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講一講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就是AI,英文全稱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智能或者說智力本來是自然進化的產物,現在,人類要將智能賦予機器,所以,稱之爲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正如,我們製造人工湖、進行人工取火一樣,人工智能要做是人工的智慧。21世紀的人類,正處於新的科學革命的前夕,人工智能也許會深刻改變人類社會和人類自身,甚至導致智人的消亡。關於這一點,以色列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在《人類簡史》和《未來簡史》這兩本著作中也有提及。

人工智能的運用,無人機

人工智能雖然暫時還無法取代自然進化產生的大腦,但是,人工智能的出現會深刻改變人類社會。我們來舉一個例子,現在美國、法國、以色列等國正在研製無人機,無人作戰飛機投入到戰場中,會逃避戰爭法和國際法的約束,因爲無人機是按照程序行動的,不是由某個人進行直接控制的,無人機對地面建築進行狂轟濫炸,到底由誰來賠償呢?無人機技術再進一步發展,就是自主識別、鎖定與攻擊目標,只有在最初發起攻擊前,才需要人來確認,無人機在自主攻擊目標的過程中,它是戰爭的主體?還是武器?根據戰爭法,戰鬥機攻擊的目標只侷限於軍事目標,而不應把平民作爲攻擊目標,戰爭環境瞬時萬變,無人機在自主識別和攻擊目標的時候,如果發生了失誤,把平民作爲攻擊目標,那麼,責任在誰?誠然,無人機最初發起攻擊前,是由人來確認的,但是,人並沒有讓無人機去鎖定平民。無人機自主識別、鎖定並攻擊平民,戰爭責任如何界定?這個問題,同樣出現在無人駕駛技術上,無人駕駛技術使得人與車完全分離了,無人駕駛汽車在行駛過程中,如果發生交通事故,實際上也難以追責,特別是無人駕駛技術發展到完全無人駕駛技術的階段,即智能汽車機器人出現時,交通事故更加難以追責,誠然,智能汽車機器人造成的交通事故,理應由智能汽車服務提供者、智能汽車製造者以及智能汽車使用者承擔責任,責任的主體還是人,可是,當智能機器人的行動超出了編程預設的範圍,責任的主體是誰呢?智能汽車機器人是完全自主駕駛。對於完全自主駕駛的汽車機器人造成的交通事故,汽車服務提供者、汽車製造者以及汽車使用者都會想盡一切辦法,逃避責任。這就需要將智能汽車機器人本身納入主體範圍,如果是刑事責任,僅僅將機器人銷燬就可以了嗎?如果是民事責任,機器人有錢賠償嗎?讓機器人進行民事賠償,就必須讓機器人成爲一個經濟行爲的主體,如同企業一樣,企業雖然不是人類,但是,企業同樣可以擁有財產,可以向銀行貸款。

美國的無人機,無人駕駛

但是,我們必須指出的是:在動物的進化史上,智能與意識是兩個概念,人類能夠發明AI,用於自動駕駛,但是,AI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能不能出現女友機器人,還是一個很大的疑問,畢竟智能與意識是兩個概念,發達的智力並不一定產生豐富的精神世界。爲了釐清智能與意識的區別,我們有必要回顧一下生物的進化史。

第一:人腦是進化的產物

動物的大腦是進化的產物,地球上的大部分動物都是兩側對稱動物,起源於寒武紀(5.41億年前至4.854億年前),兩側對稱動物,顧名思義就是身體的兩側是對稱的,所有的兩側對稱動物都有一個共同的祖先,這個共同的祖先就是簡單的管蟲。地球上所有的兩側對稱動物,形態都是一樣的,簡單來說就是:有一個口,有一個肛門,中間還有一個管道,營養物質是從口進入管道,被吸收利用之後,再經過肛門排出。身體的各個部分是通過神經索聯繫的,最早的神經索,就像一根中間和兩端都打了結的繩子,繩子的結就是神經節,頭部的神經節越來越膨大,並逐漸演化爲腦。腦成爲了神經系統的中心,向身體的各個部位集中發出各種信息,達到控制身體移動的目的,動物之所以進化出大腦,就是爲了應對外界的各種刺激,尋找到食物。即便進化出來了大腦,但是,一些簡單的反應,仍然可以通過神經節來控制,比如,人類的膝跳反射就不需要大腦的參與,控制中心在脊髓。

