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军事能力对历史上的皇帝进行排名,李世民当之无愧是第一。如果按名将进行排名,李世民也名列前茅。有人对初唐名将做了一个排名,大多数人认为,李世民是李渊朝第一名将。李世民的军事能力如何突出?我们从他的几次实战中可以看出来。

首先,我们先看一下李世民亲自领兵独立作战的第一场胜仗——浅水原之战。

浅水原之战发生在李唐和陇西的薛仁杲之间。陇西军的前身和李唐一样,也是出自北朝,有着强悍的战斗力。之前,李世民和薛家打了两仗,第一次小胜,第二次失败,这样一正一负,也算是平手。这一次,李世民前两次的吸取教训,采取了以守为主的策略。因此,不管敌人如何叫阵,他只是闭门不出,还下了一道命令:敢言战者斩。

这时候的李世民刚刚20岁,按说正是血气方刚的时候,但他会隐忍,对敌人的叫阵充耳不闻。他的理由也很充分:唐军刚刚战败,士气比较低落,而对方刚打了胜仗,既有骄傲之心,又有轻敌之心,现在要做的,是让时间平复我方士气,争取一战而胜。

李世民与薛家军整整相持了60多天。消耗战拼的是综合实力,薛仁杲没了粮食,他的几个部将带着人马投奔了李世民。

李世民看到,机会来了。他让行军总管梁实到浅水原扎营诱敌。

薛家军的主帅罗很高兴,立刻带上自己的精锐部队出击。可梁实在营寨里还是不出战。罗急了,他的营地没有水,只有速战速决才是唯一的活路。为了打胜仗,罗下了死命令:全力进攻。

看到罗的焦躁,李世民知道,是时候出兵了。他让庞玉陈兵浅水原,和罗交战。

庞玉和罗对阵,眼看就要支撑不住了,李世民带着大军出其不意从原北冲出来。

李世民身先士卒,带着几十个骑兵冲在前面,很快来到阵前。他们和庞玉里外夹击,很快就让罗溃不成军。

打败了罗,李世民又带着2000骑兵乘胜追击。这时候,军队出现了不同声音。李世民的舅舅窦轨说,薛仁杲的视力不能小觑,不如先观察观察再决定是否继续战斗。

李世民坚决反对。他表示,进攻是深思熟虑后的决定,不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现在我方士气正盛,大有破竹之势,绝对不能失去这个好机会。

就这样,李世民带着2000先头部队进攻薛仁杲。还没交战,薛仁杲的几名骁将就投奔了李世民。围城的当天夜里,很多守城的士兵投降。薛仁杲看到军心散了,只好放弃抵抗,开城投降。

20岁的李世民一战而胜,成功拿下了薛仁杲,解除了大唐在陇西的威胁。从这段历史可以看出来,李世民的成功除了靠武力,还靠脑子。他善于思考,根据战场情况,作出准确判断。这一点很重要,这是成功的关键。

除了会思考,李世民还经常亲自侦察敌情。和王世充的战争很艰难,但李世民照样亲自带侦察兵。他要掌握第一手材料,这样才能做出决策。

一次,李世民带着人完成侦察任务后,侦察兵回去了,他带着一个贴身甲士登上一座小山坡。天气很好,两人在山坡上躺下,不一会儿居然都睡着了。他们没有想到,就在他们睡觉的时候,王世充派人包围了他们。

一只老鼠跑到甲士的脸上,把他惊醒。甲士这才发现,他和李世民被包围了!

甲士叫醒李世民。两人翻身上马,奋力冲出包围圈。敌人紧追不舍,李世民抽出随身携带的大羽箭,一箭射死了敌军将领。敌人吓坏了,也不敢再追。李世民有惊无险地回到自己的营地。

李世民打仗中的拼命二郎精神,也是他成为名将的重要原因。

武德三年四月,和宋金刚的战斗中,宋金刚粮尽北逃,让大将寻相殿后。李世民很快追上寻相并打败了他,然后又乘胜追击,一天一夜追了二百里,打了几十仗。

高强度急行军,年轻的李世民没事,但他手下的人顶不住了。有人建议先安营扎寨,等步兵和粮食跟上来再追。李世民坚持乘胜追击,不给敌人喘息的时间和机会。

在雀鼠谷,他们追上了宋金刚。一天之内,双方打了8仗。到了晚上,终于可以休息一下了。此时的李世民已经两天没吃饭,三天不解甲了。因为骑兵追敌人跑得太快,军粮跟不上,军中只有一只羊,李世民和将士们共同把羊分吃了。

第二天,李世民带领骑兵继续进军。他们很快到达介休城下。双方在介休又展开一场大战。宋金刚彻底失败,并州收复,李世民又立战功。

年轻时的李世民,就是一个拼命三郎形象,尤其是打起仗来,不顾一切地抓住机会,以求尽快取得胜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