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義偉/文敬請讀者朋友留意,本篇主要分析芯片製造技術的進展,相對而言要專業一些,筆者儘可能做到簡單明瞭、深入淺出。

一枚芯片是如何製造出來的呢?

簡而言之,芯片的母體是硅晶片(也稱晶圓),形狀類似於一張光盤,在這張圓形的晶圓上製作出一枚枚方形(長方形或者正方形)的芯片。這有點類似於我們在照相館拍證件照,一張感光紙上能印出9張或更多照片。

製造芯片的主要設備是光刻機和蝕刻機,其中光刻機是利用照相原理在晶圓上畫出電路圖,蝕刻機則是將這些電路圖刻出來並進行加工,然後經過測試、將合格的產品切割下來進行封裝(封測),就可以出廠了。這些設備中,光刻機是最重要的,因此光刻機也就成了全套芯片製造設備的代名詞。

對於單個的芯片而言,在面積固定的情況下,電路越多、越密集,則芯片的功能越強大。舉個例子,我們用的手機,塊頭一直沒有多大變化,但功能越來越強大,這就是芯片中的電路不斷密集的結果。現在最高級的芯片,其電路密集的程度已經達到7納米,也就是一根頭髮的萬分之一。而臺積電的製造工藝,很快就要達到5納米甚至3納米。

對於一塊晶圓而言,晶圓的面積越大,單塊晶圓所能製造出的芯片也就越多,所以芯片廠都希望用大塊的晶圓生產芯片,這就是我們常常接觸的概念,8寸晶圓廠,或者12寸晶圓廠。過去幾十年,臺灣當局在審覈臺灣芯片廠商到大陸投資時,是嚴格控制晶圓廠的尺寸的。2002年,陳水扁當局勉強開放臺灣8寸晶圓廠到大陸投資。2016年2月,趕在蔡英文5月20日就任之前,馬英九當局批准臺積電到南京投資設立12寸晶圓廠。

臺積電之所以遙遙領先其他芯片製造廠,原因就在於它在光刻機領域作出了突破性的貢獻。

這裏面的關鍵人物是林本堅。

林本堅祖籍廣東潮汕,1942年出生在越南,在越南西貢長大。1959年,林本堅獨自一人到臺灣讀高中,之後考入臺灣大學。大學畢業後林本堅赴美留學,並於1970年獲得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電機工程學博士學位。1970年至1992年,林本堅在IBM工作。1992年至2000年,林本堅在美國創業。2000年,林本堅返回臺灣加入臺積電。

在IBM期間,林本堅就是光刻技術領域的奇才。1975年,工作僅5年的林本堅做出當時光刻領域最短波長的光線,他自己把它命名爲深紫外線(DEEP Ultra-Violet,簡稱DUV)。後來,DUV成爲光刻顯影技術的主流。

現在中國芯片廠商求之不得的設備EUV(極紫外線)光刻機,就是在DUV技術基礎上發展出來的。

發明這項頂尖技術的,還是林本堅。

在做出DUV光線11年之後,1986年,林本堅意識到,原來的微影技術已經走到了盡頭,很難再發展了。

這個時候微影技術所能觸及的最短的波長,是157納米。全世界的頂級光學專家,都面對着157納米這樣一堵高牆,再也無法前進一步。

在無法前進之際,林本堅開始進行反向思維。既然157納米無法突破,還不如退回到193納米,然後在鏡頭和晶圓之間加入其它介質,是否就能做出更短的波長呢?

之前的技術,就是鏡頭面對晶圓,通過拍照畫出電路圖,鏡頭和晶圓中間什麼都沒有。

林本堅的設想,是在鏡頭和晶圓中間加入一層水。

這個設想的原理其實很簡單。舉例說明,我們把筷子放進水中,筷子看起來就折彎了、變粗了。之所以出現這種景象,是因爲水改變了波長。

而根據林本堅的設想,193納米的波長,經過水的折射後,就變成了134納米。

林本堅將這種方法稱爲浸潤式微影技術(Immersion Lithography),之前的技術稱爲乾式微影技術。

林本堅1986年發現浸潤式微影技術後,繼續進行研究,完善技術方案。在這個過程中,2000年,林本堅離開美國來到臺灣,加盟臺積電。

2002年,在比利時召開的一個光電學會技術研討會上,林本堅向全球同行公開了自己的發現和設想。

這個設想一下子把來自世界各地的同行們震住了。

在林本堅發表演講之前,本來大家的討論焦點,是集中在157納米乾式微影技術上的。現在不得了了,林先生竟然找到了更短的、134納米波長的光波。

突破性的進展也招致猛烈的反對。那次研討會之後,對林本堅技術方案的反駁洶湧而來,反對方列舉的理由看起來似乎也有些道理,比如利用水做介質容易污染,水中的氣泡會影響曝光等等。

還有一些干擾的背後是來自資本的力量,因爲在157納米這個層級,國際級的大廠已經投入了鉅額的研發經費,林本堅的發明,意味着這些研發前功盡棄。有業內高層爲此向臺積電施壓,要求臺積電管管林本堅,讓他收斂點,“不要攪局。”

張忠謀是何等人物?!面對林本堅這樣的奇才,面對這樣一個在技術上一枝獨秀、一騎絕塵的機會,他怎麼會摁住林本堅不讓他發揮呢?!

張忠謀給予林本堅的,是堅決的支持。

針對質疑方提出的技術問題,林本堅和他的團隊一一進行研究攻關,在半年內發表了3篇學術論文進行回應。

同時,林本堅帶着自己日漸成熟的技術方案,到美國、日本、荷蘭、德國,與相關技術廠商進行深入的溝通。

絕大多數廠商對林本堅的技術方案將信將疑,其中一個美國的大廠代表表示,他們絕對不會用這項技術。

只有荷蘭的ASMI(阿斯麥爾)公司認爲林本堅的技術方案是可行的,代表了光刻機未來的發展方向。

於是雙方展開了合作。(未完待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