神經元的結構

動物的大腦非常像計算機的中央處理器,是獲得信息、存儲信息和處理信息的器官,大腦和神經系統主要是靠電化學信號來傳遞信息,充當信使作用的物質就是神經傳導物質,即神經遞質,常見的神經遞質有穀氨酸、多巴胺、乙酰膽鹼、腎上腺素、血清素等等,比如:多巴胺是負責大腦的慾望與感覺的,能夠傳遞興奮的信息;腎上腺素有適應壓力和記憶編碼的作用,與人類恐懼情感的形成密切相關,大量的腎上腺素能夠喚醒負面情緒,在逃跑和戰鬥的過程中能夠增加心臟和肌肉的供血量;穀氨酸也是一種重要的興奮性神經遞質;血清素則是調節腸道的蠕動。

人類的感覺其實是神經系統傳遞電子信號的結果,比如,當人類看到一隻獅子時,獅子的影像形成視覺信號,通過眼睛傳遞給大腦,大腦中的神經元會釋放出更多的信號,比如,控制運動的中樞神經會向腿部肌肉發出信號,告訴大腿,應該迅速逃跑,內分泌器官腎上腺接收到信號後還會釋放腎上腺素,增加肌肉的供血量,並使得心臟每分鐘泵出的血液量增加,腎上腺素是人類在逃跑的過程中釋放的最重要的神經遞質。因此,大腦控制身體的運動,本質上來講,是電化學反應。

人類的感覺主要有聽覺、視覺、味覺、觸覺、方向感等等,這些感覺其實只不過是神經系統的電化學反應而已,而神經元是一種特殊的細胞。

人類的大腦

細胞之所以帶電荷,是因爲細胞內的電解質濃度不同,因此,我們的體內是有電波的。人類大腦的活動,可以通過腦電圖測量到,這就是電波活動的證據。

不僅動物有感覺,植物也有感覺。植物是沒有大腦的,也沒有神經元,所以,植物不會移動,但是,植物是有感覺的,甚至是有智力的。植物細胞傳導信號不依靠神經元,因此,植物的智力更像程序性的智力,爲什麼這麼說呢?比如,我們人類的免疫細胞是有記憶的,當人體第一次受到病毒攻擊時,人體內的B細胞會被激活,從而產生記憶B細胞,記憶B細胞能夠長期存在,當同一種病毒再次入侵時,記憶B細胞就會大量增殖,併產生抗體,幫助免疫系統及時清除病毒,免疫系統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我們並不知道,甚至連感覺都沒有,當大量的巨噬細胞去吞併病原體時,我們的大腦並沒有發出命令,我們體內的這些“千軍萬馬”,不曾被我們調動,我們毫無感覺,這些細胞是根據“程序”去完成任務的,因此,我們可以把免疫系統的智能,稱之爲程序性智能。植物的智能,也是程序性智能,或者稱之爲“機械性智能”。

植物是有觸覺的,因爲植物同樣有感受器,植物的細胞同樣能夠傳遞信號,但是,植物一定是沒有疼痛感的,因爲疼痛感是主觀性的,需要大腦的參與。疼痛與觸覺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中國古代有“關公刮骨療毒”的典故,同樣的觸覺發生在不同的人身上,感覺是不一樣的,因此,疼痛感是因人而異的,是一種主觀感受。當我們的皮膚被石頭劃傷時,感受器感受到了觸覺,但是,疼痛卻是主觀感受,有的時候刻意去想這個傷口,會特別疼痛,不去想的時候,就不會疼。我們在使用智能手機時,觸摸手機的屏幕,點擊不同的按鈕,會引發不同的反應,手機屏幕是有觸覺的,它能感受到指壓這種物理變化,但是,智能手機是沒有疼痛感的,它受到指尖的觸碰之後,引發的一系列反應,都是預先設計的程序,根據程序作出的反應。我們不小心把電腦、手機摔壞時,電腦和手機並不會感覺到疼痛,儘管它們擁有非常靈敏的觸屏或觸摸板。

捕蠅草,有捕蟲本領,但卻是程序性反應

第二:人類的智力有何特殊之處?

植物有觸覺,但是,沒有疼痛感,因爲它門不會對觸覺作出主動的反應。我們之所以認爲人類的疼痛是主觀感受,是因爲人類把引發疼痛的觸覺與恐懼、驚慌等心理因素聯繫在了一起,觸覺是生理反應,當我們把觸覺與恐懼、驚慌等心理因素聯繫聯繫在一起以後,心理因素會引發生理反應,“關公刮骨療毒”的典故,足以說明一切。

