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元年(1399年),刚刚登基的建文帝,为了消除来自藩王叔叔们对皇权的巨大威胁,在初来乍到、立足未稳之际,就草草地掀开了削藩的序幕,短时间内,周王、代王、湘王等人,要么被废为庶人,要么不堪受辱自杀,搞得各地藩王都是人心惶惶。身处北平的燕王朱棣不甘于坐以待毙,加之自己对皇位也是觊觎已久,便趁势打着“清君侧、靖国难”的旗号,起兵造反,史称“靖难之役”。

靖难之初,燕王朱棣的实力根本不能和建文帝朱允炆同日而语,建文帝是占着绝对优势的,但由于建文帝用人不当和指挥失策,导致朱棣在战争中不断取得胜利,实力不断增大,相反,建文帝的实力则不断被削弱,直到建文四年(1402年),形势发生根本性逆转,建文帝大势已去,燕军兵临南京城下,破城之际,作为建文帝近侍的解缙、胡广、王艮三人展开了一次意味深长的对话,接着就各奔前程,迎来了各自的命运。

解缙、胡广、王艮三人都是江西吉安府人,其中解缙是洪武二十一年进士,胡广、王艮分别是建文二年的状元和榜眼,都是饱读圣贤书的学者,当时解缙是翰林待诏,胡广、王艮都是翰林院修撰,虽说级别不高,但都是建文帝身边的人,深得信任。而从三人的此次对话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群情激愤、慷慨激昂固然容易,但危难时刻终显本性。

三人这次对话的地点是在邻居吴溥家里,危难时刻,三人谈论的自然不是诗词歌赋,而是他们的前途命运问题,眼看着建文帝即将倒台,首先是解缙口若悬河,慷慨激昂,陈说君臣大义,表达了视死如归的决心。胡广也不甘示弱,表现得大义凛然,声称决不妥协,甘愿以身殉国,唯独王艮一言不发,只是默默独自流泪。三人散去后,吴溥的儿子也被解缙、胡广的慷慨之词所感动,表示道:“解、胡二伯叔果然有操守,千古后必成佳话!”,但吴溥只是微微一笑,并表示:“不然,解、胡二人死不了,肯死的唯有你王叔叔!”

父子俩话还没讲完,就听到胡广大声对家人喊叫:"外面很喧闹,小心看好猪啊。"吴溥苦笑着说:"连一只猪都舍不得,难道舍得生命吗?"姜还是老的辣,果不其然,解缙当晚就跑出城外向朱棣投降去了,在史料中还留下了“缙驰谒”的不光彩记录,而胡广也不甘于人后,第二天就投降了,只留下了“召至,叩头谢”的记录,与刚刚的慷慨陈词成了鲜明对比,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极大的讽刺吧!而当晚一言不发的王艮却在回到家之后,对自己的妻子说:“我是领国家俸禄的大臣,到了这个地步,只能以身殉国了。”然后就从容赴死,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心中的承诺。

“缙驰谒”“召至,叩头谢”的二人在多年之后也迎来了各自的结局。二人投降后,都受到了朱棣的重用,共同成为了永乐初年的内阁七大臣之一,解缙还奉命主持编纂了大名鼎鼎的《永乐大典》,但之后就卷入了朱高炽和朱高煦的储君之争当中,被朱棣逮捕入狱,最终落得个冻死雪地的下场,令人不胜唏嘘!

而胡广相较于解缙还算是比较幸运的,后来被封为文渊阁大学士,死后被追封为礼部尚书,谥号 “文穆”,成为了明朝第一个获得谥号的文臣,但不论他成就如何,他的本性最终还是表露无遗。

据记载:

缙初与胡广同侍成祖宴。帝曰:“尔二人生同里,长同学,仕同官。缙有子,广可以女妻之。”广顿首曰: “臣妻方娠,未卜男女。”帝笑曰:“女矣。”定已而果生女,遂约婚。缙败,子祯亮徙辽东,广欲离婚。女截耳誓曰:“薄命之婚,皇上主之,大人面承之,有死无二。”及赦还,卒归祯亮。

也就是说,当初解缙和胡广二人正当深得朱棣信任的时候,解缙已经有了一个儿子,而胡广的妻子也正在怀孕,朱棣断定胡广妻子必生女儿,便赐婚于二人子女,后来胡广的妻子果然生下了一个女儿,解缙和胡广自然而然也成为了亲家。可二人的子女长大后刚完婚不久,解缙就因惹怒朱棣而被逮捕入狱,儿子也被流放辽东,这时胡广便彻底露出了丑恶的本性,眼看亲家落难,他不断不出手帮一把,为了明哲保身,反而逼自己的女儿退婚,可他的女儿却是个贞洁烈女,亲手割下自己一只耳朵送到父亲面前,以表心志:“我的亲事虽然不幸,但也是皇上做主,你答应过的,怎么能够这样做呢,宁死不退!”一名饱读圣贤书的国家大臣,气节还不如一个弱女子,可叹!解缙的儿子最终也得到赦免,回到了妻子的身边。

实际上,解缙、胡广、王艮三人的本性在谈话当晚就表露无遗,三人都是饱读诗书的大学者,这是他们的共同点,也是唯一的共同点,王艮是一个坚守原则、说到做到的人,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他将对建文帝的忠诚坚守到了生命的终点,他的结局,我们可怜,但很敬仰!而解缙、胡广却是两面三刀、反复无常的投机分子,他们的行为,我们理解,但很鄙视!

任凭历史的沧桑如何巨变,王艮依然是我们所敬仰的能够坚守原则、有气节的人,而解缙、胡广二人,他们固然在其他方面都取得了各自较高的成就,但这些都无法抹去他们在历史上留下“缙驰谒”“召至,叩头谢”不光彩记录,这一点,或许将永远受人诟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