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零售的服務我們談過很多了,今天要聊的是曾經的非主流--生鮮電商,隨着阿里、美團、京東幾大互聯網巨頭的加入,生鮮電商的混戰已經白熱化:各個小區門口穿着各色馬甲的各平臺地推你來我往、一個大媽出來,幾個人圍攻、下個APP隨便下個單送盒雞蛋,大媽們每天忙着下APP然後刪除然後在下,雞蛋都喫不完;一邊忙着下APP領雞蛋,一邊還是每天去熟悉的菜場超市溜達買菜嘮嗑,大爺大媽們互聯網時代的生活真的很豐富啊……

各路生鮮電商們每天喜滋滋的看着自己新開發的用戶,流量蹭蹭啊,世界是我的啦……可是有效訂單呢?復購率呢?滿意率呢?

反正地域很廣,反正中國人多,反正資本有錢,誰在乎呢?

砸錢買流量,花錢養習慣,一窩蜂入場,寡頭割韭菜,互聯網的邏輯燒到那裏都一樣。生鮮電商成爲熱潮,離不開百年難遇的新冠疫情的助推。

這次疫情給很多行業造成了巨大沖擊,有的備受打擊,有的異軍突起,有聲音說生鮮電商的春天來了,甚至會成爲未來的主流派,對此,我表示並不能苟同。

據相關統計,2019年全國零售生鮮電商的GMV在2000-3000億之間,約佔全國電商GMV的2-3%。頭部表現的盒馬鮮生GMV約40%還來自線下門店。生鮮電商行業基數太小、分佈零碎,就算它的規模因爲疫情助推而翻上幾倍,那也不是什麼特別大的事情。生鮮的盤子夠大,但主角不會是生鮮電商。

生活當然是充滿煙火氣的,買菜做飯一日三餐,太平常不過。正常情況下買菜的消費場景:

n 重品質的: 要新、鮮、好的,喜歡去精品超市,少量會去線上,反正有錢有閒,慢慢看慢慢挑;

n 一般上班族:隔三岔五去趟超市,反正大小超市到處都是,有時候忙不急了就下個線上訂單;

n 居家過日子:去超市、菜場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哪裏便宜去哪裏;

n 中老年人:當然最愛的是菜場了,去了一輩子了,去菜場能遇到一圈熟人朋友,買完菜還能一起遛個彎扯扯閒篇兒。

發現沒,那一部分都不是主要依賴線上買菜,也許不愛、也許不會、也許不習慣。在買菜的人羣中,普通居家過日子的,中老人這些是大頭,但這部分人電商恰恰很難撼動,因爲去菜場不只是買菜,那是他們的生活方式!

現在實體零售太發達了,大小商超社區店生鮮店密佈,買個菜太容易了:

一大早老頭老太太遛彎去菜場買了

上班午休下班回家去附近超市菜場買了

週末去趟大超市一次性買了

外出喫飯順便買了

出地鐵一溜賣菜擺到門口,看着不錯順手買了

進小區門口蔬果店好幾家順手買了

下樓取快遞在旁邊蔬果店順手就買了

在購買要素中便利的確很重要,但不是零售要素的唯一。品質、價格、服務、環境、體驗、參與、互動這些都重要。大如生鮮電商、小如生鮮社團,那個能滿足這所有的要素?

且不說買菜過程中的情感、社交因素,就說生鮮電商的菜品質能在履約的過程中一直保持菜場、超市裏那樣水靈靈鮮嫩嫩的模樣嗎?再來錯發貨、漏發貨、晚發貨等問題能杜絕嗎?慘痛經歷告訴我,不靠譜!但是很多人懶得爲幾塊錢的菜去扯皮,最直接的就是不下單了,不玩了唄。所以,生鮮電商敢不敢把自己的活躍用戶、復購、費銷比的數據曬出來?

買菜很多時候不是單純爲了買到菜,而是逛逛、看看、摸摸、聞聞、聊聊,是一種生活方式,要的是那個煙火氣。要的是走在路上,看到人間萬象,聞到花草清香,迎着春風細雨,感受生活的瑣碎與美好。全民窩在家,生活靠手機,對門不相識,親友無往來,那樣的世界不值得期待。

沒有冬天不會過去,總有春天悄然來臨,風光無限好,世界那麼大,好喫好玩好看好買的那麼多,誰整天沒事來刷手機買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