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19日,志願軍第38軍跨過鴨綠江,拉開了“立國之戰”的序幕。此後三年間,中朝兩國軍民並肩作戰,共同抗擊美帝侵略,譜寫了一曲革命英雄主義的讚歌。儘管兩國在戰前並沒有簽署同盟條約,但志願軍在朝鮮戰場的犧牲、發揮的作用,遠遠超過了紙面意義上的盟友。時至今日,人們仍將中朝關係比作“鮮血凝成的友誼”。

然而,在火熱的戰鬥情誼之下,也存在着許多矛盾與分歧,尤其是在涉及各自利益與重大決策的問題上,雙方都有不同的考量,甚至採取完全對立的主張。在這方面有一個典型的例子,那就是軍隊指揮權的問題。

01樸一禹的口信

1950年10月8日,毛主席致電金日成,中國方面已經決定出兵,儘快派人商討志願軍入朝各項事宜。當日下午,朝鮮內務相樸一禹抵達瀋陽,他催促志願軍儘快出兵,並商討了後勤事宜。同時,樸一禹轉達了金日成的口信,希望志願軍入朝之後,把指揮部設在平壤北部的德川,因爲朝鮮人民軍指揮部也在那裏。

金日成很早就考慮到了軍隊的統一指揮權問題,可他最初的想法很簡單,朝鮮人民軍暫時失利的情況下,志願軍只是過來幫忙頂一頂,指揮權自然歸屬朝鮮方面。當他得知中國派了數十萬大軍入朝作戰時,才感到事情重大,可又不方便直接說由他統一指揮中朝軍隊,所以才讓樸一禹轉達口信,說把兩軍的指揮部設在一起。如果中朝兩國軍隊都交給他指揮,那就再好不過了。

02彭德懷的考慮

作爲志願軍的司令員,彭德懷則是另一番考慮。首先,斯大林在電報中明確表示,中國派出的志願軍,當然得由自己人統率。其次,彭德懷入朝作戰後,目睹了朝鮮人民軍的作戰能力,對他們的指揮能力深表擔憂,甚至直言不諱地說他們“軍事指揮極其幼稚”。他要對幾十萬志願軍的生命負責,絕不能交給朝鮮方面“霍霍”,因此在彭老總看來,志願軍的指揮權絕對不能交給朝鮮方面。(下圖:彭老總視察志願軍高地)

至於朝鮮軍隊的指揮問題,彭老總認爲暫時不宜提出,一是不瞭解朝鮮方面的主張,二是人民軍主力已被打散,新組建的兵團還在中國境內受訓,無法參加軍事行動。因此,志願軍入朝作戰後的第三天,彭老總與金日成第一次會面,沒有提及指揮權的問題。

03中朝軍隊聯合司令部

在第一次戰役期間,由於兩國軍隊缺乏統一指揮,加上語言不通、地形不熟,志願軍的作戰行動遭受很大阻力,甚至多次發生人民軍誤擊志願軍的事件。比如,三十九軍圍攻美軍第24師時,就遭受了人民軍坦克師的誤擊,導致被圍美軍脫逃。爲此,彭老總多次向金日成提出統一指揮的問題,但金日成堅決不同意,只派參謀擔任通信聯絡,交換情報。

1950年11月15日,金日成、彭德懷、什特科夫(蘇軍上將,駐朝大使)齊聚志願軍總部,再一次就兩軍統一指揮權的問題展開討論。什特科夫認爲,朝鮮軍隊拿着最好的蘇聯裝備打了大敗仗,而志願軍裝備那麼差,卻消滅了大量敵軍,可見中國軍事指揮員的能力毋庸置疑,軍隊應該由中方統一指揮。

然而,金日成還是閉口不談,只是簡單介紹了人民軍的情況。無奈之下,彭老總只好提出自己設想的方案,即由金、什和他組成一個三人小組,對軍事問題進行統一協商和指揮。對此建議,金日成仍舊不置可否,彭老總和什特科夫只好各自上報中央。

最後,斯大林出面表態,認爲中朝軍隊應該統一指揮,鑑於中國人民志願軍有豐富的戰爭經驗,因此中國同志爲正職,朝鮮同志爲副職。隨後,中朝軍隊聯合司令部成立,彭老總任司令兼政委,朝鮮方面金雄出任副司令,樸一禹爲副政委,凡作戰問題以及前線一切活動均由這三人小組負責指揮,金日成也表示,不再直接干預軍事指揮。至此,中朝兩軍的指揮權問題纔算得到解決。

當然,金日成不想交出軍事指揮權,是站在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的角度考慮的,這一點我們應該理解。而我們考慮得更多的是戰爭勝負的問題,無論軍事實力還是作戰經驗,我軍都佔據極大的優勢。因此,儘管金日成在民族感情上很難接受,但是從戰爭形勢出發,他不得不把軍事指揮權集中在志願軍手裏,這也是他必須面對的現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