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已獲授權

來源:拾遺(shiyi201633)

作者:拾遺

人不需要活太多樣子,你認真做一件事,會解釋所有的事。

1

著名導演陳可辛,

在談及電影《奪冠》時,

提到了鞏俐的一場戲。

這場戲是鞏俐的獨白:

全片最重要的臺詞,

整個電影的主題,

都蘊藏在這場戲裏。

這場戲有足足四分鐘,

臺詞寫滿了整整三頁,

但陳可辛萬萬沒想到:

“鞏俐居然拍一條就過了。”

以嚴厲著稱的陳可辛,

“從來沒有拍過一條過的。”

但這麼長這麼重的戲份,

鞏俐這次竟然一條就過了。

陳可辛爲此感嘆不已:

“那一刻我心裏在想,

這個世界有兩種導演,

拍過鞏俐的和沒拍過鞏俐的。

我幸運地屬於前者。”

2

《奪冠》上映後,

對於鞏俐飾演的郎平,

觀衆清一色地評價說:

“不僅說話和走路神似,

連動作和表情也神似,

簡直就是郎平本平啊!”

鞏俐是怎麼做到的?

拍攝之前的那幾個月,

鞏俐一次次跑到訓練場,

在那裏一呆就是大半天,

幹什麼?

觀察郎平說話、動作、神情,

並用小本本記錄總結下來。

爲了散發跟運動員一樣的氣息,

她跟女排姑娘們“混”住在一起,

一起報到,一起喫飯,一起下班。

爲了每個動作都顯得標準,

她在房間放了一個排球,

每天練習各個位置:

主攻、副攻、二傳、自由人。

…………

鞏俐爲什麼能神還原郎平?

就在於她下足了笨功夫。

3

鞏俐演戲總是這麼笨拙。

隨便舉個例子,

拍《藝妓回憶錄》的時候,

有一個雙手拋扇子的動作,

看似很簡單,但其實超難,

導演跟鞏俐說:

“這個技巧太專業了,

一般人是完成不了的,

所以我們也沒想要你來做。”

作爲一個配角,

鞏俐完全沒必要去練此技術,

順便找一個替身來做就行了,

但鞏俐跟導演說了一句:

“我行,我可以練。”

在接下來的五個月裏,

鞏俐每天都會練習兩千下,

最後拍這場戲時,

她完美地完成了拋扇動作。

憑着這個角色,

她拿到了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的最佳女配。

4

鞏俐天賦並不算好,

甚至可說很一般。

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

她連續三年報考藝術院校,

結果每次都落榜了。

第四次報考中戲,

依然還是差了11分,

要不是一位老師出於憐憫,

鞏俐根本就進不了中戲。

起步如此糟糕的鞏俐,

後來爲什麼能成爲鞏皇?

原因就在於她的笨拙。

她演戲總是不知道討巧,

總是很笨拙地去觀察生活,

總是很笨拙地去體驗生活,

總是很笨拙地去揣摩細節,

總是很笨拙地去提煉細節。

但正是這份笨拙,最後成全了鞏俐。

一次次笨拙的量變積累,

最後釀成了巨大的質變,

她的演技終於出神入化。

特別喜歡鞏俐的一句話:

“不見其長,日有所長。”

什麼是最快的捷徑?

不是聰明,是笨拙。

5

《騰訊傳》記錄了這麼一件事:

有一天,一個程序員,

後半夜做了一個PPT,

然後給馬化騰發了過去。

沒想到20分鐘後,

馬化騰就發回了修改建議。

最讓程序員喫驚的是,

PPT上有兩個字的間距,

跟其他字的間距不一樣,

但肉眼其實很難分辨,

沒想到也被馬化騰找了出來。

“馬化騰每天都到各個論壇去潛水,

不僅如此,

他還去搜博客、RSS訂閱,

因爲高端用戶不屑於去論壇提出問題,

他就主動追出來,去查、去搜,

然後主動和用戶接觸、解決……”

這麼多家企業做即時通訊,

爲何只有騰訊脫穎而出了?

恰恰就是因爲馬化騰很笨。

他只是笨拙地做好了一個個細節,

只是笨拙地做好了一件件小事,

沒想到騰訊竟然就成功了。

大家都覺得喬布斯天賦異稟。

其實並不是。

翻閱《喬布斯傳》全書,

你會發現他哭了157次,

平均三頁就哭一次,

倒在地上25次,

大哭並尖叫34次,

淚流滿面42次。

喬布斯並不是你想的那樣聰明絕頂,

他的腦力可能還不如你,

他的創業也並非一帆風順,

而是遭遇了很多黑暗時刻。

但他最後爲何能取得巨大成功?

正在於他的笨。

他總是確定一個目標後,

就開始笨拙地死磕,

死磕每一個細節,

死磕每一個體驗,

死磕每一個設計,

這樣的死磕最後成就了極致的產品。

成功只是一種結果和表象,

背後必定都有“笨功夫”在支持。

真正的高手,

都在踏踏實實地下着笨功夫。

6

而我們這些所謂的聰明人呢,

爲什麼反而活得這麼普通?

