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諮詢師

你是否希望自己活得開心,並正在爲此而努力呢?

可能不少朋友會在想“你怎麼又在問這麼傻的問題,這世界上哪有人希望自己不開心呢”。

我想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可能也這麼想,並可能一邊有這樣的想法,一邊在尋找“周圍是有所有人都在爲開心而努力”的證據。

當然了,你會找到一些“那件事明明不應該去做,但對方還是選擇去做了”這樣的例子,並認爲“看樣子真有人喜歡跟自己過不去”。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我想你也知道,我並不是一個無的放矢的人,並且也沒有誰會將邏輯混亂、無法自證的文章發出來。

而接下來可能你也會遇到一些邏輯自洽、說服力很強的東西,不過我想提前說明的是,這些只是我的看法,僅希望帶給你一些參考、讓你看到更多東西。

那麼,我們就繼續剛剛的話題。

不可否認的是,我們都生活在同一片屋檐下,同樣被陽光、空氣與水滋養,但是這樣的我們卻也同時生活在各自的世界裏,就像在你的世界裏,甜是你喜歡的,鹹不是,而在別人的世界裏恰好相反,也就是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喜好、標準,同時世界上也存在與我們部分喜好類似的人,也存在與我們喜好不同的人。

那在剛剛的狀況裏,其實就是“我覺得這是不對的”、“我覺得這是有問題”、“我覺得這是跟自己過不去”,但在別人的世界中“這就是對的”,所以他也在追逐自己的快樂。

看樣子,即便是我們看不慣的、不認同的、不接受的一些東西,也對其他人有意義,不是嗎?

“你走你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那麼由此,就讓我們放下“誰對誰錯”、“誰好誰壞”、“誰有利、誰有害”的爭執,把每個人都放在“我們都在追求快樂”這同一個起跑線上。

我當然和你一樣是有血有肉、有喜怒哀樂的普通人,自然也會遵從於這個標準,所以在平時的生活中,尤其是過去,我也會有一些和你一樣的,諸如找人說話、看電影、看綜藝、寫日記、寫小說、唱歌、運動等讓自己從消沉、不舒服、難受中走出來、讓自己逐漸快樂起來的嘗試。

而不可否認的是,這些嘗試都起到了一些作用,所以每當我們不舒服的時候,身邊的人,以及我們自己就會提醒我們可以做這些努力。

久而久之這就變成了一種社會氛圍,而從小到大的耳濡目染、每次嘗試確實都收穫一些效果的經歷,以及在他人不舒服的時候自己也如此寬慰別人的實踐,加在一起逐漸形成了“難受的時候就可以使用這些來自我調整、解決”的認知和習慣。

這些經歷與確實起到的效果,讓我們逐漸養成了在焦慮的時候、不開心的時候、難過的時候,總是想要快些從這些負面狀態中走出來的習慣。就好像它們是喫人的猛獸一樣。

當然了,雖然它們只是一種狀態,甚至除了帶來與之相關的不好的體驗與身體上的不適外,並不會給我們帶來多少實質性的傷害,可在我們的眼中、認知中與習慣中,還是想要與它們保持很遠的距離,哪怕一輩子不遇見它們,我們都不會覺得惋惜。

由此,在追逐快樂的路上,也包含了“逃避不舒服”這條路,而多數人並不會覺得這條路有什麼不好。

不過也確實,如果眼前正有什麼危險發生,遠離風險是上上之策。但這些難受能與實質性的風險等同嗎?或者說,並不能帶來實質性傷害的它們,爲什麼會對我們有這麼大的影響,以至於只要它們一出現,我們就如驚弓之鳥一樣,着急忙慌的想要尋得一塊安全、沒有難受的淨土?

我想你和我一樣覺得這是一個有趣,且有價值的問題。那麼,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答案是什麼吧。

曾經有很多次,我在走了很多遍的路上發現了不同的風景,就好像發現新世界一般。但風景其實本來就在那兒,而我只是因爲當時太過着急、太過想要到目的地,或其他原因的影響忽略了本就存在的風景。

這樣的經歷肯定你也有過不少。那麼我想,你也會認同“當我們目標明確的時候,就會不自覺的忽略沿途的美景”這句話。

於是這句話也就延伸出了“我們的注意力,一定程度上確實是由我們控制的”,不然也不會不自覺的忽略周圍的東西,以及“當我們想要某些東西的時候,我們就只會看到這些”。就好比,這會兒桌子上擺了各種菜餚,但今天我想喫肉,所以就盯着肉看。第二天我因爲昨天已經喫了很多肉了,所以想喫素,那面對着同樣的菜餚,我更在意的則是素。