那麼,問題來了,動物有疼痛感嗎?顯然,動物是有疼痛感的!動物會對觸覺作出主動反應,將恐懼、驚慌等感受與疼痛聯繫在一起,從而有利於更好地趨利避害。

植物有觸覺、聽覺和味覺,動物不僅有感覺,而且還會感到恐懼,有疼痛感,說明人類的大腦是進化而來的,並無特殊之處。

植物之所以有感覺,但是,不會產生恐懼感、疼痛感,而對周圍的環境作出主動反應,是因爲維持神經系統的運轉,雖然可以選擇一個對自身有利的環境,並主動尋找到食物,但是,也付出了代價,那就是這個複雜的神經系統的運轉是需要能量的,植物是靠光合作用獲取能量的,它的能量來自於太陽光,地球上到處都是陽光,因此,它不需要消耗額外的能量來維持一個神經系統的運轉,從而達到移動自身身體的目的。從太陽那裏獲得能量的效率,要遠遠高於四處走動獲取能量的效率,我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地球上的動物有恆溫動物和冷血動物,恆溫動物是靠食物獲得熱量的,因此,哺乳動物需要不斷進食以維持自身的體溫,而鱷魚是冷血動物,它可以通過曬太陽來升高自身的體溫,不需要獲取更多的食物來維持自身的體溫了,對於鱷魚來說,進食之後,就是曬太陽,這比四處走動,尋找食物來維持自身的體溫更加有效率。如果地球上所有的動物都是恆溫動物,那麼,就沒有多餘的食物了,整個生物系統運轉所需的基礎能量,會在底層被消耗殆盡,獅子、老虎這樣的位於食物鏈高端的動物會大量死亡。

恆溫動物與變溫動物的體溫變化

動物有恐懼感、疼痛感,甚至有的動物還有自我意識,黑猩猩、大象、虎鯨都能夠通過鏡子測試,在鏡子中能夠辨別自己的影像,鏡子測試是判斷一個物種是否具有自我認知能力的一個重要測試。既然動物有恐懼感、疼痛感,甚至有的動物還有自我意識,那麼,人類的智力與黑猩猩的智力相比,究竟有何特殊之處呢?其特殊之處在於想象力。

黑猩猩也會使用工具摘樹上的果子

黑猩猩活在當下,人類有過去、現在和未來,而過去和未來的事情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存在,當然,黑猩猩也有認識虛擬事物的能力,想象力的種子存在於黑猩猩當中,但是,只有人類充分發展了這種能力。日本京都大學教授松澤哲郎長期從事黑猩猩認知能力的研究,他發現黑猩猩的瞬時記憶能力非常的強,一隻名爲小步的黑猩猩,經過訓練之後,能夠在屏幕上認識1到9這九個數字,當把屏幕上出現的雜亂無章的1到9這九個數字,迅速用白色方塊蓋住時,小步能夠迅速指出這九個數字的位置,黑猩猩的瞬時記憶能力遠遠優於人類。黑猩猩的瞬時記憶能力,就是攝影記憶。攝影記憶對於人類的祖先和黑猩猩的祖先來說非常重要,但是,人類的攝影記憶能力退化了。

人類是使用符號的物種,人類的語言是符號語言,地球上的動物都有自己的語言,鸚鵡甚至還能模仿人類說話,但是,只有人類的語言是最特殊的,人類的語言能夠表達虛擬的事物,正因爲人類的語言能夠表達虛擬的事物,所有,只有人類的語言纔是符號語言。對於黑猩猩來說,“香蕉”這兩個字,並不代表香蕉,只有實實在在的香蕉纔是真的香蕉。認識虛擬事物,或者把符號與某種具體事物對應起來的關鍵在於想象力。

想象力的“種子”也存在於黑猩猩當中,日本學者松澤哲郎的研究團隊發現黑猩猩小步也會在實驗室假裝拖動並不存在的積木,它也會“欺騙”,說明人類和黑猩猩的共同祖先都隱藏着想象力的種子,但是,只有現代智人充分發展了想象的能力。智人之所以強大,也是因爲想象力。

想象力的出現與符號語言的出現,是同時的,沒有想象力,就不可能有符號語言。想象力與符號語言結合在一起,就使得人類的語言與動物的語言有着根本的區別,那就是人類的語言可以表達虛擬的事物和使用抽象的概念,描述一個並不僅僅是存在於當下的世界。黑猩猩也會使用石器,但是,它們不會製造石器,因爲它們使用的石器都是當下的,自然界存在什麼樣的石器,黑猩猩就使用什麼樣的石器,它們不會對石器的樣式、鋒利度進行設計,因爲它們活在當下。