就在於我們喜歡幹兩件事情,

第一件:喜歡找捷徑。

各大書城前50名暢銷書裏,

差不多一半都是各種速成法。

點開手機上的知識付費平臺,

排名最前的永遠是這樣的內容:

《20天成爲會計高手》,

《一年內實現財務自由》,

…………

再看看我們生活的周遭,

也到處貼滿了這樣的廣告:

《30天寫出一手好字》,

《一個月減30斤,不反彈》,

…………

大家都忙着尋找成功的捷徑,

都想快快成名、快快升職、快快暴富,

卻很少有人選擇做一個笨拙的長期主義者。

但這個世界就是這麼奇怪:

想走捷徑的,最後都走了彎路。

想搞投機的,最後都掉進了陷阱。

而最後大成的人,都是長期主義者。

7

▲鞏俐用一個背影就演活了郎平

第二件:喜歡等待大機遇。

就拿演員這個行業來說,

很多演員總是不屑小製作,

總是不屑小角色,

一來就想找大導演,

一來就想拍大製作,

一來就想演大主角,

可大製作其實一年沒有幾部,

所以在非常有限的大製作中,

新人有幸能出演的幾率很小,

能演到大主角的幾率則更小。

很多演員就是這般等待“大運”降臨,

結果一天天把自己荒廢了。

而到最後,他們還喜歡說一句:

“她不過是運氣好而已,

碰到了陳凱歌、張藝謀,

我要是有她那麼好的運氣……”

作家王鹽有過一個觀察:

“如果你有機會接觸到高級官員、優秀企業家、大公司高管,

會發現他們在處理大問題時,

總會從一件小事情開始着手,

以具體細節爲切入點,

把大問題化整爲零,

一點一點地蠶食掉。

在真正下猛藥、搞大手筆前,

一定會潤物細無聲地做好準備工作。

所謂那些重大舉措,

只不過是萬事俱備後的臨門一腳。

那些沒本事的人呢,則正好相反,

他們永遠不屑於做小事情,

永遠說着似是而非的大話,

永遠都在等待一飛沖天的大機遇。

結果有一天大機遇真的來臨時,

他們才發現自己根本無法抓住它。”

很多很多人都是這樣,

正是因爲不把小事放到眼裏,

所以才丟了大事。

8

如果一個人要想成功,

就必須做好兩件事情。

第一件:做好不起眼的小事。

前幾天看了倪萍的一個訪談,

她在訪談中大讚鞏俐:

“鞏俐演的電影,基本上都是經典。”

爲什麼都是經典?

因爲鞏俐每次接到角色後,

都會花很長時間去體驗生活。

出演《秋菊打官司》時,

爲了說好陝西方言,

她去陝西農村呆了近半年,

最後說出的陝西話,

把當地村民都唬住了。

鞏俐之所以能成爲鞏皇,

就在於做好了這樣的一件件小事。

周國平有句話說得好:

“做成大事的人,

往往做小事也認真,

而做小事不認真的人,

往往也做不成大事。

我們總是覺得小事無關緊要,

其實生活沒有大事小事之分,

把時間拉長來看,

大事小事其實都有着相同的價值。”

當你不知道該做什麼的時候,

就把手頭的每件小事做好;

當你不知道怎麼開始的時候,

就把離你最近的小事做好。

9

第二件:笨拙地生活和工作。

楊瀾問:“你對自己的事業產生過懷疑嗎?”

鞏俐答:“沒有。”

鞏俐這輩子就認定了做個演員:

“但凡我認定了一件事情,

我就會專注地盡力做得完美。”

鞏俐跟很多演員不一樣,

她從來不迷茫,

她有一種沉澱的力量,

從不被很多事情干擾,

只執着於內心的堅守:

“人不需要活太多樣子。

你認真做一件事,

會解釋所有的事。

我覺得人一生中大部分的精力,

都應該只放在一件事情上。

把這一件事情做到極致,

勝過你把一萬件事做得平庸。”

鞏俐是個演戲很笨的人,

她演戲從不討巧、從不玩花活,

總是從最笨的體驗生活開始做起,

總是從大家不願做的小事開始做起。

鞏俐取得的每個影后,

都不是輕鬆的、漂亮的,

而是笨拙的、醜陋的。

鞏俐的這種做事方法,

讓我想起了作家王路的一篇文章,

這篇文章叫做《醜陋的勝利》。

我特別喜歡文中的一段話:

“不去做一些事情,

或者至少有條件有保留地,

不以某種方式去做一件事情,

尤爲重要。

它雖然看起來笨拙,

不容易取得成功,

但同時也是一種保護,

保護你在一條通向更遠的路上緩慢但紮實地行進。”

這個世界從不缺聰明,

但稀缺笨拙。

這個世界從不缺漂亮,

但稀缺醜陋。

這個世界從不缺聰明的失敗,

但稀缺“笨拙的勝利”。

這個世界從不缺漂亮的失敗,

但稀缺“醜陋的勝利”。

本文轉載自“拾遺”(ID:shiyi201633)一個有趣、有品、有態度的文化生活微刊。

戳這裏爲我加顆小星星

公衆號一言不合就改版,

“星標”我才能更方便接收消息哦。

現在只需三步:

猜你喜歡↓↓↓

給中年人看病,一定得懂點玄學

中國式逗娃,給我們的童年留下了多少陰影?

“兒子最愛的人不是我,我卻很開心”

喜歡就給我個“在看”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