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國各地的氣溫急轉直下,Mommy朋友圈有好幾個朋友都直呼快要凍死在秋天了。

天氣一涼,最着急的就是帶娃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了。

奶奶給4歲萌娃穿7件衣服

日前,陝西咸陽因爲天氣降溫,一個4歲的小男孩就被奶奶套了厚厚的衣服,送去了幼兒園。

到了幼兒園之後,老師發現孩子有點不對勁,完全伸展不開動作,加上孩子中午喊熱,好奇之下老師掀開孩子的衣服看了看,發現孩子居然穿了7件衣服。

果然有一種冷叫“奶奶覺得你冷”,對於大多數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來說,秋冬季節給孩子保暖是一件大事,寧可給孩子多穿點,也不能讓孩子“凍”感冒了。

只要天氣稍微有點涼,或是摸孩子的小手小腳有點涼,馬甲背心、毛衣、秋衣等立馬安排上。

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愛孫心切可以理解,但是這種自我感覺式的穿衣方式放在孩子身上卻是不太合適的。

孩子的基礎體溫會比成年人稍高,我們成年人感覺正合適的溫度,對孩子來說可能就有點偏熱了。

另外,寶寶的手腳偏涼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因爲孩子的手腳末端血液循環系統發育不完善,所以摸起來會偏涼。

判斷孩子冷不冷比較準確的辦法不是摸手腳,而是要摸孩子被衣服覆蓋住的頸背部位置。如果頸背部是溫熱的,證明孩子穿得正合適;如果潮溼有汗,證明孩子有點穿多了;如果頸背部摸起來偏涼,則表示孩子穿少了,要及時加衣。

因爲自我感覺冷而盲目地給孩子多穿,不僅會限制孩子的活動,而且也容易讓孩子捂熱出汗,甚至發生捂熱綜合徵。

適合孩子的“穿衣公式”

那麼,在溫差比較大的秋冬季節,該如何給寶寶穿衣才能既保暖又不給孩子造成負擔呢?

早在2012年,杭州中醫院中內科桂曉春醫師就以自己女兒爲實驗對象,總結出了一套適合小孩的“穿衣公式”。

通過幾個月的實踐,桂醫師總結得出:對於孩子來說,26℃是一個比較舒適的溫度,既不會讓孩子着涼,也不會讓孩子稍微動一動就出汗。

因此,家長只要把氣溫加上衣服所能增加的溫度控制在26℃,就既能達到給孩子保暖的目的,又能讓孩子感覺到舒適自在。

而且根據桂醫師的測量,不同衣服所能增加的溫度爲:厚羽絨服9℃,薄款羽絨服6℃,稍厚彈力絮棉衣5℃,厚羊毛衫4℃,棉背心4℃,抓絨衣服3℃,薄外套3℃,厚棉毛衫2℃,薄棉毛衫是1℃。

也就是說,如果當天的溫度爲20℃,那麼再給孩子穿一件薄款羽絨服就可以讓孩子穿得既暖和又舒適啦。

秋冬季節給孩子保暖是家長日常看護孩子時的一項重要工作,但保暖並不等於多穿,而是要讓孩子覺得既暖和又舒適。

孩子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怕冷,我們要根據不同的溫度,給寶寶合理穿衣。此外,還需要根據寶寶的活動量,來判斷冷熱,及時爲寶寶增減衣物,以免着涼感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