人類製造的石器,是想象力創造的

第三:化學演化、生物演化與文化演化

人類爲什麼有想象力呢?人類的大腦之所以產生想象力,與基因突變有關,基因突變使得智人大腦內部的連接方式產生了變化,出現了新的思維。人類大腦不同部分交互協作,才能產生符號語言,無論是符號語言的出現,還是想象力的發展,其實都是自然進化的結果。美國語言學家、哲學家諾姆·喬姆斯基認爲某些靈長類動物,到處閒逛的時候,受到奇異宇宙射線的輻射,產生了一些隨機突變,大腦得以重組,從而產生了語言器官。當然諾姆·喬姆斯基的這種表述,並不是說人類的祖先真的是受到了宇宙射線的輻射,產生了基因突變,從而而擁有了符號語言,而是說人類符號語言的產生有賴於某些處理特殊技能程序的“模塊”與“器官”的進化,符號語言的產生與人類大腦的特殊器官有關,這更進一步說明了人類產生想象力,與基因突變密切相關,除此之外,目前並無更好的學說來解釋。

人類大腦與語言相關的模塊

想象力和符號語言的產生一方面與基因突變有關,另一方面,也是協同進化的結果。黑猩猩的攝影記憶能力強,而人類發展了想象力,其實與人類祖先和黑猩猩祖先的生活環境不同,也有很大的關係。黑猩猩是生活在森林裏,它們必須準確知道一顆無花果果樹的具體位置,它們也必須知道它們附近的猛獸所處的位置,以免誤入其它動物的領地,因爲森林的世界是立體的,樹葉遮擋住了視野,可謂是樹影斑駁,在森林的世界裏,猛獸從身邊瞬間走過,需要記住更多的信息點,這就需要超強的攝影記憶能力,想要知道無花果果樹上哪些果子是成熟的以及這棵樹的具體位置,同樣需要記住更多的信息點。人類的祖先是生活在草原地帶的,人類的祖先從森林環境中走出來之後,才逐漸學會了直立行走,在草原地帶生活,視野是開闊的,遇到猛獸,與其對其進行攝影,不如記住一些重要的信息,然後去告訴同伴。黑猩猩生活在森林裏,猛獸走進了,黑猩猩纔會看見,因爲樹影斑駁、樹枝繁茂,這就需要有瞬間記憶的能力,當猛獸出現時,大腦就需要立刻進行攝影,黑猩猩可以選擇跑到樹枝上,而人類生活在開闊的草原地帶,對於人類而言,猛獸的威脅是在遠方,而不是在近處,因爲在草原地帶,猛獸一帶到了近處,已經來不及逃跑了,人類需要有“遠見”,因爲生活環境的不同,黑猩猩的攝影記憶能力強,而人類更有“遠見”,於是人類就發展了自身的想象力。但是,獅子、斑馬也生活在草原上,爲什麼它們沒有產生想象力呢?這就進一步說明了協同進化的作用。基因突變、協同進化是密不可分的。當人類學會了直立行走之後,人類的生育難度就提高了,出現了難產現象,這就需要增加父親撫養孩子的責任,人類撫養孩子需要別人的參與,這就增強了人類的社交能力,社交能力的增強,與語言的出現,是一個協同進化的結果,用語言虛構故事,講八卦,能夠使得人類更好地互相合作,彼此認識對方。

想象力一旦產生,宇宙的演化,就進入到了另一個階段,那就是文化演化。135億年前,宇宙由一個質點“大爆炸”,“大爆炸”之後,有了物質和能量,質子、中子、電子互相結合,形成原子。原子與原子結合形成分子,分子再組成更復雜的結構,形成有機體,這就是化學演化;有機物質形成之後,再進一步演化爲生物,生物由簡單到複雜,由單細胞生物到多細胞生物,這個過程就是生物演化;人類產生想象力和符號語言之後,演化進入到文化演化的階段,文化演化的速度超過了生物演化,生物演化主要是基因的重組,而文化演化的速度則遠遠超過了基因的重組速度。文化演化,可以讓虛擬變成現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見到的很多物體,都不是現實中存在過的,而是首先存在於人的想象之中,由想象變成了現實,比如:房子、車子、輪船、電腦、手機都是現實生活中並不存在的事物,由人類想象中的概念變成了現實。

國際空間站,自然界並不存在的天體

生物的智能是自然進化的產物,人工智能技術的出現,意味着智能開始脫離生物基因重組的通道,而進入文化演化的通道,其發展速度,肯定會超過生物進化的速度。人工智能是人類創造的,由人類的想象力產生的,人類在歷史上曾經被一些自己所創造的東西所束縛,那麼,同樣,人類將來的生活也會被自己所創造的人工智能所改變。也許,人類只是一個載體,在生物演化的道路上,人類和衆多的生物都是基因的載體,在文化演化的道路上,人類則是模因的載體,模因是英國著名演化生物學家道金斯·理查德最早提出來的,在文化演化的過程中,文化的基本單位是模因,文化的模因類似於生物的基因,也在不斷複製、變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