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顫抖吧後周的敵人

剛繼位的御駕親征,就徹底讓天下人見識了柴榮的性格,一個勇猛無比的皇帝,對於後周本身來說是好事,但是對於周邊的國家來說,那可就是噩夢了。

五代時期,每一箇中原王朝的終極目標都是統一自唐末開始就紛爭不斷的這片土地,只不過有些連自保都成問題,又或者是內部問題嚴重,大部分精力都耗在了內鬥上。

後周到了柴榮這裏,屬於第二代,前面的郭威已經爲他奠定了不錯的繼承,政權內部沒有特別大的矛盾,四周鄰居們該敲打的都敲打過了,大家心裏都明白,暫時誰也沒有實力吞併對方。

在這樣的環境下,柴榮給大臣們出了兩道作業,題目叫做“爲君難爲臣不易論”和“平邊策”,從題目上就能看出柴榮的格局。

打仗這件事,存在着非常大的不確定性,俗話說勝敗乃兵家常事,柴榮就算單純作爲一個武將,那也是在五代裏面,數一數二的。

但此時作爲皇帝的柴榮,卻從戰略的高度,來確定一下,面對如此複雜的局面,該如何出擊,這跟具體到哪一仗的成敗,是完全兩個級別的思考。

戰略定的好不好,直接決定了你最終能否取得勝利,這個跟具體到每一次打仗時將帥的表現,關係已經沒有那麼大了。

二戰時期的德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德國無論從士兵到將軍,打仗都是好手,但正是因爲戰略的失誤,因爲德國從一戰到二戰,一直都處在東西兩線作戰的巨大恐懼與陰影之中。

最終的奇怪現象是,德軍用一步步的勝利,把自己拖向了失敗的深淵,足見戰略對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

柴榮讓羣臣們議論的平邊策,最終形成的方針就是先南後北,先易後難,這是柴榮時代就定下的國策,後來的趙匡胤只是照貓畫虎而已,不過話說回來,趙匡胤照貓畫虎的地方還真是挺多的。

政策定好了,內部也團結安定了,柴榮攤開地圖,準備大幹一場,但很快發現一個嚴重的問題,這個是他之前作爲一個武將,很少考慮的問題。

那就是沒錢了,打仗是需要錢的,沒錢大軍寸步難行,之前一戰柴榮只管衝鋒陷陣,一口氣衝到了太原城下,但很快以爲糧草和天氣問題,就退了回來。

這也讓柴榮明白,自己身份的轉換,做了皇帝考慮的事情就多了,柴榮想來想去,終於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

一個冒天下之大不韙的決定,正是這個決定,讓柴榮在民間被詬病了很久,不過這些柴榮根本不在乎,他在乎的是自己的國策能否實現。

(23)滅佛法難

中國人的宗教觀一直都是比較實用型的,對於各類宗教形式,基本上都是你靈了我就拜你,你不靈我換個神再拜拜,中國人是這麼個思路。

但一般人很少說對於神靈做出非常過激的行爲,有句俗話叫,寧可信其有,不能信其無,儒家的孔老夫子只說了,未知生焉知死,也沒有明確說過要自己是無神論。

但這次柴榮要對佛教下手了,一般皇帝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衝寺廟下手的,儘管他們也知道寺廟的種種弊端,但正常人誰會去觸那個黴頭,不管你信不信,一大套因果循環地獄天堂的理論給你講下來,心裏也還總是毛毛的。

但柴榮管不了那麼多了,這實際上是個惡性循環,世道越亂,佛教撫慰人心的作用就越強,就會有大量的信徒信衆,他們不事生產本身就給國家造成了大量的損失。

同時更爲嚴重的是,寺廟不交稅,這樣就造成了大量的有田產的,故意將田產捐給寺廟,同時五代動盪,什麼逃兵,無業遊民,逃亡奴婢,罪犯,這些人遁入空門,喫齋唸佛,自己是清淨了,但跟國家本身卻脫節了。

