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三國時期不僅湧現了很多名將,比如入選武廟的多達九人,也出現了不少謀略出衆的謀士,不過大多數人對於謀士的定位可能有些誤解,把不少人也歸入到謀士之類,比如曹操五大謀士真正算得上謀士的只有賈詡、荀攸和郭嘉三人,其餘兩人程昱文武全才首先是名將然後纔是謀士,荀彧真正厲害的是內政,他們都算不上是純粹的謀士,今天就來說一說三國十位頂級謀士:蜀漢兩人,曹魏三人,東吳只有一位。

荀攸和賈詡

陳壽《三國志》把荀彧、荀攸和賈詡三人一同列傳,並且點評說:“荀攸、賈詡,庶乎算無遺策,經達權變,其良、平之亞歟!”這個評價有點高,不過從正史來看曹操麾下謀士最厲害的確實也是他們兩人:荀攸是曹操的心腹謀主,曹操自己都說:“軍師荀攸,自初佐臣,無徵不從,前後克敵,皆攸之謀也。”

論眼光,三國衆多謀士比得上賈詡這隻老狐狸的真沒幾個,他人生的幾次選擇最後證明都是無比正確,曹操都在他手上喫過幾次虧,最後力挺曹丕位列三公,七十七歲高壽善終,三國又有幾人能做到?

龐統

儗之魏臣,統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儔儷邪?

陳壽把龐統和荀彧相提並論,可見對龐統的推崇,龐統和諸葛亮齊名,但是在軍略上諸葛亮卻未必比得上龐統,龐統之死對劉備是一個重大的打擊,其他的不說,襄樊之戰劉備、諸葛亮、法正無一人看出關羽主力北上之後荊州面臨的巨大風險,如果龐統還在的話,或許他能提醒劉備加強荊州的防守,關羽也就未必會敗得那麼慘。

諸葛亮和荀彧類似,都算不上是純粹的謀士,而且諸葛亮的內政、外交、後勤等方面能力強於謀略,連陳壽都說:“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魯肅

東吳四大都督,真正算得上謀士的其實只有魯肅一人,演義中把魯肅弱化成一位兩頭受氣的老好人,其實正史中的魯肅不僅有戰略眼光,比如一早就提出兩分天下的《榻上策》,而且具有極強的大局觀,比如勸說孫權把戰略位置極其重要的南郡借給劉備,一般人還真做不到。

當時孫權如果不借南郡給劉備的話,他不僅要在合肥、襄陽兩個方向受到曹操的威脅,劉備也有可能暗中下手,魯肅此舉一下子就把孫權從被動的局面中解脫了出來。

至於周瑜、呂蒙、陸遜三位大都督都是帥才,不能簡單地歸類於謀士。

沮授和田豐

不得不說,袁紹耳根子軟又剛愎自用害了自己,他麾下的人才並不比曹操少,尤其是沮授和田豐的能力更爲出衆,且不說兩人早在荀彧之前就勸說袁紹迎漢獻帝東歸,就說兩人在官渡之戰前提出的疲曹之計,如果袁紹能聽進去並真正執行的話,實力遠不如袁紹的曹操十有八九會被袁紹拖垮。

郭嘉和法正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這話怎麼看都有點無厘頭,曹操麾下謀士,陳壽對郭嘉的認可度不如荀彧、荀攸和賈詡三人,如前所說,陳壽把龐統比作荀彧,而把法正和郭嘉、程昱相提並論,其實就是認爲法正比龐統略遜一籌。

陳宮和徐庶

呂布逃出長安之後還能雄霸一時,陳宮功不可沒,可惜呂布終非明主,陳宮未盡其才;同樣未盡其才的還有徐庶,如果他能一直在劉備麾下效力,徐庶的成就將會高得多。

三國這十位頂級謀士,蜀漢有龐統和法正,曹魏有賈詡、荀攸和郭嘉,東吳只有魯肅一人,至於徐庶先後效力於劉備和曹操,不好簡單地將其歸入一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