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川》終於在10月23日與我們見面了。

作爲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的獻禮片,讓許多人關注的《金剛川》,可謂拉滿了觀衆的期待值。

要知道,此前在第4屆平遙國際電影展上,影片主演張譯曾自信直言:

“我以我的人格擔保,《金剛川》不次於八佰!”

目前,影片在上映首日,便以15.84萬場次刷新了中國電影市場國產電影的首日場次紀錄。

面對如今以31億票房成全球票房冠軍的《八佰》,《金剛川》能不能締造又一個奇蹟呢?

我們不妨往下來看。

要說《金剛川》之所以如此受到大家的期待,首先一點當然是因爲影片堪稱“王炸”的主創陣容。

從導演團隊來看,曾執導《八佰》的管虎,《流浪地球》的郭帆,再加上《繡春刀》系列的路陽,三位導演作品票房已超130億。

從主演團隊來看,張譯、吳京、鄧超三位“百億影人”,加上青年演員李九霄、魏晨、歐豪,個個都是實力派。

此外,在電影配樂方面,有阿鯤(《流浪地球》)、安德魯·卡欽斯基(《八佰》);攝影師有羅攀(《芳華》)、劉寅(《流浪地球》);視效更是由曾製作過過《流浪地球》的尹端陽、徐建等負責。

可以說,《金剛川》的製作團隊基本上是國內的頂級配置了。

其次第二點,還因爲影片題材的特殊性。

關於抗美援朝題材的電影,有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上甘嶺》 《英雄兒女》等影片廣爲流傳。

但千禧年之後,儘管主旋律大片井噴,但在抗美援朝這個題材上來說,新時期的商業電影仍舊鮮少觸及。

回顧抗美援朝的背景,自1948年朝鮮半島南韓北朝局面形成,三八線衝突日增,隨着朝鮮人民軍南進作戰,朝鮮戰爭由此爆發。

面對美軍的參戰,戰火即將燒至鴨綠江邊,爲保家衛國,在1950年,中國人民志願軍遠赴朝鮮作戰,拉開了抗美援朝的序幕。

這場長達近3年的戰鬥,從運動戰爲主的第一階段,到邊打邊談的第二階段,《金剛川》聚焦的是以金城戰役爲原型的第三個階段。

作爲抗美援朝戰爭的最後一場戰役的金城戰役,電影講述的是爲使志願軍戰士在指定時間內渡水到達戰役前線,後方戰士在敵人的狂轟濫炸之下,從下午到凌晨,不斷搭建並搶修木橋的故事。

(金剛川即漢江支流之一,志願軍需修築37米長的橋)

正如上面很多人說的那樣,不論是從主創團隊很高的重合度,還是片中的白馬、激動人心的配樂來看,《金剛川》似乎都於《八佰》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

面對影片不到4個月的製作過程,很多人不免懷疑:

難道這會是另一部《八佰》嗎?

看過電影之後,晨晨可以肯定地說,《金剛川》走出了自己的新路子,讓人驚喜。

首先,影片採用4個視角重疊的敘事方式,全面覆盤渡橋之戰。

當很多人以爲《金剛川》會是與《我和我的祖國》類似的拼盤大片時,它又出乎了許多人的意料。

影片實際上就是聚焦從下午到凌晨志願軍橫渡金剛川的艱難過程,故事內容相對簡單,但卻分別從步兵、對手、高炮班、橋四個視角全面還原這一場戰事全過程。

第一個:步兵視角。

以鄧超飾演的步兵連長高福來、李九霄飾演的步兵班長劉浩開始,本來想要上陣殺敵的他們,面對工兵橋的幾度被摧毀,因而留下來幫助工兵一起修橋。

面對上空敵機盤旋,隱藏起來的戰士如一尊尊雕像,在敵人走後便傾巢而出,一個俯拍,生命如螻蟻般脆弱之感便呈現了出來。

第二個:對手視角。

在這部分中,影片從美軍飛行員的視角展開,主要呈現的是一位美國王牌飛行員阻撓志願軍的過程。

從美國F-4U夜間改進型戰鬥機,到B-26轟炸機、B-29轟炸機、榴彈炮遠程射擊、延時炸彈先後轟炸,美軍從第一次炸燬木橋後得意洋洋,到不斷見證橋被修復的惱火,多次返而襲擊志願軍。

頗有西部牛仔不服輸精神的飛行員,甚至俯衝下來與志願軍大炮對轟,場面十分激動人心,戰勝美軍的志願軍最終受到了對手的尊敬。

第三個:高炮班視角。

對於建國不久的新中國來說,抗美援朝的作戰條件十分艱苦,作戰時裝備簡陋、彈藥緊缺。

由張譯飾演的高炮排長張飛與吳京飾演的高炮班長關磊,面對美軍的襲擊,戰鬥機高了,超出了大炮射程,戰鬥機飛遠了,又打完了彈藥,手腳都難以盡力施展。

但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吳京彈藥用完了甚至用手槍打,張譯被炸到只剩下一口氣還要與敵人鬥到底,集中體現了志願軍燃燒的鬥志。

第四個:橋的視角。

爲了使得前線戰士順利渡江,在魏晨飾演的工兵連長閆瑞的帶領下,志願軍們在短短8天時間內就憑空搭了一座木橋出來。

然而,敵人卻再三阻撓,37米長的橋,七炸七修,夜以繼日。

在一次大轟炸之下,濃煙過後,竟寸草不生,連人都燒成了焦炭,簡直如黑暗煉獄一般。

然而,前面犧牲了一批人,後面卻還有戰士前赴後繼,跑出了千軍萬馬的氣勢:

橋是炸不毀的!

