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一個孩子長得多好看、能力多優秀,他終將走向社會,變成社會的一份子。

所以,學會和他人相處,是孩子終生無法繞過的課題。

——鹿媽

◆◆

作者 | 李核桃

來源 | 女兒派(nverpai)

近日,郎平在某綜藝上分享了一個故事。

她有一個教師朋友,從小到大對孩子管束頗多。

孩子新結交了一些朋友,教師朋友說:“你不要跟這些孩子玩,他們是不好好學習的孩子。”

孩子成年後,生活圈子小得可憐,一個朋友都沒有。

假期就躲在家裏玩遊戲,特別宅,最後連大學都沒上。

教師朋友這時候急了,對孩子說:“我也不能老養你,你要出去找工作啊。”

孩子卻說:“我不去工作。”

因爲從小沒有跟同齡人好好玩過,孩子不太懂如何與人打交道,害怕接觸人,已經出現了社交恐懼。

郎平覺得特別惋惜。

“其實這是個特別聰明的孩子,現在等於就是毀了。”

這件事也給郎平提了一個醒:孩子如何交朋友,父母不要做太多的干涉。

“小孩子只要不出格,就讓他們玩吧。”

好好學習固然重要,但積累社交經驗也是孩子成長的一部分。

正如郎平在節目中所說,父母過度干涉孩子社交,是很危險的。

小時候,我跟同學鬧矛盾,被氣哭了,回去告訴大人。

大人說:“那個孩子就是調皮,下次你別跟他玩了。”

班裏轉來一個女生,染了黃頭髮,我覺得很新奇。

大人說:“好孩子誰染頭髮?你少跟她玩。”

同桌是一個愛美的小姑娘,喜歡照鏡子、扎各種髮型,衣服混搭着穿。

大人又說:“她心思都在打扮上,不在學習,別跟她玩。”

類似“某某如何如何不好,你別跟她玩”這樣的叮囑,從小到大我聽了太多。

現在的我經常感到寂寞,知心朋友就那麼幾個,到了新環境也要很久才能適應。

我渴望有很多朋友,但每認識一個朋友,我很快就能在她身上找到“如何如何不好”的地方。

俗話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我也明白這個道理,但實踐中往往不由自主就進入一個社交死衚衕。

現在回想,就是因爲小時候缺乏與同齡人的磨合、溝通、對峙、談判、妥協,缺乏孩子之間那種“一會兒打架一會兒又和好”的不較真社交態度,我纔對交友這件事形成嚴肅刻板的印象。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魏坤琳指出:

“孩子的朋友圈應該是自然形成的,家長要讓他們自然篩選。”

你要知道,孩子是從來不在乎朋友是什麼家庭出身的,能玩到一起就好。

讓孩子以自己舒服的方式交朋友,他才能在自然篩選中積累起豐富的社交經驗,自如地應付人際關係。

不用擔心孩子學壞,父母的三觀就是孩子的三觀。

令人不適的友誼,孩子也會自行遠離。

杭州有個小女孩叫王紫萱,爸爸不擅長社交,媽媽脾氣急。

她因此受到影響,跟同齡人處不好,每次到了新環境都很難融進去。

媽媽便爲她安排了一個party,邀請小朋友來玩,並貼心地制訂了一系列“交友方案”。

party上的座次安排,她手把手地教女兒:你坐這裏,某某坐這裏,某某坐那裏。

與人打招呼,媽媽一句話一句話教她怎麼說,教她背歡迎詞,甚至連歡迎時的語氣都要提前演練好。

還帶她彩排流程,讓女兒像導遊一樣提前走一遍玩耍路線,一路說什麼、做什麼,都要記住臺詞。

小朋友們來到後,媽媽又鼓動女兒去接待、歡迎、致辭。

本是孩子之間開開心心玩耍的party,被媽媽安排得像個典禮。

孩子完全體驗不到交友的樂趣,只感受到“典禮”的程式化和無趣,非常抗拒。

女兒經常忘詞,媽媽或批評或指責,或見縫插針讓她鞏固記不熟的交際用語。

媽媽操碎了心,孩子卻玩得一點也不開心。

玩耍中,女兒想要另一個孩子的氣球,媽媽連忙上前指責“不可以這樣”。

女兒當衆丟面子,便越發蠻橫,把氣撒到另一個孩子身上。

諷刺的是,媽媽一邊鼓勵女兒多交朋友,一邊又用功利化社交,爲她限定朋友圈。

連參加party的三個小朋友都是媽媽“精心挑選”的。

其中一個叫“慢慢”的小朋友與女兒比較熟,便得到了特別優待,歡迎詞都刻意加了一句與衆不同的。

這也導致女兒仍然只與慢慢玩得好,與其他兩位新朋友關係淡淡。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錢志亮說:

“比起對孩子不聞不問的家長,最讓人感到頭疼的反而是那些對孩子過度重視的家長。”

交際用語一句句背,說話語氣一遍遍調試,連孩子做夢家長都暗示她要夢到朋友。

這樣事無鉅細的指導,看似體貼入微,實則細思極恐。

父母密不透風的管束,只會逼得孩子越發討厭社交。

有的家長可能會走向另一個極端:大家不跟你玩?沒關係,爸爸媽媽陪你玩。

綜藝《親愛的小課桌》上的凱凱媽就是這樣的。

媽媽平常給凱凱佈置了太多作業,導致凱凱沒時間跟同齡人玩。

在經歷搭訕失敗、強行入羣失敗、嚇唬小朋友以引起注意未果、自說自話等一系列尬聊後,他失落地離開了。

回家後他告訴媽媽:大家都不跟我玩,後來我就寫作業去了。

媽媽說:

“那也好呀,你要玩什麼?你跟我講,我們晚上再陪你玩。”

大人跟孩子玩,怎能代替孩子們之間的玩呢?

主持人李艾說:

“大人總會讓着孩子,尤其是小孩子,所以小孩子必須要跟他的同齡人在一起,他才能感受到真正的人際關係是什麼樣子的。”

孩子們之間,會爭搶玩具,會被拒絕,會意見不一致……有各種各樣的磨合。

他們會在反覆磨合中逐漸找到彼此都舒服的交往方式,建立起情感聯結。

這個聯結過程是孩子憑自己的智慧爭取來的。

而大人卻不會跟孩子較真,往往在孩子不高興時妥協、退讓、放棄原則,但這不是真正的社交。

更重要的是,朋友帶來的快樂,是家長取代不了的。

因爲大人很難像孩子一樣認真玩耍。

而孩子們之間卻可以玩得更開心,大家有分工、有配合、有協調、有分享,玩得真誠而暢快。

鼓勵孩子跟同齡人玩,就是讓他體驗交朋友的樂趣,感知社交的魅力,在玩樂中學會與人相處。

綜藝《告訴世界我可以》裏有一個小女孩叫李愛楊,沒有上幼兒園。

她家有一整牆的圖書,媽媽教了她很多文化知識,她小小年紀就會背很多古詩,用英語講故事,自學了很多才藝。

她成長得很快樂,也很自信,連專注力都比一般小朋友強,才5歲就能連續看一兩個小時的書。

唯一的遺憾是,因爲長期跟爸爸媽媽在家,沒有去幼兒園,她沒什麼朋友,只有兩個成年人做朋友。

父母看她沒有提出來跟小朋友玩,並沒有意識到有什麼不妥。

直到一次家庭聚會,她見到了幾個同齡小朋友。

她一方面很羞澀,不知道怎麼同小朋友打招呼,另一方面看到同齡人又很開心,或瘋跑着追逐,或開心地玩遊戲。

朋友要回家了,一向乖巧的她忍不住鬧情緒,怎麼哄都哄不好。

父母明白了:孩子渴望交朋友,渴望同齡人。

他們這才下定決心,要送孩子去幼兒園,並計劃日常多聯繫朋友,給孩子創造與同齡人相處的機會,不能老讓孩子躲在家裏了。

看孩子玩得多開心啊!跟朋友一起,連轉個圈圈都是有趣的呢!

父母終於意識到:

再多的玩具,代替不了玩伴。

再優秀的父母,代替不了朋友。

衆生萬象,各有不同。

讓孩子多接觸同齡人,他們才能見識人間百態,體驗社交情感。

真正好的父母,不會拒絕孩子交朋友。

THE END

本文來源於女兒派(ID: nverpai),關於養育女兒的乾貨,這裏都有;關於養育女兒的苦甜,這裏都懂;願她們一生純良,一生知禮,一世得體。

本文屬於政務公益宣傳,對於文字或者圖片有異議的,請聯繫刪除!

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喜歡文章,點擊在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