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你一个问题,人们为什么偶尔会犯“无知”?

也许听到这个问题,有些人会嗤之以鼻说,害,不就是因为知道得太少了呗。

如果你真的这么想,那你就把这件事想简单了。

分享一个听来的小故事吧。你知道在森林景区里最引起火灾的东西是什么吗?

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估计是烟头、火柴、打火机之类的易燃物。但其实都不对。

真正让护林员担心的东西,其实是那些被随意丢弃,且没有喝完的瓶装水。

你可能会诧异道,水不是“克”火的吗?怎么会导致火灾呢?

其实,这背后的原理很简单。没喝完的矿泉水,像是一个凸透镜,在阳光的照射下,一下子就会把干枯的树叶给烧着。火灾就这么发生了。

仔细想想,你会发现“矿泉水引发火灾”这件事很有趣。每一个环节你都能理解——矿泉水瓶是凸面的,看起来像凸透镜。凸透镜能汇聚阳光,把树叶烧着。

整件事拆开,其中的每个步骤,我们都知道。但是,我们对事件的整体,却一无所知。

从这个角度看,无知的产生,并不是出于我们不知道,而是我们没法在已知的信息之间建立起正确的关联。

当然,无知产生的原因其实非常的复杂,以上说的不过是其中之一。但不论是哪些因素,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只会越来越“无知”。

这个结论乍一听似乎有点反常识。毕竟社会进步意味着知识的传播效率递增,人们难道不应该知道的越来越多吗?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弄明白,“无知”和“知道”,这两者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首先,它们并不是反义词,彼此之间互为交集,互为容器。

只有“无知”在前,你才能“知道”,不然就是无水之源。

说人话就是,不管什么事,我们得先问出问题,才能获得答案。而问题本身,某种程度而言,不就是一种无知吗?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苏格拉底“知识圆圈”的故事。

有一天苏格拉底给学生们上课,他在沙地上画了一个圆圈,说这里是他已知的知识,而圈外就是无知的知识。然后耐人寻味的对学生说,“看吧,我知道的越多,接触的无知也就越多。”

这便是那句“我唯一知道的事,就是我一无所知”的由来。

有人统计过,人们在网络上提出的问题总量,达到了恐怖的的数以亿计。而问题为什么会被提出?很简单,“无知”呗!

是的,无知其实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把这个结论当成基础,我们就会发现,人类的很多行为,其实都在意无意地创造无知。

典型的例子就是,常识有可能带来无知。

你可能会觉得奇怪,常识不就那些确定无误的知识吗?它明明为我们提供了知识的增量,怎么会导致无知呢?

什么叫常识?它的本质,其实是被封装的二手知识。也就是把经时间筛选过的知识,放在一个极其简洁的结论里。它的好处显而易见,我们不必亲自校验每个知识,传播的效率提高了。但是,它也会导致一个结果。那就是我们“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

比如,太阳从东边升起我们都知道。但事实上,我国的黑龙江省就只能看到太阳从东南而不是正东方升起。因为太阳是在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之间移动,最北也只能到北回归线,到不了黑龙江省。

这就是常识的危险所在。一旦一个知识成为常识,我们就特别容易对它背后可能的特殊性甚至错误性视而不见。它很容易成为“房间里的大象”,成为社会的共识。

你可能会质疑说,假如一个知识是错的,那我们直接“拨乱反正”,把正确的版本告诉大家不就行了?道理是这个道理,可这件事没那么简单。因为一个常识被大家接受,很多时候,是社会长久潜移默化的结果。

比如下载的“载”,其实是读第四声,但社会第三声念的人多了,即便是通读新华词典的学者,也不大可能念准第四声了。

所以,某种程度来说,支持常识的普及化,就是在纵容无知的泛滥。但就像经济学家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凡有收益,必有代价”。为了增加知识传播的效率,鱼龙混杂的现象在所难免。这恐怕就是所谓“知识的诅咒”吧。

作者简介:西门君,前《跑男》一二季现场导演,目前就读浙大传播学在职研究生。关注我,学习最接地气的传播学知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