在最後渡水高潮之下,戰士們用人體搭出了“人橋”,磅礴的配樂被深情的《我的祖國》取代——

任它爆炸滔天,我自一往無前。

儘管多視角重疊敘事對於國外來說並不罕見,但在國產電影中也顯得十分難得,爲國產戰爭片再次提供了一個新思路。

四個視角的敘事配合較高水準的戰爭場面,再次證明了中國電影的工業水平又再上了一層樓。

其次,影片以細節鑄就真實,塑造了鮮活的個體士兵羣像。

儘管大家都對片中的幾位主演很熟悉,但他們在片中又展現了新的一面,其中的兩對戰友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對,鄧超&李九霄。

相信很多觀衆在看電影時都會很明顯地注意到,片中的士兵們的語言可謂“五花八門”。

而來自江西南昌的鄧超從影20年,十分開心地表示自己終於在電影中講上了家鄉話。

身爲步兵連長的他,常常用南昌話給士兵下令,創造了許多笑點,成爲片中爲數不多的輕鬆時刻。

而說起李九霄,很多人可能還不知道他是誰,其實他在《八佰》中也同樣有參演。

想得起來他飾演的是哪個角色嗎?

他就是《八佰》中那個一頭中長髮、爲戰士送電話線過橋被打死的刀子

此次片中他變爲寸頭,成爲滿腔熱血的步兵班長,簡直是“劇拋臉”。

片中有時會互懟的鄧超和李九霄,前一秒兩人還在對話,後一秒話說到一半,延時炸彈卻悄然爆炸,從此陰陽兩隔。

被炸到只剩下半截身體鄧超最後的一句話,讓人不免苦澀:

別管我,快去修橋。

殘酷的戰爭就是這樣,扼殺了一個又一個鮮活的生命。

第二對,張譯&吳京。

繼《攀登者》之後,“京喜譯外”組合再次合體,如果說在上一部戲中兩人充滿衝突,而這一部戲中兩人的兄弟情足以讓人落淚。

一個是看起來十足威風的吳京,一個是有點唯唯諾諾的張譯,怎麼吳京是高炮班長,而張譯卻是排長?

原來,影片通過短短几句臺詞,讓我們知道了吳京與張譯本是師徒,而吳京由於在戰場上抽菸被罰,才變爲了班長。

看起來一直在自作主張的吳京堅持要在與張譯換大炮位置,讓他去隱蔽炮臺,這是怎麼回事呢?

隱蔽炮臺實際上意味着生存的幾率更大,而兩人爭着換炮臺位置,實際上是在搶着爲對方犧牲!

一個煙盒、一根玉米,張譯在兩個炮臺之間來回穿梭,與吳京濃濃的戰友情便通過這一個個細節反映了出來。

不得不說,張譯的角色堪稱影片的重頭戲,他的演繹投入而富有層次。

從一開始露面,對師傅吳京的聽從與關心,到打戰鬥機時吝惜炮彈被吳京教訓,儼然一個乖徒弟的形象;

而後來,到吳京慘烈犧牲屍骨無存後,忍住巨大傷痛的張譯毅然決然指揮士兵,自殺式地暴露打炮位置,全力攻擊敵機,堅毅而有擔當的一面又體現了出來。

(張譯演得太過投入甚至缺氧而產生眩暈)

影片的高潮無疑是被炸到剩一隻胳膊和一條腿的張譯,給自己包紮痛到抽搐,一邊吐血一邊還要在打炮上與美軍對轟,最後終於打翻戰鬥機。

張譯微弱的口哨聲一出,與逝去的吳京對話:“老關,咱們打中了”,接下來面對即將襲來的炮火,在被火光照亮的張譯的面龐上,我們只能看到“視死如歸”四個字。

“長坂坡前救趙雲,嚇退曹操百萬軍,姓張名飛字翼德,萬古流芳莽撞人啊。”

影片無形中呼應着三國中劉關張三人的義薄雲天,而扛得住大特寫,完美演繹重頭戲的張譯,連吳京對敬佩地說他是“戲骨”,演得實在是太出彩了!

總的來看,《金剛川》故事簡單但敘事不乏新意,人物塑造十分出彩,直面戰爭的殘酷與血腥,看完讓人心情複雜沉重。

正如許多曾參與過抗美援朝的戰士的家人對他們的緬懷那樣,它讓我們回到了那個年代,重新感受了志願軍們偉大的精神:

“他們不信神,卻創造了神蹟。”

青石電影編輯部 | 晨晨

本文系青石電影原創內容,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