加深對價值觀的理解,而爲了寫出更多符合價值觀的案例,就必須繼續按照價值觀的指引做出取捨和改變。

久而久之,阿里價值觀就植根進每一位員工的心靈深處,並最終成爲一種行爲習慣。

此後,阿里不斷對文化進行升級,由2001年的“獨孤九劍”蛻變爲2004年的“六脈神劍”,又迭代爲2019年的“新六脈神劍”。

業務變了,人變了,文化也要變。

原來成功的做法和觀念很可能會成爲新時代的瓶頸,所以對於成長期的企業而言,最重要的是要審視目前的組織管理對業務發展是否產生了制約,然後着手進行優化。

張一鳴就曾說過,最高層次的競爭是文化和思維的競爭,有好文化,纔會有好人才,繼而纔會有好產品。

而永久棲息地的建立,最重要的就是造土壤——打造企業獨特而向上的文化氛圍。

馬雲和其他頭部管理者通過“聞味道”不斷檢驗“阿里味”是否純正。

第一會通過客戶聞味道。馬雲早期經常會拜訪客戶,召開客戶座談會,甚至會到客服部接聽電話,藉此查看阿里巴巴的一線團隊是不是還堅持客戶第一的立司之本。

第二會通過員工聞味道。阿里會定期召集一線員工與CEO進行面對面交流,通過這種方式傾聽員工心聲。

第三會通過“微服私訪”聞味道。馬雲經常在各大辦公區域溜達,還不時出現在各部門的會議中,旁聽大家對於戰略的理解以及具體業務的看法。

第四會通過“聞味官”聞味道。阿里面試環節中一定會出現一位五年以上的老阿里人,設置這一角色,有兩大意圖,一看面試者是否是同道中人,二看對方是否符合所應聘團隊的氣質和調性。

如此,也就不難理解,爲何12萬阿里人總能共繪一張圖、凝聚一顆心、打贏一場仗

四、 結語

在一次內部高管會議上,馬雲說非常感謝大家把他培養成一個好的CEO,他一開始也不知道怎麼做,但幹着幹着,慢慢就有模有樣了。

從一介書生到商界領袖,能實現人生逆襲,所依賴的正是心繫天下和永遠捍衛價值觀的正確。

後來,馬雲更是在2010年阿里的組織部大會上,用定戰略、造土壤、斷事用人界定出頭部管理者所應具備的三個基本功,並起名爲阿里頭部三板斧。

和三板斧異曲同工的還有柳傳志的“搭班子、定戰略、帶團隊”以及雷軍的“找人、找錢、找方向”。

英雄所見略同,高明總是相通。

在《獅子王》中,辛巴的父親告訴自己的孩子,我們獅子就應該是這樣,那一個頭部管理者又該是什麼樣呢?

馬雲委任“阿里三板斧”的項目設計者

11年阿里從業經歷

先後在集團總部、螞蟻金服、菜鳥網絡

負責企業文化和領導力發展板塊

是阿里集團公認的“文化佈道者

2016年,創立茅廬學堂

現已幫助百度、美團、好未來等近百家

企業完成頭部領導者的培養與制定戰略的培訓

10萬小時的實踐經驗總結

彙集馬雲培養企業一把手的智慧精華

關於管理升級和組織變革的諸多困惑

將在這裏一一攻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