那麼由此我們就可以說:注意力跟我們的目標、需要與想要有非常深刻的關係。

於是帶着這份理解我們繼續迴歸到今天的主題。那我想你會發現,在“快樂”這個話題之下我們至少有兩個目標,即“我不希望自己不開心”與“我希望自己開心”。

可能在很多朋友眼中這兩者是一致的,但是從實際的角度來說,它們並不是。因爲當我的目標是“不希望自己不開心”的時候,我就會對“不開心”、“可能帶來不開心的東西”特別敏感,那麼稍有一些蛛絲馬跡,我就會出現很大的反應;當目標是“想要開心”的時候,自然會更在意那些能讓自己開心的東西。

但我想你也能看到裏面其實存在着“我平時是對‘不開心’很敏感,所以它出現之後,我就立刻轉換目標去追尋‘開心’”這樣的邏輯,就好像我們不自覺的在防備“不開心”的出現。

我覺得這裏就存在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當我們越來越防備“不開心”的時候,我們也就會越來越難以擁有開心。

可能你對我剛剛說的這句話有些疑惑,可稍微想一下,現實生活中充斥着不同的意見、不如意的時候、他人的否定、意外、失戀、成績不理想等諸多可能讓我們不開心的因素,那即便確實有一些可以讓我們開心的方法,可生活在這麼多“不利因素”之中,我們除了會越來越容易不快樂、越來越多的感受到不快樂、越來越需要藉助外力讓自己開心、越來越需要在不快樂與快樂之間來回糾纏外,似乎也不會有其他生活狀態。

可能你會有不同意見,但你能否定生活中確實存在很多“不利因素”這個事實嗎?

我承認剛剛設想的狀況有些略微的極端,但是活在這種狀態裏的朋友其實不在少數,而他們統一的表現爲“對‘不開心’和‘開心’厚此薄彼”、“對‘不開心’的耐受性極低”、“只要‘不開心’出現,就迫切的想要開心起來”。那麼,按照這樣的方向發展下去,即便可利用的“尋獲開心”的方法有很多,也依舊會因爲他們對“不開心”的敏感與排斥,而使得他們陷入“稍有不如意,就會迸發出巨大不開心”的狀態裏,而這種狀態慢慢持續下去,“尋獲開心”的方法也會慢慢變得沒有效果,那“開心”還會出現麼?

所以我覺得對待“不開心”的態度還是要稍微改一改的,因爲這樣我們對“不開心”的敏感就會降低、敏感降低,“不開心”出現的幾率就會減少、帶來的難受也會降低,並且這些難受會慢慢降低至自己的耐受範圍內,那即便不去努力讓自己開心,我們也不會那麼輕易的就長時間處於負面狀態中,受到“不開心”的影響就會減少很多、自己也就不用總是擔驚受怕,總是着急忙慌的想要自己開心起來,就能夠有更多的精力與心力投入到需要做的事情上,這種狀態是不是挺好的呢?

沒錯,我覺得帶來真正穩定開心的,就是“我們能與不開心和諧相處”。這種和諧相處雖然並不能帶來主動追求開心所帶來的爽快與愉悅,但它卻是踏實的、穩定的、非常有力量的。而通過各種方法讓自己開心,其實本質是對自身慾望不斷的滿足,這種模式可能會帶來一段時間的緩解、帶來一定程度的暢快,但等到滿足感慢慢消退之後,不開心還在、帶來不開心的因素還在、對“不開心”的厚此薄彼還在,那隨後又會發生些什麼呢?

那這時候我想你肯定會對如何與“不開心”和諧相處有了一些興趣,而在這裏我給出一些方向供你參考:

1、 淡化對自己“標準”的執着,接受世界上也存在其他“標準”的事實;

2、 調整自己對“不開心”的態度,不要一出現就着急忙慌的解決;

3、 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自我放鬆、自我調節的習慣,不要等到不開心出現再去調整自己;

4、 當不開心出現時,先不要由着情緒控制自己,可以繼續做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可以描述感受、可以先讓自己“慢”下來;

5、 提供自己的認知,讓自己能更瞭解自己、看到人與人的不同、看到世界上存在的各種可能性;

6、 允許自己有情緒失控的時候、允許自己有被情緒控制的時候、允許自己有負面情緒,並接納這樣的自己。

感謝朋友你的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