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人口普查開始了,猜一猜深圳、瀋陽人口會變成多少?

這樣大的一個國家,普遍經常地調查、登記、改動、校對,絲毫不能有疏忽與模糊。這須具有一種精神力量來維持。

——錢穆《中國曆代政治得失》

來源:吳曉波頻道

文 / 巴九靈

第七次人口普查(“七普”)來了,很多認知將隨之更新,很多榮耀與難堪,也終於要公開了。

舉個例子,簡單解釋一下“更新認知”。

1990年“四普”,常住人口排名前五的省份依次是:四川(含重慶)、河南、山東、江蘇、廣東。

九年後,直到《中國統計年鑑1999》中,人口前五大省依然是:河南、山東、四川、江蘇、廣東——除了四川(由於重慶升級爲直轄市)人口從第一掉到了第三之外,其餘排位毫無變化。

2000年“五普”,前五名變成了:河南、山東、廣東、四川、江蘇——廣東躍居第三。

又九年後,到了《中國統計年鑑2009》中,前五名依次是:廣東、河南、山東、四川、江蘇——廣東已經成爲中國人口第一大省,但是和第二名河南的差距,只有100萬人。

2010年“六普”,廣東和河南(降爲第三)的常住人口差距,拉大到了1000萬。

發現了嗎?每隔十年一次人口普查,廣東的人口數據就要跳一跳。暴增顯然不是在最後一年裏發生的,只不過每到人口普查時,我們纔有機會修訂之前的誤差。

因爲每年公佈的各地人口數據,是抽樣調查得出的,抽樣率大概在1‰~5‰之間。這種比例的抽樣,對於人口自然增長的小型封閉經濟體還行,對於面積和歐洲差不多、人口是歐洲兩倍的中國來說,顯然不夠用。

每隔五年,我們會隆重一回,搞個1%人口抽樣調查。這個抽查的質量……一言難盡。

只有每隔十年,我們會進行人口普查,觸達每一位國民。第六次人口普查登記結束後,根據質量抽樣調查結果,漏登率只有0.12%。

這就是“普”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普”

“七普”又將告訴我們很多事情,比如人口出生率低到了何種地步、全國男女比例如何、有百分之幾的大學及以上文憑、“10後”共有多少人……

以及我們今天要探討的,全國人口格局將變成什麼樣。

“七普”的標準時點是2020年11月1日,所以目前還在摸底準備階段,至於結果公佈,按慣例要到明年勞動節前後了。

在此之前,我們可以根據現有信息猜一猜,各地人口會有怎樣的變化。

例如,最直接的問題是:普查之後,深圳人口會變成多少?瀋陽人口又會變成多少?

已知1:2009年深圳統計公報顯示,年末常住人口891.23萬。

已知2:2010年“六普”結果顯示,深圳常住人口1035.84萬。

暴增140多萬。

已知3:2019年深圳統計公報顯示,年末常住人口1343.88萬。

問:“七普”深圳會有多少人口?1490萬?

賬可沒這麼好算。

已知4:1999年深圳統計公報顯示,年末常住人口405.13萬。

已知5:2000年“五普”結果顯示,深圳常住人口700.84萬。

暴增近300萬人……

深圳人口,簡直是一門玄學,不普不知道。

接下來,我們將利用更多信息來進行推算。

但在此之前,需要釐清一個概念。時常有人會拿出一份《基於移動大數據的深圳市人口統計研究報告》,說深圳人口已經超過2500萬:

不過,討論一座城市的人口,一般是指常住人口,常住意味着“居住時間超過半年”,此外的只能算流動人口。

今年4月深圳官方曾表示,實際管理人口超過2200萬。無論是2200萬還是2500萬,都是常住+流動人口,不能直接當作一個城市的一般人口數。

所以,我們要尋找最靠近“常住”這一概念的數據進行推算。

除了人口普查,我國還有各類普查,例如經濟普查、農業普查等等。第四次經濟普查結果今年年初纔出爐,新鮮熱乎,裏面的一組數據正好能幫到我們。

“四經普”結果顯示,截至2018年底,深圳“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共有1243.54萬人。

* 法人單位包括企業、機關、事業、社會團體和其他。

這些就是深圳的“打工人”(其實也包括他們的老闆),他們大概率會在深圳住滿半年。

除了法人單位從業人員,還有“個體經營戶從業人員”。深圳沒有公佈這個數據,但是公佈了個體經營戶共有49.39萬個。根據其他城市的情況,每個個體戶平均對應2.0~2.8個從業者。

我們取保守的2.0來估算,那麼深圳“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個體經營戶從業人員”共有98.78萬人。

二三產業算清了,雖然深圳市第一產業微乎其微,還是要照顧一下。根據“三農普”數據,截至2016年底,深圳“農業生產經營人員”共有2.72萬人。

三者相加,得出深圳的“生產者”共有1345萬人——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了統計公報中的2019年末深圳市常住人口。

* 三者之間也會有重複,個體戶可能同時是單位從業人員或農業生產者。不過深圳“打工人”比例極高,所以影響不大。不過,這些“生產者”未必都常住深圳,這更有可能影響我們的結論。

真實的深圳人口當然遠不止這個數字,因爲深圳這座城市再年輕也有60歲以上的人口、16歲以下的人口,以及處於勞動年齡但並未工作的人口。

問題是,深圳的“不事生產者”有多少人?

或者說,深圳的“生產者”和“不事生產者”比例大概如何?

對比上海,公報常住人口2428.1萬,用同樣方式算出的“生產者”1300.3萬。深圳的“生產者”比上海還多,難道真有2500萬人?

深圳、蘇州、杭州、寧波比例奇高

天津比例奇低

可惜不能這麼算。

不同的城市,“生產者”和“不事生產者”的比例顯然不同。深圳這樣的新興城市,往往會有更多“生產者”,或是更多“常住外地的生產者”;而上海,容納着更多“不需工作者”,或是更多“已經實現本地化的生產者”。

所以,只能和自己比。

我們可以參考深圳市2010年的數據,經過“六普”和“二經普”後的修訂,人口和就業人員的數據都比較紮實。

2010年,深圳“生產者”佔“常住人口”的比例爲73%。如果這個比例至今依然成立,那麼1345萬生產者對應的常住人口應爲1840萬。

因此,請允許小巴做一個大膽的猜測,“七普”深圳人口將超過1800萬。

歡迎有理有據的反駁。

除了榮耀,當然也有難堪。

根據“四經普”和“三農普”的數據,瀋陽“生產者”只有402.1萬人。如果只看二三產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打工人”),則只有219.0萬人,與2013年相比銳減39.2%。

如果用2010年的生產者佔比推算,“七普”瀋陽人口將滑落至750萬。

2019年統計公報中,瀋陽市常住人口爲832.2萬人。相比之下,變動倒不算十分誇張。

至於大連、長春、哈爾濱,已經不在統計公報中公佈常住人口數字了……其餘數據也不充足,無法推算。

除了東北,還有一個地方值得關注——天津。

根據“四經普”和“三農普”的數據,天津“生產者”只有652.1萬人,如果只看“打工人”,則只有496.1萬人,這個數字低到超乎想象,幾乎只有北京的三分之一。(就是在第四次經濟普查中,天津覈減GDP 5400多億)

如果用2010年的生產者佔比推算,“七普”天津人口將滑落至1160萬。

而2019年天津統計公報中的常住人口數字爲1561.8萬。

這個數字太過魔幻,以至於我不敢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