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詩詞獵奇,關注讀書狗子!

張愛玲曾說:“成名要趁早”,雖說少年成名不見得能代表一個人最終的成就,但越早成名能讓人生起點更高。尤其是幼童時期成名的“神童”,往往一朝成名後會受到名家青睞收爲學生,往後的科舉入仕也更受關注。

古時很多神童都是憑藉一首“神童詩”成名的,比如駱賓王七歲作《詠鵝》、杜甫“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杜甫的神童詩已失傳)、寇準八歲詠《華山》、黃庭堅七歲作《牧童詩》。

在古代詩歌史上,神童詩比比皆是,即使經歷千年,依然有很多傳世。宋人汪洙就曾專門收集歷代神童詩,編纂了一本《神童詩》集子,裏面收錄了很多神童詩。

很多至今膾炙人口的名句都是出自《神童詩》,比如:

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

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

再如:

春遊芳草地,夏賞綠荷池。

秋飲黃花酒,冬吟白雪詩。

還有: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神童詩》大多爲幼童所作,故而語言多淺顯易懂,詩中的道理也很樸素,因而很適合幼童少年學習。古代很多私塾都將其作爲啓蒙教材。

不過時至今日,作爲啓蒙教材的現代小學課本中,唯一一首入選的神童詩卻是駱賓王的《詠鵝》:

詠鵝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這首《詠鵝》是小學一年級課本中的第一首古詩,想來大家都能倒背如流了。那麼爲什麼歷史上那麼多神童詩,只有這首《詠鵝》被選入小學課本呢?

其實原因有三:

其一,《詠鵝》是一首詠物詩,所吟詠的是單一的主體——鵝。相比“春遊芳草地,夏賞綠荷池”等其他神童詩,《詠鵝》的主旨很集中,更加適合小學生學習理解。

其二,《詠鵝》的藝術手法通篇採用白描,卻有靜有動、有色彩映襯,把鵝的形態動作之美表達得極爲鮮明。可以通過此詩培養小學生從形態、動作、色彩、環境等方面學習對一件事物的描繪方法。

其三,《詠鵝》的藝術美極爲出衆。既有聽覺上的鵝之“歌”、又有視覺上的鵝之“白毛”、“紅掌”,水之“綠水”“清波”;既有靜態的“浮”,又有動態的“撥”。聽覺與視覺、靜態與動態、音聲與色彩完美結合,極富畫面感,非常有益於培養小學生的審美情趣。

而相比之下,黃庭堅的《牧童詩》,過於早熟;汪洙的《神童詩》大多淺薄;寇準的《詠華山》少了些生活美。其餘神童詩也大多不如《詠鵝》遠甚,因而駱賓王的《詠鵝》能被選入小學課本可謂實至名歸。

附:

牧童詩

北宋·黃庭堅

騎牛遠遠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

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詠華山

北宋·寇準

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

舉頭紅日近,回首白雲低。

答鍾弱翁

宋·牧童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月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