嚴重消耗了國家的實力,根據史書記載,後周時期寺廟林立,僧尼達百萬之衆,這對於實力和地盤都比唐朝都嚴重縮水的後周來說,簡直就是災難。

如果有地獄,那就讓我下吧,周世宗柴榮決定對寺院下手了,這是經過慎重思考的事情,要想結束這種亂世,就必須要付出代價,哪怕是背上罵名,也在所不惜。

周世宗滅佛,主要是分了兩步,第一步很簡單,下令全國譭棄寺廟,僧尼還俗,鼓勵結婚生子,短短三個月時間,一共毀了佛寺三萬零三百六十座,還俗僧尼百萬人。

這個寺廟數量之龐大,簡直令人驚歎到下巴都能掉下來,如此龐大的產業,就像吸血蟲一樣趴在後周身上,把原本屬於朝廷的財力和人力,都抽走了。

我是對這個具體的寺廟數量持懷疑態度的,但具體數量可以懷疑,但寺廟之多這個事實,卻是板上釘釘的,周世宗後來和其他三位滅佛的,一起被稱爲三武一宗法難。

毀很容易,立規矩纔是長治久安的辦法,柴榮用國家命令的形式,讓日後的寺院規模人數都有了明確的規定。

凡在後周國境內的佛教寺廟,除了有皇帝敕額特批的之外,一律拆毀,每縣只許留一座,這個規定從數量上給予嚴格的限制。

同時規定,如果有誰實在是嚮往僧尼的生活,也不是不行,但要經過官府同意,還要得到家長同意,男的必須滿十五歲,女的至少要十三歲,而且要能當衆背誦佛經七十紙到一百紙纔可以。

如果真的滿足這個出家的條件,可以說是非常苛刻的,像背誦佛經這種,基本上是把動機不純的人給排除在外了。

最重要的是,你好不容易滿足了條件,這些只是夠資格申請,至於說官府是否批准,那完全就由官府來決定,這一招從制度上徹底解決了寺廟和僧尼過多的問題。

(24)大帝稱號能任否

現在動不動就給某個皇帝冠以大帝的稱號,柴榮也被稱作是柴榮大帝,寫歷史最麻煩的地方就在於,剛纔他還好好的,沒幾行可能就要寫到這個人的死亡了。

本系列寫到這兒,我們的主角一直隱忍的躲在幕後,時代背景交代的差不多了,主角快要登場了,在此之前一定要給柴榮做一個總結,關於柴榮具體南征北戰的問題,講到趙匡胤的時候會說道,這裏是是回頭看看柴榮這短暫的一生。

後周世宗柴榮,皇位繼承自郭威,但絲毫沒有二世祖的任何弊病,你看他的所有行爲,跟開國君主,沒什麼兩樣。

在位期間對外南征北戰,西敗後蜀,收取秦、鳳、成、階四州;南摧南唐,盡得江北淮南十四州;北破遼國,連克三關三州,這些“成績”足以讓後周這個政權好好發展,立足已穩。

按照這樣的態勢下去,後周統一的步伐只不過是時間問題,可惜上天留給他的時間實在是太少了,儘管如此後世依然對他的評價非常高,史家稱讚其“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也”。

因爲這是一本個人感悟歷史體,所以不管官方如何評價,我個人認爲,柴榮論能力,在五代君主中,那絕對是數一數二的。

但是他還是擔不起大帝這個稱號,原因很簡單,功績不夠大,很多人都說,要不是英年早逝,可惜他還是英年早逝了,說一千道一萬,沒做出成績的事情,就是沒做。

公元959年6月19日,一代英主柴榮走了,在39歲的年紀,從此趙匡胤正式成爲華夏大地上的第一男主,他又將開啓一個怎樣的傳奇時代呢。

等了這麼久,主角終於要登場了,想想心裏還有點小激動呢。

相關文章